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文:《信天主人》來源:倫敦蘇富比1997年12月2日、編號:118張照(1691-1745),字得天,號涇南、天瓶居士,松江府婁縣人(今屬上海)。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授檢討,入直南書房。雍政十一年(1733),授左都御史,擢刑部尚書。越二年為撫定苗疆大臣,因事入獄。乾隆元年(1735)得赦,行走武英殿修書處。后又起內閣學士、南書房行走。乾隆七年(1742),復官刑部尚書,供奉內廷。乾隆十年(1745)正月。卉父喪而卒于途中。追封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謚文敏。張照性地穎敏,博學多識,深通釋典,尤精音律。嘗與莊親王奉敕查明《律呂正義》原委,又參修《大清一統志》。著有《天瓶齋書畫題跋》、《得天居士集》。亦作曲,有《月令承應》、《法官雅奏》、《九九大慶》及《勸善金科》十本、《升平寶筏》十本,為供奉內廷搬演。兼能寫梅蘭,疏花細蕊,極得秀雅之致。《石渠寶笈》續編收錄有其雍正癸卯(1723)年作絹本《墨梅》八開冊,并甲辰(1724)《梅花畫箑》十二開冊,乃照孫鑒來呈進,乾隆并一眾臣子皆有題跋。乾隆八年(1743)臘月,照與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四人編纂《秘殿珠林》初編,至次年五月成書。隨即九年(1744)二月,照與梁、勵、張四人并加入莊有恭、裘曰修、董邦達等五人開始編纂《石渠寶笈》初編,至乾隆十年(1745)十月書成之時,得天則已歸道山矣!張照弱冠從其舅父、康熙朝左都御史王鴻緒習書法,初從董香光入手,繼而追隨顏魯公、米襄陽及松雪道人。雖處[館閣體]統領之時代, 卻能跳出巢窠,集各家之長而筆下多生變化,率真而氣勢渾厚。楷書秀麗婉媚,平正圓潤;行書連綿流暢,有米、董遣韻。乾隆皇帝深愛其書,故常請為代筆。乾隆甲申(1764)所作《御制集張照春聯字成春帖子詞十七首》跋曰[向愛張照書,凡屏扆殿壁間,長幀巨幅,多其奉勅書者。每見輒裒為卷帙收棄。其所書宮庭楣牖春聯,因歲久更易新者,所司以其舊版呈閱,請毀之。余曰不可。縑素雖剝蝕,而筆墨精神故完好。設以朽蠹棄,其誚與焚琴煮鶴等。……]對得天只字片紙皆珍愛至此,其癡迷程度罕有其匹。張照身后,乾隆對其書法之鐘愛于日日贈,在得天逝逾卅年后,乾隆有詩曰:[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義之后一人,舍照誰能若。即今觀其跡,宛似成于昨。精神貫注深,非人所可學。]論書懷人,情深可感。乾隆五十八年(1793)五月,歷時兩年編篆之《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續編成書,收錄自乾隆十年(1745)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收入內府之書畫。其中張照之書法連同梅花三冊,總數竟達浩浩之一百八十件,除御制詩文外,其臨右軍、顏、柳、歐、蘇、黃、米、趙、董之作甚豐,亦見得天臨池之勤。其《石渠》著錄之鉅,遠遠超過有清一代其他書家。乾隆還命內廷諸臣為張照所書御制詩文并臨摹前賢墨跡,編次摹刻成《天瓶齋法帖》十卷。石鼓乃十件花崗巖形石刻,唐初于陜西天興三疇原(今陜西鳳翔)被發現,經唐代文豪韓愈作《石鼓歌》,而聲名彰顯。每鼓上刻四言古詩一首,記述秦文公(前765-714)游獵于渭之間事跡,故亦稱「獵碣」,乃中國最早石刻文字。其體勢整肅端莊,筆力穩健挺拔,充滿古樸沉厚之美。其體上承金文,下啟小篆,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被歷代書家視為習書之重要范本,對清代碑學影響甚巨。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制定了清代的二十五顆傳國玉璽,它們至今仍存放在故宮交泰殿里。其玉璽的圖案格式基本由滿漢對照文字組成,其中右側為漢文,左側為對應的滿文,二十五顆用途各不一,乾隆親修《交泰殿寶譜》說明用途。



本平臺提供最優質最高端買家群體!!選擇行業內最快速成交方式請電或加微13418759037
本平臺提供最優質最高端買家群體!!選擇行業內最快速成交方式請電或加微13418759037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