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指上古時代中國傳說中的五位部落首領,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堯、舜。第二種說法指大皞(hào)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皞(昊)、顓頊、高辛(帝嚳)、堯、舜。
本文寫的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一、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其生日為農歷三月三),享壽118歲。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市境內),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史記去五帝本紀》曰“(黃帝)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聯曰:
得土而興,有熊氏行蹤不定;
登山以治,太史公本紀曾書。
1、統一華夏
神農氏后期,勢力衰微, 黃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迅速形成了炎帝、黃帝、蚩尤(史稱中華三祖)三足鼎立的局面。當時,黃帝居中原,炎帝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居東方。 在阪泉之野(有四種說法: (1)在山西省陽曲縣東北,相傳舊名漢山 、(2)在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3)在今山西省運城縣南、(4)在今河南省扶溝縣)黃帝擊敗炎帝,在涿鹿之野,黃帝擊敗蚩尤,從而統一了華夏,“炎黃”一詞從此形成。統一華夏后,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黃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歷元年。聯曰:
與二祖三分割地,野戰稱雄,立德吾邦稱共主;
入九黎一統歸心,天酬即位,因茲道歷有元年。
2、劃野分疆
統一華夏后,黃帝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共設置120個官位管理國家。
地無分遠近,公也私兮,咸歸管轄;
官有賴繩規,朝兮夕也,每念勞謙。
3、治五氣。黃帝確立了五行之氣的理論基礎,形成后來的道學思想源頭,所以人們稱道家學術為“黃老學術”。聯曰:
哲學發先聲,始論相生相克;
生民尋大道,已知可養可修。
4、度四方。黃帝時期,開始以步丈量四方土地,開始實行“田畝制”,重視農業生產,農耕文化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聯曰:
縱是土無垠,以步量來田有畝;
但求農不匱,因時種出谷親民。
5、與岐伯論病理,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形成了《黃帝內經》學術思想的雛形,因此被被稱為醫之始祖。聯曰:
德化在醫民,把握靈樞,窮究病因求善診;
心期于論理,依憑素問,幸逢岐伯做深交。
6、鑄鼎于荊山。《史記·五帝本紀》云“(黃帝)獲寶鼎”;《史記·封禪書》云“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自此,國家的尊嚴有了象征,從文化的層面來說,這件事意義非凡。
帝德本無形,封禪集權,朝陽起處山長泰;
荊山原有幸,鑄澆為鼎,重器成時國至尊。
7、《史記·封禪書》云;“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黃帝統一各部落后,將原來的“熊”圖騰,更換為龍圖騰,龍文化從此衍生發展,“龍的傳人”成了華夏民族的永恒名片。聯曰:
存敬畏之心,治國惟求天兆吉;
聽傳承者語,由心樂說我為龍。
8、開辟園圃,重視果木栽培,娶妻嫘祖,種桑養蠶,揭開了中華文明史的新的一頁。聯曰:
帝心崇素德,一園桑,皆會意;
嫘祖養春蠶,百行事,獨鐘絲。
二、顓頊
顓頊(公元前2591年-公元前2493年)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顓頊生子窮蟬是虞舜的天祖。后來的夏、楚都是他的子孫。
顓頊生于若水之野(蜀地) ,實處空桑。 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高陽鎮) 。少昊死后,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 ,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 ,號“高陽氏”。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后,始都窮桑,又遷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 ,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陽)。 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 ,葬于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聯曰:
善繩祖武示來許;
屢徙都城承帝靈。
1、 一統江山,創制九州
黃帝時代雖然統一了中原地區,但和蚩尤部族長期形成對立局面。直至顓頊,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統一。《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于幽靈,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據《乾隆御批綱鑒》記載,中國九州的建置區劃,創制于顓頊,是他確定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聯曰:
百族咸瞻首,中國榮昌,承運允宜今日鼎;
九州各有名,后人治理,固疆需念古時心。
2、效音八風,作曲《承云》
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鱓先為樂倡。鱓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聯曰:
