用篆是對篆刻藝術素材的組織。根據印章章法,對文字的篆法進行選擇、改造或增省,達到統一協調而富于變化的藝術效果,這就是用篆之法。用篆對于初學者來說是有難度的,需要廣泛深入研習古文字,掌握篆字的構造方法,才能隨機應變,運用自如,而不悖“六書”。如果一方印章,用字生拼硬湊,風格混雜,章法無序,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初學篆刻,無變通能力,可借助工具書進行集字創作。如仿漢印類,可查閱《漢印分韻合編》、《漢印文字征》;擬古和圓朱文,可查閱《金文編》、《古文編》、《古籀匯編》和《說文解字》等。從這些工具書中選擇適合的入印文字,達到風格統一。此法只是初學者仿擬創作的應急之策。要想進一步提高創作能力,必須加強古文字的修養和提高書藝,具備了用篆能力,創作才能進入自由的境界。下面簡要介紹幾種用篆方法。
(一)印式與字體的統一
在一方印中,印文風格必須與印式統一協調。印章形式有古、秦印、漢印、封泥、圓朱文、花押印等,每種印式的取字都有一定的范圍,如:古用金文,漢印取漢摹印篆,秦印、圓朱文取小篆等。違背了這一規律,定會不倫不類,在形式美上南轅北轍,導致創作的失敗。圖8—18為三方不同風格的印章,每方印的印式與字體都是十分統一的,若把其中一兩字作相互調換,每印都會很不協調。
(二)改造字體風格
清代篆刻家的入印取字、用篆范圍十分廣泛,除摹印篆、金文、小篆外,已發展到漢篆、錢幣、瓦當、詔版、權量、鏡銘等。汲取這些文字入印,就需要進行印文的改造,使字體風格統一。如以詔版文字入印,其中某字在詔版中短缺,就需要借近似的小篆,然后把它改造成詔版特征,與其他字相吻合;創作甲骨文或古璽類印,甲骨文或金文沒有某字,同樣需要甲骨文印選取金文,金文印選取小篆,從字形、線條等特征方面進行變通,方能入印。
(三)印化和隸化
我們所見所臨的古文字,無論是甲骨文、小篆還是漢篆,都是書寫性的,并非入印文字,若把這些字直接入印肯定是不行的。這一道理我們通過分析漢印便可知曉。漢印用的是摹印篆。摹印篆是以小篆為基礎,為了適應印章特點的需要,經過印化、隸化而成的,與平時書寫的小篆、漢篆已完全不同,其中大多數字的結構已不合《說文解字》,但在字法上并沒有違背“六書”的造字原則,故這種文字在漢印中使人感覺是那樣的合理和諧。這就是印化和隸化的結果。例如圓朱文以小篆入印,為了適應章法的需要,同樣要進行筆畫增減,盤曲化直,直線增曲,化圓為方等印化和隸化;再如甲骨文、金文字入印,文字造型、字形大小、筆畫繁簡等,同樣需要印化改造,方能使章法自然得體。如果刻印做不到這一點,章法往往會無序和不和諧。
圖文編輯:篆刻微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