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的爸爸是誰
也許有人說禹的爸爸當然是舜的,其實不是的。
雖然說堯、舜、禹~~~但是,在大禹之前,根本不是世襲制!!是禪讓制~~是讓適合的人來當老大的~~~~~
其實大禹這一代也是的~~~禪讓給伯益,可惜禹的兒子啟,把伯益殺了,從此變成了世襲制!!!
其實禹的爸爸是 “鯀[gǔn]
大禹,姓姒,名文命,也稱禹,夏禹。
傳說,他是中國古代部落聯盟的首領,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受到人們的崇拜。
關于他的神話傳說就有許許多多。禹的出生就很神秘,據說禹的父親名叫鯀,也是一個部落領袖,因為在堯的時候,中原地區洪水橫流,黃河、洛河泛濫成災,百姓們流離失所,深受其害。
堯知道這是關乎人們生死的頭等大事,就向四岳說:“誰有治理水患的能力?你們推薦一個人。”四岳說:“鯀可擔當此任。”堯就派鯀去治理洪水。鯀尋思天下這么大,怎樣能治好呢!想了想就偷吃了天帝的“息壤”,當下力大無窮。他指揮各地的人們,見哪里水大就扒山堵水,這里堵住了,就再到那里去堵。
他高興地堵住了黃河、長江。誰知一遇上暴雨,洪水猛漲,沖壞大堤,危害更加厲害。鯀治水九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收效甚微。
這時,堯因年事已高,把帝位禪讓給了舜。舜接任后到全國各地巡查民情,發現鯀治水無力,非常惱火。這時,楊二郎下界視察,得知是鯀偷吃了“息壤”,報給天帝。天帝聽后大怒,命令火神祝融把鯀殺死在羽山。誰知鯀死了三年,尸首一直不腐爛。后來有個狂人就刨開他的肚子,想看看里面是啥,不料就跳出個白胖小子,見人就會說話,在地上跳來跳去,見風就長,不一會兒就長成一個七尺高的大小伙子。
出現了這樣的奇人怪事,一傳十,十傳百,許多人前來看稀奇。
有一對老夫婦,年過半百,膝下無子,也趕來看。大伙問他叫啥,小伙子說:“我叫文命。玉皇大帝知道民間有難,命我下界治理洪水,拯救百姓。”
這對姓姒的老夫婦見小伙子長得英俊,高興極了,老漢看看老婆,老婆看看老漢,倆人會意的點點頭,都想收留這個小伙子當兒子。老漢笑著對文命說:“孩子,你現在也沒有家,如不嫌棄,跟我老兩口一起過好嗎?”文命見二位老人慈祥和善,連忙跪拜道:“父母在上,請受孩兒一拜!”老漢高興地扶起孩子,從自己身上脫下斗篷披在文命的身上。
姒老漢老來得子。消息傳到了舜帝的耳朵里,舜感到此人出生不凡,就派伯益去調查真相。伯益回來說:“此人姓姒,名文命,身高八尺,體魄強壯,沒從過師傅卻聰明過人。每天和鄰居長老籌劃治水,相當有干才。”舜一聽大喜過望,當下派伯益前去相請。伯益說:“人已在殿外等候。”說罷便傳文命上殿。
舜觀文命舉止大方,很有禮貌,就說:“聽說你熱心為百姓解除水患,今賜你名禹,命你去治理治水,派伯益和后稷為你的助手,你看如何?”文命聽罷,叩頭領命而去。
禹接受父親堵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歸流的辦法。在荊山,禹得到了一柄大神斧;在黃河,他得到了黃龍的協助。逢阻開山,遇溝添土,只知道辛辛苦苦忙著治水,自己三十歲了還沒有結婚娶妻。
這時,有一只九尾白狐,看上了這位治水英雄,就變成一位美麗的姑娘,化名涂山氏,帶著一群姑娘來到治水工地,為民工送茶送飯,慰問英雄。
在民工休息時,姑娘們翩翩起舞,涂山氏帶頭唱了起來:
治水小伙真吃苦(唻),日夜戰斗在河心(吔)。
為了百姓不受害(唻),遠離家鄉到外邊(吔)。
大禹首領本領高(唻),十人見了九人夸(吔)。
阿妹越看越動心(唻),愿與英雄結同心(吔)。
幾個小伙子忙推著禹說:“你聽!人家姑娘們為咱唱歌跳舞,你也代表咱們唱幾句吧!”