雅意寄中天,而邀款款者云,鐘于樂起;
虔心祈上帝,乃使英英之曲,得以風行。
3、崇尚祭天,禁絕巫教
黃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廢棄人事,一切都靠占卜來決定,百姓家家都有人當巫史搞占卜,人們不再誠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農業生產。顓頊為解決這問題,決定改革宗教,親自凈心誠敬地祭祀天地祖宗,為萬民作出榜樣。又任命南正重負責祭天,以和洽神靈。任命北正黎負責民政,以撫慰萬民,勸導百姓遵循自然的規律從事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田地。禁絕民間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動,使社會恢復正常秩序。 聯曰:
重人道乃循天道,誠敬祖宗,傳其帝祚;
禁神言而絕鬼言,首尊農事,食我生民。
4、玉龍文化,開啟先河
《大戴禮記》載:“顓頊乘龍而至四海”,眾多古籍記載,顓頊佩戴玉瑪瑙頭飾,而阜新市查海遺址發現的長達19.7米的石堆龍,被考證為屬于顓頊古族文化遺存,因此,顓頊被稱為是玉龍文化的開創者。聯曰:
玉成明器,教清輝潤澤山河,流光以煥;
天賜神龍,任古族扶搖羽翼,逐夢而飛。
三、帝嚳
帝嚳(生卒年不詳),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 黃帝的曾孫,堯的父親。姬俊的祖父玄囂(少昊)是黃帝元妃嫘祖的長子,父親名叫蟜極。姬俊5歲時受封為辛侯,15歲輔佐叔父顓頊,顓頊死后,時年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為都城, 以木德為帝,號高辛氏,深受百姓愛戴。死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嚳陵。聯曰:
惟崇木德思民命;
素秉仁心固國基,
1、訂立節氣
帝嚳以前,人們雖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嚴重制約了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帝嚳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作息有時辰,天象可循,民頌九州匡國主;
種收依節序,民田不竭,天生一片憫農心。
2、知人善任
帝嚳以仁愛治國,羿的射箭技術天下無雙,帝嚳選拔他擔任射官,賜給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負帝嚳深望,當白難反叛時,他一舉將其平定。咸黑、柞卜長于音樂和制作樂器,帝嚳命他們為樂官,終于創作出《九招》之樂和鼙鼓、笭、管、塤、簾等新樂器。聯曰:
治國于仁,以無上之恩,深孚眾望;
任人在善,教有才之士,未作獨行。
3、締造盛世
《史記·五帝本紀》載: 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時代可謂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
聰于知遠,明以察微。光曜媲天升日月;
仁則樹威,惠而取信,德馨如雨潤江山。
4、鳳凰來朝
帝嚳非常喜愛音樂,他叫樂師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鐘、磐等樂器,讓64名舞女,穿著五彩衣裳,隨歌跳舞。在音樂起鳴之后,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也都云集殿堂,翩躚起舞。聯曰:
與民同樂矣,有磬有鐘,亦歌亦舞;
兆吉不央兮,在朝在野,來鳳來凰。
四、唐堯
堯(約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號放勛,出生于保定順平縣,古唐國人(今河北保定唐縣) 。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為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十三歲封于陶(山西襄汾縣陶寺鄉),輔佐摯。十五歲,改封于唐地(今山西臨汾),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東省鄄城縣) 。堯從兄長帝摯那里繼承帝位,并禪讓于舜。
修身首重賢明德;
退位先開禪讓風。
1、 始建國家政治制度
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不利于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后,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垂澤國家圖,吏貴在勤,民羞于懶;
奠基奴隸制,權因而立,政得以興。
2、首開治理水患之舉
堯的時代,“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堯對此非常關切,征詢四岳(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 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雖說鯀治水九年,毫無功績。但,畢竟堯已將治理水患當做國家要事了。
心思國事大如天,欲祐于民,需防于患;
水涌狂瀾兇似虎,危傷及命,責比及山。
3、制定歷法,測定“二分、二至”
《尚書·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等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測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頒授農耕時令, 促使古代農耕文化進入 飛躍進步的時代。聯曰:
凝眸日月星辰,論九地九天,歷法流傳宜立德;
在意春秋冬夏,定二分二至,農夫稼穡好因時。
4、 訪納賢能
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其中尤以訪問隱士許由被人稱頌。聯曰:
因己賢而舉賢才,既已慕之,何畏窮鄉僻壤;
知云隱以求隱士,未能得者,也欽摯宜誠心。
5、 勤儉聽諫,設立諫鼓、謗木
