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韓拙(山水純全集)中在《論用筆墨格法氣韻病》時日:“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筆與墨的有機結合,就能完美地表現物象,表達意境,取得“形神兼備”的效果。墨用水調節濃淡干濕,能使墨色產生濃、淡、干、濕、黑、白,可謂變化豐富。清代畫狀元唐岱《繪事發微》中講:“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為六彩;黑、白、干、濕、濃、淡是也。六者缺一,山之氣韻不全矣。六彩的使用是否得當,關系到畫面的藝術效果。”“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無陰陽明暗;干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濃淡不辨,是無凹凸遠近也。”“凡畫山石樹木,六字不可缺一。然用墨不可太濃,濃則失其真體,掩沒筆跡,而落于濁;亦不可太淡,淡則氣弱而怯也。”
中國畫是靠筆與墨來表現物象,表達意境,取得“形神兼備”的效果。古人云: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筆與墨相結合,便將物象的質感、量感、體感等表現出來。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日:“墨用太多則失其真體,損其筆而且濁;用墨太微即氣怯而弱也。過與不及皆為病也。切要循乎規矩格法,本乎自然氣韻。”用墨太濃,則失去真體,掩沒筆跡;太淡,易缺乏厚度,少骨力。太干與太濕也不好,太干易顯得枯,不溫潤,太焦燥;太濕易流于滑,太渙漫,乏筆力。
若墨色籠統一片,濃淡不分,是為死墨。也是用墨之一大忌。用筆則最忌描、涂、抹。下筆時心中無數,為形所縛,為法所束,反復描、涂、抹,造成線條既無美感,也無生氣,是筆法所忌諱的。清王原祁在(雨窗漫筆》中總結前人經驗,列舉了種種用筆之忌:“用筆忌滑,忌軟,忌硬,忌重而滯,忌率而涵,忌明凈而膩,忌叢雜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