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期《對聯(lián)》雜志精彩導讀
甲骨文集聯(lián)書法
引導國學的正確打開方式
——著名學者朱彥民先生專訪
□ 本刊記者 傅海青
做學問,他是“書不讀秦漢以下,史當究夏商之間”的史學家;搞藝術(shù),他是“飄逸有出塵之致”的書法家;生活中,他是“酒資無多足爾醉,頭顱尚在任我狂”的真豪士……他就是從豫北黃河故道里走出來的著名學者朱彥民——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兼職教授,國際易學聯(lián)合會理事,中國殷商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天津市國學研究會原會長、天津市楹聯(lián)學會副會長。
又到草木繁盛的夏季,本刊主辦的2019年全國青少年傳承文化夏令營已過將近一年,師生們?nèi)匀荒钅畈煌俏粠е坠莵砩险n的儒雅大氣的南開博導朱彥民教授。▲朱彥民教授與夏令營師生合影留念
“我從教30多年了,在大學里基本上都是給碩士生博士生講課,給在座這么年輕的朋友們上課還是第一次,心里很是忐忑,大家有什么意見和建議,下課后盡管提出來啊。”大教授如此親切和藹的開場白,讓孩子們?nèi)玢宕猴L。深奧的說文解字課就在這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開始了。
▲2019年全國青少年傳承文化夏令營 給學員上課
帶著遠古信息的說文部首,一個個生動形象地寫到了黑板上。
這是“木”,像一棵樹的形狀,有樹根、有樹身、有樹枝,是一個象形字。在下面根部位置加一橫表示指事符號,就是根本的“本”字。在上面樹梢部位加一橫表示指事符號,就是末梢的“末”字。在最上端加一個枝杈形狀,指事其位置,就是“未”,“未”的本義就是枝葉茂盛的樣子。在中間位置加一橫表示指事符號,就是“朱”字本來就是樹身、樹干的意思,和“本”“末”“未”一樣,都是指事字,后來廣泛用作“紅色”,它的本意被移作他用了,為了表示它的本義,只能加了個木字旁而成“株”字。
▲2019年全國青少年傳承文化夏令營 給學員上課
同學們記住了吧,朱這是“朱”,這就是“在下兄弟我姓朱”的“朱”。孩子們開心地笑了。朱彥民教授把深刻的歷史國學和只有專家才涉及的古文字,用最簡單、最精煉的語言表達出來,還原了上古時代的日常生活,使孩子們對從未接觸和從未思考過的古文字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孩子們的筆記記得非常整齊,每堂課后都要打開本子,曬一曬,比比誰記得又全又好。▲課后查看學生筆記
下課后,孩子們圍著朱教授觀摩甲骨、請求簽名,還請求玩賞他手中搖動著的那把寫滿題跋的扇子,調(diào)皮的孩子還重復著“在下兄弟我姓朱”,好奇地問:“朱教授,您是怎么成為大教授的啊?”
于是,原計劃播放的勵志故事片臨時換成了現(xiàn)實版“朱教授成長記”。▲為學生題字鼓勵
▲學生們玩賞朱教授的扇子
朱彥民教授講課.mp3 來自青青導讀對聯(lián)雜志 00:00 58:59 ▲糾錯聲明:由于當時是即興而講,沒有事先準備,自己回頭再聽這個微課音頻時,發(fā)現(xiàn)有誤,不大嚴謹,非常抱歉,特此聲明。即,講針灸的灸字時,說灸字所以從火,與用火烤針消毒有關(guān)。其實,中醫(yī)針灸包括針法與灸法,針是針,灸是灸,針法是用銀針刺激穴位,而灸法則是用艾條燃燒薰灼穴位,灸字從火是因為燒艾,與銀針火烤消毒無關(guān)。其他還有一些口誤之處,不再一一贅述。祈請各位微友諒解與批評!
