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
命也·運也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老話常說:百善孝為先!
其實這句話后面還有一句,原話這樣說道: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善,首先體現在對于父母的孝順上,但是這樣的孝,當以心為先,以物質行動為后,如果說要以物質行動來證明孝心,那貧窮的人家就沒有孝順的人!
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子女,其實并不圖什么,也就圖個老有所依。
在歌曲《常回家看看》里,有一段歌詞這樣寫道:
找點空閑
找點時間領著孩子
常回家看看
帶上笑容帶上祝愿
陪同愛人
常回家看看
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
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
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圖兒女
為家做多大貢獻呀
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人這一輩子,最親的人也就是自己的父母了,所以一定要對自己的父母好一點,哪怕自己沒錢,也要常回家看看。
提到孝道,在優秀的文化傳承里,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這其中就有一個《臥冰求鯉》的故事。
相傳,在我國古代有一位叫王祥的人,他的親生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而他的繼母又對他不好,可是他對繼母朱氏卻非常孝順。
有一年冬天,他的繼母想要為難他,于是對他提出要吃活魚。
當時天氣非常的冷,河面上都結了冰,根本打不到活魚,可是為了滿足母親,王祥就去跑到河邊,脫下衣服,光著身子躺到了冰上,想用體溫把冰焐化,為母親打魚。
這個時候,冰塊忽然自己裂開了,從里面躍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來,王祥一見,趕忙把魚抓住,高興地帶回了家,做好了給母親吃。
當時的人們都說,誰也沒見過在大冬天能有人鑿開這么厚的冰河捕活魚的,這是因為王祥的孝心感動了天上的神仙啊!
于是,在民間,便留下了“臥冰求鯉”的美談。
除了臥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還有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百里負米》的故事。
相傳,子路早年家中十分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三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
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羊羔尚知跪乳,烏鴉尚知反哺,更何況是人呢?
一個朋友問我:說自己家是農村的,由于家里太窮,初中還沒有畢業,自己就出來打工了,讓弟弟妹妹讀書,后面自己嫁到了離家更遠的地方,又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去,現在父母都老了,感到很愧疚,覺得沒有盡到孝,問我如何處之?
我這樣回答她道:
人生在世,太多的身不由已,古人都常說“忠孝不能兩全”!
現在的人們,特別是家里條件不好的,人到中年了,下面還有小的,一個家庭的開支,全都落到了自己頭上,壓力都是很大的。
這個時候,想要多陪陪父母,想要給父母買多么名貴的禮物都不現實。
只能說是,空余的時候,時不時的給父母打個電話,每到逢年過節,給父母添置一些新衣服,只要自己有這份孝心,我相信做父母的都一定會理解子女的,也不要過于自責!
在《命學》里講道:
父母老了,子女卻不能盡孝,這都是命中注定的!
出生貧寒,就得為了生存去付出更多的努力,這都是命中注定好了的。
所以關于孝道,做子女的,只要做到“心有父母,孝字當先,力所能及”就已經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