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灘水電站)
中國又一臺印鈔機現身了。
在金沙江下游,有一個世界上在建最大、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它的發電量僅次于三峽大壩,是世界第二大水電站。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白鶴灘水電站。
這個中國規劃了近70年,斥資2千億左右的水電站,光是在建造過程中就創造了6項世界第一。
然而在建造之初,這個項目卻頻遭質疑,甚至老美的專家直接嘲諷我們建了個賠錢貨。并且抱著看笑話的態度,前往中國一探究竟。結果看完之后居然直接說咱們癡人說夢,這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項目。哎,咱就是說,人不行別怪路不平,你不行不代表我們也不行。
不過話又說回來,當時老美為什么要這么說,這個白鶴灘水電站又有什么過人之處。
(白鶴灘水電站)
白鶴灘水電站,位于金沙江干流下游河段上,是金沙江規劃的25座水電站中最大、也是建設難度最高的一座。
這里有著建設水電站的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雖然我國能源豐富,但是由于地域的差距,我國在資源利用上一直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缺陷。為了東西兩部資源的平衡,我國也做了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一系列措施。而白鶴灘水電站就是我國西部大開發,西電東送的重點工程。
(西電東送)
早在1958年,我國就開始計劃在白鶴灘修建水電站。但由于困難重重,建設計劃不斷被擱置。直到2011年,這個項目才正式全面開工。
白鶴灘位于亞歐和印度洋板塊交界,此處水流湍急很適合用來發電。但是由于地震以及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十分嚴重,因此建設難度極大,這也是為何那些西方國家,會認為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想要施工,這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建造大壩所用的大型器械,運送到指定地點。要知道,白鶴灘兩邊可是近3000米的懸崖,顯然傳統的道路運輸是行不通的。面對這一難題,我國擁有多年建筑經驗的工程師,很快就想到了解決方法。那就是在白鶴灘兩邊的懸崖之間建設索道,并在鋼纜上面安裝纜車,這樣不僅能夠輕松運輸大型機械,還大大節省了修路開荒的時間成本。
(參考圖)
除了能上天,白鶴灘水電站還能入地。
由于白鶴灘位于峽谷之中,兩岸的空間十分有限,根本沒有多余的空間存放施工設備,為此我們還建造了2500萬立方米的地下城。
這個地下城全程加起來有217公里,幾乎可以從白鶴灘連到昆明。錯綜復雜宛如迷宮一般,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地下洞室,也是白鶴灘水電站創造的又一世界第一。
(地下城)
如果說三峽大壩是高峽出平湖的話,那么白鶴灘就是峭壁之間挑戰不可能。
說到這可能就會有人好奇了,我國已經有了三峽大壩,為什么還要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再修建一個這么大的水電站呢?而且白鶴灘水電站,還在三峽大壩上游的不遠處,長江撐得起這么兩座超級工程嗎?
這樣的擔心顯然是多余的。
要知道,長江和它的上游金沙江,發源于唐古拉山脈的雪山。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
落差極大、水量豐沛,毫不夸張地說,這里蘊藏著數之不盡的水能資源。水電富集程度位居世界之最,整個長江水系,別說一個總裝機容量為2250萬千瓦的三峽大壩了,就是再來7個8個也完全沒問題。
白鶴灘水電站的總裝機容量為1600萬千瓦,僅次于三峽大壩,作為世界第二大發電站,白鶴灘在很多方面都要比排名第一的三峽先進很多。
(三峽大壩)
就拿壩體來說,三峽是重力壩,而由于白鶴灘地勢險峻、水壓大,所以使用重力壩很不現實,就改用了雙曲拱形壩。
這樣不僅可以防止巨大的水壓壓迫壩體,還可以把水壓分散到兩側的山體上。并且由于拱壩節約混凝土,白鶴灘大壩僅僅使用了800萬方混凝土,比三峽大壩的用量幾乎少了一倍左右。
白鶴灘壩體高289米長709米,一經建成就能蓄水206億立方米,足以媲美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但相應的,大壩也要承受1650萬噸的壓力。
那么面對如此巨大的壓力,白鶴灘該如何做到屹立不倒呢?
(白鶴灘施工)
對建筑行業有所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一般的建筑都會采用混凝土澆筑,但使用混凝土澆筑的最大風險就是壩體破裂。
正所謂熱脹冷縮,澆筑入模后體積膨脹,當后期溫度逐漸下降后,已經成型的混凝土又會收縮。由于大壩體積過大,混凝土結構斷面也比較厚,這樣一來大壩就很容易形成裂縫。裂縫滲水后內部之后就會遭到腐蝕,難免不會縮短大壩的使用壽命。
此前三峽大壩的做法是將冰塊和冰水加入混凝土中,向壩體輸送冷氣來控制裂縫。而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白鶴灘的建設也使用了不少黑科技。
(白鶴灘建筑過程)
在壩體的澆筑上,白鶴灘特意使用了一項全新的技術,采用新型低熱硅酸鹽水泥。
這種水泥的水化放熱要比一般水泥低20%以上,并且耐磨性好,具有優異的抗硫酸性能。加上在大壩上安裝的上萬臺溫度傳感器,和循環冷卻水管。哪個地方的溫度升高了,冷卻水就直接供應到哪,進行無死角的降溫。
兩者的完美結合,讓白鶴灘自澆筑以來,沒有產生過一條溫度裂縫。
這也標志著我國已經掌控,大體積混凝土溫控防裂的關鍵技術,整體性提高了我國水電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白鶴灘水電站擁有著很厲害的建設科技,那么它的發電能力如何呢?
我們所熟知的三峽水電站,其規模在我國排第一,它的單機容量可以達到七十萬千瓦。
雖然白鶴灘水電站規模比它小,但單機容量卻是百萬千瓦級別,放眼全世界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得上。
(白鶴灘水電站)
2019年1月,全球第一臺百萬千瓦級水輪機組轉輪正式完工。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干嘛的?轉輪是水輪發電機組的心臟,是最為核心的部分。
這臺百萬級別的精品轉輪,就是要安裝在白鶴灘水電站上的。而這個東西,只有咱們國家才可以造出來。
現在水電站的建設已經接近尾聲,首批機組也在2021年7月投產,全部機組預計今年7月完工。
一座歷經70年建造的超級水電站即將出現。
據悉,白鶴灘水電站左右各安裝了8臺百萬千瓦級別的單機容量發電組,總裝機容量高達1600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按照理論推算,白鶴灘一年的發電量就能夠達到624億多度,約為三峽水電站的70%。
要知道,2018年成都全年用電量為631億千瓦時。
由此可見,一座白鶴灘的發電量,就足以滿足一個新一線城市的用電需求。
如果以三峽電站2017年467億的年利潤計算,白鶴灘水電站一天就可以創收8956萬元,這足以被稱為新一代印鈔機了吧。
白鶴灘發電站,自去年6月首批機組投產發電以來,累計發電已達256億千瓦時。目前最后兩臺機組總裝工作接近尾聲,工程進入全面沖刺投產階段。
未來,白鶴灘水電站不僅成為中國西電東輸的一大主力,有效緩解華東地區的用電壓力
還可以扶貧本地居民,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施工工人)
從葛洲壩到三峽大壩,再到現在的白鶴灘水電站,中國工匠用自己頑強的拼搏精神,帶領水電站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不僅為中國的環境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更是推動了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而中國也再一次向世界證明了,基建狂魔的實力。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力量,這就是中國大國工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