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學舉辦“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研討會”
(何文娜綜合報道)南通大學近日在范曾藝術館舉辦“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研討會”。范曾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他希望南通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祝愿南通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南通大學范曾藝術館終身館長周建忠教授作了題為《彼蒼開眼情猶在古宅存書意豈違》的講話,范曾母校江蘇省南通中學、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的領導回顧了范曾求學的情況。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馮軍,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文聯名譽主席王湛出席會議。
南通范氏詩文世家跨越明、清、民國,延續至今,460年間綿延13代,代代出詩人,先后誕生了30多位文學家,形成一個個足以領一代風騷的文化群體,而范曾作為當代“國畫家、國學家、思想家”更是范氏家族詩文之集大成者。
2007年范曾藝術館成立范氏詩文世家研究所,2008年以來共出版半年刊《范曾研究》十七期。為展現范氏詩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由周建忠教授主編的《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研究叢書》日前出版。這次出版的《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研究叢書》包括《逸筆清風萬古垂--南通范氏世家詩文研究》、《家山舊業藏春雪--范曾研究論稿》等共五本。這套叢書的出版對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的全面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特別是在范曾八十歲生日前夕出版該叢書,對推廣研學范曾的文學思想、美學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范曾作現場視頻講話。范曾對范曾藝術館近年來致力于范氏詩文世家等相關研究表示感謝,并充分肯定了范曾藝術館在館長周建忠先生的帶領下取得的豐碩成果。范曾認為《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研究》叢書基本能概括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的面貌,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奇景,也是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的體現,對了解南通范氏詩文世家、推崇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程純在會上致辭,代表學校對蒞臨會議的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向一直以來關心和支持我校事業發展的范曾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程純介紹了我校的辦學歷程、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情況,著重介紹了范曾藝術館的建館始末、基本情況及取得的豐碩成果。程純表示,我校將一如既往地重視人文學科的發展,不斷提升對國學文化遺產的科研投入和科研水平,進一步把范曾藝術館建設成公眾接受高雅藝術熏陶、感受優秀文化積淀的心靈家園;建設成彰顯大學文化軟實力、提升學校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重要窗口;建設成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進國際文化交流的獨特平臺。程純說,大學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滋養和精神的支撐,我校將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大力提升學校精神文化的精神凝聚力、載體再生力和品牌創新力,切實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創新思想文化的使命,為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馮軍代表南通市委、市政府對研討會的成功召開表示祝賀。馮軍指出,2004年,范曾主持編撰的《南通范氏詩文世家》是范氏家族標志性的文化成果,樹立了家族文化碑林,為全國學術界和文化界所矚目。他進一步指出,《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研究》系列叢書發行儀式是南通市文化產業發展、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該叢書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我校研究范氏詩文世家的豐碩成果,對推進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展示南通大學的科研實力、豐富南通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周建忠作題為《彼蒼開眼情猶在故宅存書意豈違》的報告。他介紹了范氏家族的家族特色、家族精神和《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研究》叢書的基本內容。周建忠認為南通范氏家族詩文扎根現實人生、攝入時代風云,顯示出家族文學演變的動態過程和真實軌跡,是對文人生命、社會變遷的生動記錄,表達了一己、家族和民族的悲歡離合,積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歷史內涵,具有文學審美價值、史學價值,對教育學研究具有參考價值,對推廣范曾先生學術思想意義重大。
南通中學校長成錦平、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副校長陳志萍作為范曾的母校代表在會上講話,代表各自學校對范曾先生八十華誕表示祝賀。他們高度贊揚了范氏家族對近代南通教育乃至中國教育所作的貢獻,對給予南通中學和通師二附學校發展大力扶持的范氏先賢和鼎力支持的范曾表示誠摯的感謝。他們認為南通范氏詩文世家研究是寶貴的中華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挖掘和研究范氏詩文世家意義重大,并表示要與我校范氏詩文研究所加強合作交流,讓更多的學生接受高雅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當晚,蕭韶九成古琴專場音樂會在范曾藝術館舉行,悠揚古樸的音樂中,《八十自壽》《風從哪里來》《汩羅江詩人的江》《炎黃賦》等詩朗誦作品表達出對范曾八十華誕的誠摯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