——朱彥民
跟著母親討飯的窮孩子,因營養(yǎng)不良昏倒在高考考場上。
1964年秋天,朱彥民出生在河南省鶴壁市浚縣善堂鎮(zhèn)朱村。得天獨厚的殷墟地理位置蘊含豐富的文化,浩渺的淇水河“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淇水悠悠,檜楫松舟”,這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的詩句,生動地描寫了淇河兩岸美麗的風光,它是一條詩的河流。商朝的古都,商紂王、周文王的歷史故事,還有甲骨文的出土與發(fā)現(xiàn),這些都讓幼年的朱彥民充滿了幻想與希望。我一出生家里一點糧食都沒有。墻外是別人家的自留宅基地,種了玉米,鄰居可憐我們,那點玉米給了我們家,救了我家的饑荒。那個年代很多小孩兒就是因為饑餓與營養(yǎng)不良夭折了,瘦弱多病的我能活下來,只能說是一種命大的僥幸。我能夠上學讀書,特別感謝我的媽媽。因為爸爸被打成五類分子,常年在外流浪,家里就我媽媽一個人是整勞力,所以每年工分不夠,分不到糧食,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沒有吃的,只好外出討飯。為了多掙工分,媽媽干起了村子里最臟最累的活計——挑茅糞。每天天不亮,她就去各家?guī)鸭思S尿,然后挑到幾里外的生產(chǎn)隊菜園子。早上挑茅糞,白天不耽誤與其他社員一起干活兒。挑茅糞是男勞力都不愿干的重活兒累活兒,媽媽卻以一個女人柔弱的肩膀,一挑就是幾年。如此起早貪黑,沒命地干活兒,還要照顧我和弟弟上學的一日三餐。上初中時,我寫過一篇作文,題目就是《我的媽媽》,媽媽的故事打動了老師,老師在全班念時,也打動了所有同學,我則不由自主地失聲痛哭。這篇作文后來被推薦到鄉(xiāng)里參加評比,還獲了獎。就是在這樣貧困無依的家庭中,媽媽卻堅持不讓我和弟弟失學。為了報答媽媽的恩情,我和弟弟約定,好好上學,考好成績,給媽媽爭臉。我在小學、初中學習一直名列前茅,媽媽很為我自豪。上初中時,有一個班主任李老師,見我學習用功,可憐我家貧窮,就給我免了每年的學雜費。我也挺懂事,一回到家里就幫媽媽干活兒。我學會了養(yǎng)兔子、養(yǎng)羊,從學校回來的路上,別人走大路,我則鉆進莊稼地里拔草,背回家喂兔子、喂羊。那時家里沒錢買煤燒,我經(jīng)常背上竹簍,拿個草耙子就去拾柴火,供應家里做飯燒鍋用。1979年,我在本村讀完初中,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浚縣第一高級中學錄取。中學時代,我學習更加刻苦,生活上更加儉省,三年沒有吃過一頓飽飯,以致面黃肌瘦,營養(yǎng)不良。1982年7月參加高考時,考最后一科時暈倒在考場……之后,讀大學、考取研究生、博士生、留校任教、晉升教授、博導……孩子們聽得入神,上課前還鬧著“要回家、要手機”的幾個孩子睜圓了眼睛。朱彥民教授在天津南開大學擔任史學教授,在三尺講臺上,他謙和幽默地運用通俗的語言,把枯燥的先秦史,博深的甲骨文化演繹得繪聲繪色。他為國家培養(yǎng)了眾多先秦史、甲骨文研究人才。他還給學生們講楹聯(lián)知識與賞析,莘莘學子因此走近了楹聯(lián)的殿堂。朱彥民教授為研究甲骨文字,廢寢忘食,不下幾十次去甲骨文發(fā)祥地河南安陽殷墟地實地考察、研究。由此研究發(fā)表代表性學術(shù)專著十余部,論文近百篇。朱彥民說,甲骨文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應該在普通人當中做這種知識的宣傳和教育。除了辦學術(shù)講座、做講授輔導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好的方便法門,那就是利用甲骨文對聯(lián)書法藝術(shù)推揚甲骨文知識的普及與傳播。甲骨文集聯(lián)書法,由藝溯道,為國學呈現(xiàn)正確的打開方式
