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很磨人的事,不是一蹴而就的活。
書法天天都要練,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用在書法練習上也沒錯。
書法家每天的勞動就是寫字。
書法家每天的消遣也是寫字。
日子就在勞動和消遣中一天天地過著。
三百年前的王鐸說過:
吾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
王鐸寫那么好了,還有要堅持長期的臨帖,這就是大師的典范。
寫得不好,就去臨帖。
沒有思路,就去臨帖。
趙州和尚對求法者說,吃茶去。
也是這個道理。
王鐸后期的臨帖,幾乎不像。
難道王鐸是在抄書?
難道王鐸浪得虛名?
不是說臨帖必須像嗎?
王鐸的臨帖作品,雖然不像,但很精彩!
精彩,這就足夠了。
王鐸用的是借尸還魂之法,以別人的帖,寫自己的神。
我們生活中遇到的臨帖作品不像,只是平庸。
這是大師和常人的區別。
曾經去過王鐸的故里。
新修的王鐸故里,青磚碧瓦,看上去滿像樣的,就是太新了。
屋里掛著王鐸的畫像,一個瘦瘦的長須老人。
我靜靜地看著王鐸的畫像,想著他揮毫時候會是怎樣的做派?
落筆風雨?
還是春蠶食桑?
或是和風細雨?
不得而知......
畫像居然是噴繪的,像素不高,顆粒很粗。
有點煞風景。
王鐸退休比較早,54歲就回鄉了。
每天臨池揮毫,把精力用到了書法上。
據說有幾個小童專門伺候他,每天都磨一桶墨。
王鐸興致來了,就飽蘸濃墨書寫,澆注胸中的塊壘。
就這樣,寫啊寫的,過著幸福的退休生活。
60歲那年,王鐸去世了。
王鐸是孟津的,距離登封很近。
王鐸曾經數次登嵩山,住在山上學習,他的號“嵩樵”也是這樣來的。
登封關于王鐸的傳說很多。
小時候我看過動畫片《神筆馬良》,轉述給祖母時,祖母糾正我說:“神筆王鐸”。
前日,因我文章中帶“神筆王鐸”,被無良噴子說是日本人的稱呼。
噴子也太沒文化了,這哪跟哪???
今天臨寫的顏真卿,卻說的是王鐸,其實不矛盾。
王鐸是一種精神,書法的一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