在大伙的鼓動下,禹也放開嗓子唱了起來:
春季里來百花開(哎),
仙女們來送飯(吔),
小伙子干勁添(哎)。
那怕洪水狂(唻)。
------
通過對歌,禹和涂山氏更加愛慕,在大家的撮合下,他們結了婚。婚后,禹又一頭扎進治水工地,“三過家門而不入”。
禹帶領民工到處治水,感動了天神幫助。在黃河、長江大河里出現有黃龍搖尾幫他疏導河道;有魚身人臉的河精,送給他河圖,幫他治水;還有蛇身人面的神送給他一尺二寸的玉筒來度量天地、定水位,使他加快了治水速度。
傳說,禹最后帶人來到盧氏治理洪水,盧王和禹登上熊耳山一看,只見盧氏盆地一片汪洋,山民們都被洪水逼上了山頂。經過勘察,禹決定從崤山的山頂山挖一道大壕讓洪水流入黃河。誰知那一帶的山石堅硬如鐵,禹說:“這真是個鐵嶺!”后來“鐵嶺”就叫開了。
鐵嶺打不通,禹又看準了金斗山北面的一道溝。他讓民工先砍大樹,堆滿山溝,然后點火焚燒。經過三天三夜的焚燒,這種石灰巖的石山一經火燒就分散成灰。這時天突降暴雨,大水卷過燃燒過的山溝,一下把山溝沖下去許多。禹看這辦法不錯,就讓大家反復焚燒,而他自己則拿把大神斧,每天開山不止。
涂山氏總不見禹回家,便來到治水工地,商量著要去送茶飯。禹說:“你去工地,一定要守規矩,必須聽見鼓響才可以上去。”她答應記下了。
有一天,禹正在開山,不留意一個石頭滾下去敲響了大鼓。涂山氏高興地提著飯罐走向工地,但怎么也找不到禹的蹤影,就向民工們詢問。一民工指向半山說:“那不是,正在開山呢!”涂山氏一看,是一只大黑熊在舉斧劈山。她不相信,就喊叫起來。禹回頭一看:呀!是美麗的妻子送飯來了。就趕快往下跑。涂山氏看見大熊向她奔來,一時羞愧難忍,氣得扭頭就往回跑。禹一看自己還是一頭大黑熊,趕緊變回了魁偉的原貌。可就在這霎那間不見了妻子。順溝找了半晌,見一個美人石極像妻子,就坐到大石旁邊說:“不要生我的氣了,咱們回家吧!”禹好話說了幾籮筐,也喚不醒美麗的愛妻。禹火了,大聲說:“你還我兒子!你還我兒子!”只聽一聲巨響,大石啟開一道口子,石縫里蹦出一個胖娃娃,一頭撲進大禹懷里。大石里還傳出聲音:“我們的緣分已盡,你們父子走吧!”禹只好抱著兒子返回了治水工地。
禹在盧氏,先后疏通了五里川、朱陽關兩大盆地的河道,引老鸛河、淇河水入長江;又鑿開了山河口,使盧氏盆地的洪流歸入黃河,從而平定水患,保障了江、河中下游部族的安全,他也因治水有功,被公推為部落聯盟首領。
疏導洛河,禹花了不少心血。他用劍在山河口崖壁上刻下一個“雒”字,以作紀念。后人把禹新開的河溝叫做“大禹溝”,禹用過的石灶稱“禹王灶”,用過的臉盆稱“禹王盆”。并在金斗山腰建禹王廟,塑禹王像,以紀念大禹治理洪水的豐功偉績。
大禹治水的事跡還載入了史篇,《尚書.禹貢篇》載:“大禹導洛至熊耳”。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載:大禹治水定九州,“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東北流而會合澗水、纏水、再東流納入伊水,然后東北注入黃河。”
清代盧氏知縣劉應元在山河口鑿石刻詩,并在河西崖壁留下大型摩崖題記“神禹導洛處”以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