朱教授接觸對聯(lián)很早,初中三年每年臘月都給村里百姓編撰書寫春聯(lián)。“紅紅的春聯(lián)能鋪滿整條巷子。”
朱教授研究甲骨文,研習書法對聯(lián),長期浸潤,多有創(chuàng)新,甲骨文集聯(lián)便是他的“發(fā)明”。▲2018年11月,《殷契抒懷——朱彥民甲骨文集聯(lián)書法展》在天津美術(shù)館展出,名流匯聚、日日爆棚。
▲朱教授和中華詩鐘社副社長楊晶(左),本文作者傅海青(右)。那瘦硬剛勁、粗細不一的線條組成的文字,讓人類從有限的具象世界進入了瑰麗斑斕的抽象世界。朱彥民利用甲骨文有限的那些字,協(xié)其平仄,調(diào)其聲律,集而成聯(lián),潑墨書寫。伊尹佐王咸有一德;
武丁求相旁及四方。
長將靜趣觀天地;
自有幽懷契古今。
學問的根基使朱彥民在對聯(lián)書法創(chuàng)作上別具慧眼,他的甲骨文書法,不取徑于習見的武丁時期的雄強壯闊風格,而追求甲骨學界所謂“歷組卜辭”的挺勁頎秀,可謂別開生面。他將有限的文字揮灑自如,“帶著鐐銬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跳舞”亦能熔經(jīng)鑄史,精準表達。或許人類的遺傳密碼是一個個抽象的、不確定的符號,或許幾千年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原本就自帶著某些來自遠古的信息,而遠古與現(xiàn)今鏈接的橋梁,或許就在某一件事物上,而這件事物不正是甲骨文集聯(lián)書法嗎?▲為甲骨文發(fā)現(xiàn)百年題聯(lián)
朱教授有意推動甲骨文集聯(lián)書法藝術(shù)。引導大眾用正確的打開方式學習國學。他曾在多種場合語重心長地說:我是從2008年參與籌建了天津國學研究會,做了十年國學會副會長、會長,這些年來一直在思考,關(guān)于國學究竟怎么學,學什么?從哪個渠道入手?在學術(shù)界有爭議。有的先生主張從讀經(jīng)開始,有的主張從讀詩背詩開始,有的主張從背弟子規(guī)開始,不一而足。我覺得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這些東西都離不開文字。所以我的總結(jié)就是學習國學從學漢字開始。因為漢字是這一切典籍的基礎,漢字學不好,對漢字的基本知識不了解,你學國學典籍的時候,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學漢字應該從文字學學起,學文字學追溯源頭應該從甲骨文學起,而對聯(lián)是訓練漢字掌握能力的最高效的路徑,所以“對對子”一直是傳統(tǒng)私塾的必修課。
胸中的那些書卷氣揮灑出來就是一種讓人喜歡的藝術(shù)品
朱彥民考字研史之余,寄情翰墨,臨池不輟。上大學時,因為師范生教育要求“三字一話”基本功,從此開始了書法藝術(shù)的艱難跋涉。曾為了看一次正規(guī)的書展,只身騎自行車從安陽到鄭州,一天一夜跑個來回;為了拓好一塊唐碑,一人呆在野外丈余深的玉米田墳坑里仔細鉆研。1984年春他參加了“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硬筆書法大獎賽”,獲得一等獎。到南開讀博士后,接觸津門書法名家眾多,讀書研究也更深入,眼界大開,學問也有所長進。“我個人喜歡書法,學習甲骨文,一開始我就是從書法的角度去探尋的。這些枯燥的東西,有一個藝術(shù)的調(diào)節(jié),兩者結(jié)合起來,我倒是覺得這是我能夠堅持到現(xiàn)在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朱彥民在學術(shù)研究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間游走,漸入佳境。他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書畫藝術(shù),一定要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學,特別是詩詞歌賦,胸中的那些書卷氣揮灑出來就是一種讓人喜歡的真正的藝術(shù)品。古人的東西為什么好?就是因為他把生命和信仰都容納進去了。
