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強4月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草案)》。
會議強調,要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實施《條例》為契機,規范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以及有關活動,積極促進相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有力維護航空安全、公共安全、國家安全。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民航局、國家工信部曾于2018年1月26日發布征求意見通知,就《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此后,該條例曾被連續納入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如今在2023年4月終于經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即將正式頒布,未來中國無人機產業必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下面,就讓USYS Research帶領大家簡單回顧學習一下《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為《暫行條例》)的部分重點內容。
由目錄可知,《暫行條例》對無人機系統、駕駛員、飛行空域、飛行運行、法律責任均作出明確定義和劃分。其中,值得關注的重點內容及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的無人機屬于哪一種?
據悉,條例的管理對象全面覆蓋各類無人機,范圍由0.25kg以下至150kg以上,包含民用、警用、軍用等不同類別,并且根據運行風險大小,將民用無人機分為微型、輕型、小型、中型、大型五大類。
其中,輕型無人機是指同時滿足空機重量不超過4千克,最大起飛重量不超過7千克,最大飛行速度不超過100千米/小時,具備符合空域管理要求的空域保持能力和可靠被監視能力的遙控駕駛航空器。目前我國無人機市場上約90%的產品都屬于此類。
細化分類的同時,也讓無人機納入監管變得確實可行。除此之外,條例中還明確了無人機的生產、銷售、產品認證、實名注冊登記、商業活動等一系列規范事項,確保無人機產品鏈健康發展。
二、我的無人機能在哪里飛,怎么飛?
我國的空域均為管制類空域。因此,條例充分尊重現有的空域管理特點,無人機飛行空域劃設遵循統籌配置、靈活使用、安全高效原則,充分考慮國家安全、社會效益和公眾利益,科學區分不同類型無人機飛行特點,以隔離運行為主、兼顧部分混合飛行需求,明確飛行空域的水平、垂直范圍和使用時限。
條例明確,未經批準,微型無人機禁止在以下空域飛行:(一)真高50米以上空域;(二)空中禁區以及周邊2000米范圍;(三)空中危險區以及周邊1000米范圍;(四)機場、臨時起降點圍界內以及周邊2000米范圍的上方;(五)國界線、邊境線到我方一側2000米范圍的上方;(六)軍事禁區以及周邊500米范圍的上方,軍事管理區、設區的市級(含)以上黨政機關、監管場所以及周邊100米范圍的上方;(七)射電天文臺以及周邊3000米范圍的上方,衛星地面站(含測控、測距、接收、導航站)等需要電磁環境特殊保護的設施以及周邊1000米范圍的上方,氣象雷達站以及周邊500米范圍的上方;(八)生產、儲存易燃易爆危險品的大型企業和儲備可燃重要物資的大型倉庫、基地以及周邊100米范圍的上方,發電廠、變電站、加油站和大型車站、碼頭、港口、大型活動現場以及周邊50米范圍的上方,高速鐵路以及兩側100米范圍的上方,普通鐵路和省級以上公路以及兩側50米范圍的上方;(九)軍航超低空飛行空域。
條例一方面通過明確管控空域,以及管控空域飛行需求的申請與審批制度,保障基礎安全;另一方面,釋放出適飛空域,為群眾與企業提供合法合規飛行的權利,為社會生產生活提供了效率與便利。可以說,條例為逐步進入自動化、智能化的科技社會做出了準備,是重要的管理方法探索。
此外,條例綜合無人機產品特性、飛行量、飛行目的、用戶使用習慣等多種因素考慮,提出微型無人機在禁止飛行區以外飛行,無需提交飛行計劃;由國家建立具備監視和必要管控功能的無人機綜合監管平臺,輕型無人機如在適飛空域內飛行并通過監管平臺報送飛行動態,亦無需提交飛行計劃等。通過技術手段,減少用戶負擔,提升管理效率。
三、安全如何監管
有這么多的無人機在天上飛,必須要有必要的監管。
從無人機操控者的角度,條例從運行風險、操作難度、使用目的、使用成本等問題出發,輕型無人機駕駛員應當年滿14周歲,未滿14周歲應當有成年人現場監護;小型無人機駕駛員應當年滿16周歲;中型、大型無人機駕駛員應當年滿18周歲。民用無人機駕駛員培訓包括安全操作培訓和行業培訓。
從國家監管層面的角度,條例明確由國家統籌建立具備監視和必要管控功能的無人機綜合監管平臺,民用無人機飛行動態信息與公安機關共享。國務院公安部門建立民用無人機公共安全監管系統。業內人士表示,該規定一方面明確了用戶掌握必備的理論知識與實操技術,以此提升無人機的安全運行率;另一方面則大大減輕了普通娛樂消費者的培訓成本負擔。國家統籌建立無人機綜合監管平臺也代表了對于無人機飛行活動的監管會更加嚴格,監管的嚴格化也就標志著無人機行業將會更加標準化和規范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