堯當政后生活非常儉樸,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用葛藤織就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欲諫之鼓”, 堯聽到鼓聲, 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為方便民眾找到朝廷,他還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誹謗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 木柱旁有人看守,民眾有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來人愿去朝廷,看守人會給予指引。聯曰:
待開言路無閑杵,從諫如流,木中止謗;
思省己行有定規,立身尚儉,天下居安。
6、 發明釀酒
堯會精選出最好的糧食,并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雜質,淬取出精華合釀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純凈、清香幽長,以敬上蒼,并分發于百姓,共慶安康。從而發明了酒,百姓為感恩于堯,將祈福之水(酒)取名曰“華堯”。聯曰:
卓爾釀兮,不亦樂乎,社稷于今流玉液;
已然醉矣,允宜斟也,乾坤至此逸清香。
7、發明圍棋
堯的兒子丹朱貪玩,堯就讓他玩一種黑白子游戲,開發期智能,戰國《世本·作篇》:“堯造圍棋,丹朱善之”。宋代羅泌在《路史·后記》則進一步發揮說:“帝堯陶唐氏,初娶富宜氏,曰女皇,生朱驁很媢克。兄弟為逆囂訟,嫚游而朋淫。帝悲之,為制弈棋,以閑其情。”聯曰:
聽歷史天空,依稀覓得棋盤響;
循初民足跡,恬淡看來局面新。
8、禪位于舜
堯深知自己的兒子丹朱難以治理國家,就向四岳推薦接位人選,四岳推薦了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于是決定將帝位禪讓于舜,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傳位于舜,打破了帝位世襲的傳統。聯曰:
終以仁心察出賢,英明上德存,生民有幸;
未將帝位傳于子,禪讓遺風遠,國祚無疆。
五、虞舜
舜(shùn,約公元前2277- 約公元前2178),媯姓,有虞氏,名重華,字都君,謚曰“舜”,是中國上古時代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盟首領,出生于諸馮 (今山東諸城) ,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市) ,被后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史稱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稱之。
虞舜的王位是唐堯禪讓的,人們世代尊稱堯和舜為上古先王,堯禪讓王位給虞舜傳了四個字,即允執厥中;舜禪讓王位給大禹傳了十六字心傳,即中華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華心法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論。聯曰:
于國于家,素善躬行賢德、躬行孝德;
惟精惟一,皆因洞悉人心、洞悉道心。
1、孝感天地
《二十四孝》載: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于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聯曰:
原因仁在心頭,未嗔父母未嗔弟;
最是孝行天下,可做君王可做儒。
2、勞謙濟世
古籍載: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制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里,人們都愿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筑了倉房。聯曰:
達己在心謙,以耕、以漁、以陶,得食得閑得器;
待人崇禮讓,因濟、因撫、因教,垂恩垂業垂名。
3、仁慈治國
舜的治國方略推崇“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聯曰:
警戒待重新,務在懲前毖后;
仁慈催猛醒,成于護法親民。
4、讓位丹朱
堯帝去世,舜于三年的喪事完畢之后,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舜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聯曰:
民意難違,竭慮遠謀朝內事;
己心不倦,無私長澤世間人。
5、 因材任職
舜帝治國,善于因材任職,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 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咸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 聯曰:
才有專長未必皆能,任其一日為官,只爭朝夕;
事求熟悉尤須素好,嗟爾雙肩履責,不敢輕閑。
6、命禹治水
堯用鯀治水無功,舜接位后,任用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終于取得成功,聯曰:
帝發愛憐心,欲教父業子從,水急水深民有慮;
禹行疏導法,難得前車后鑒,功高功遠國無憂。
7、禪位大禹
舜深知自己的兒子商均不成材,因此就在年老以后,效仿堯帝,在接位39年后,將帝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大禹, 據《古文尚書~大禹謨》記載,是有虞氏(舜)傳位給大禹時,告誡大禹的話,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其大意是“人心”常處于險地,“道心”又精微難見,只有去除雜念,堅持不懈,才能真正達到中道。宋代大儒朱熹特別推崇這十六個字,稱之為堯舜之道代代相傳的“圣人心法”,聯曰:
關情在遠,未負三九年,自成心法;
讓國于賢,僅憑十六字,無愧圣人。
8、魂歸零陵
舜傳位于禹后,到南方巡視,在南方蒼梧的郊野逝世。葬埋在長江南岸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聯曰:
蒼梧原郁郁,三楚江中,至今流入帝妃淚;
碧草總依依,九嶷山上,從古寄來湘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