朱教授不僅能書,且左右皆善,有不少書法作品是其左手之作。記者在他府上拜訪時,請他為雜志題寫一副對聯(lián),他思索片刻,左手握大筆揮就:“對非小道,聯(lián)作高文。”將那飄逸飛動的行草寫出了碑版石刻的樸拙端方,展示出深厚的功力。▲朱教授向?qū)β?lián)雜志贈聯(lián)
對非小道;
聯(lián)作高文。
朱彥民還善于創(chuàng)新,以往書家以金文或篆書筆意書寫筆墨甲骨,寫出的效果往往體現(xiàn)不出甲骨文瘦硬勁挺的風神。有鑒于此,朱教授自創(chuàng)了以行書筆意書寫甲骨文的全新風格,這種新字體氣韻高古又不失靈動,作品神采飛揚,有濃厚的書卷氣,一改傳統(tǒng)的甲骨文書法線條單一而缺乏變化,過于樸拙而略顯呆板的局面。侍坐范曾先生,“酸幾句”酸出了詩聯(lián)功夫
朱彥民教授不僅術(shù)業(yè)有專攻,而且登高能賦,下筆成章。他不僅是一位學者,是聯(lián)墨家,更是一個典型的文人。朱彥民教授詩詞格律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寫有《淇水賦》《大伾山賦》《甲骨文賦》等詩詞作品。尤其對于楹聯(lián)深有研究,著有《楹聯(lián)知識與賞析》一書,作為教育部推薦的大學生古典詩詞文化書籍之一,于2009年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朱君彥民刻苦攻研甲骨文垂三十年矣,初略類王國維之以字考史,其成名之篇《殷卜辭所見先公配偶考》出,學界宿彥,嘆為杰構(gòu)。朱君固篤于學者,然于書道二十年來視為散淡游心之域,魂牽夢縈中忽見甲骨文字皆有生命,遂于考詁之余,體悟文字之形神。于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章法、風韻多所探求,偶以甲骨文書詩章、聯(lián)句示余,余大驚喜,力促其作專著面世,以匡正時下不識甲骨而為甲骨“書家”之謬誤。 書三越秋以成,洋洋乎二十五萬字,余細讀月余以畢,歡欣奚似,題數(shù)字于卷首為賀。朱彥民能修煉到這種境界,不僅僅是因其焚膏繼晷、勇猛精進,更得益于高人的點撥提攜。朱彥民讀研時師從鄭州大學李民教授,讀博時師從南開大學王玉哲教授。這兩位導師都是學富五車、淵博貫通的古史大家。在研究商族起源這一課題過程中,朱彥民與兩位導師的觀點都不相同。兩位導師也都不囿于門戶之見,支持他在此問題上有自己的思路,構(gòu)建自己的學術(shù)體系,還以實際行動支持他的選擇。朱彥民與著名書畫大師范曾教授的交往和情誼,更使得他的人生又多了幾分精彩。2006年5月19日下午,南開大學東藝系大樓里,朱彥民向國學大師、書畫巨擘范曾敬獻束修、鞠躬叩首,拜范曾先生為師。時相過從,游藝問道,經(jīng)常侍坐于先生左右。范先生是個“人來瘋”,興致上來即招呼大家“酸幾句”,常以詩鐘、聯(lián)語為戲,限韻限時,指掌得失,歡聲笑語,樂趣多多。朱彥民說,當年在范先生府上雅集時寫下的詩鐘和聯(lián)語有整整兩大本呢。
范曾還為朱彥民的書齋題名“懷醑堂”,并贈聯(lián)一副:
“表面看是鼓勵我飲酒賦詩的,其實意思仍是囑咐我為人游藝宜大氣,莫以所歷所學自限。”朱教授感慨:“從這些具有大家風度、名師風范的先生那里學到的,不僅僅是歷史知識、詩文書畫,而是為人為藝的豪氣大氣,那種大儒之氣,大俠之氣,大美之氣是我一輩子都學不完的東西。”這也是本刊主辦的青少年夏令營,為什么要請博士生導師給孩子們授課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