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音樂|讓靈性輕舞……
美
樂
·
美
文
·
美
心
接上音箱,微友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本期精華錄有三曲:
1、《G弦上的詠嘆調》
2、《搖籃曲》(不確定)
3、《圣母頌》
(QQ音樂里有很多同名版本,但都不是很滿意,就把這些合成了)
《G弦上的詠嘆調》,又名為《G弦之歌》,
此曲為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
充滿詩意的旋律美,
使此曲成為膾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
此樂曲在巴赫死后100年后才大為流行。
傳說在在某次宮廷舞會上,
巴赫的大提琴被人做了手腳,
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斷裂了。
當大家準備看巴赫出糗的時候,
巴赫,僅僅只用了一根G弦,
就即興演奏了一首《詠嘆調》,
就是你聽到的這曲《G弦上的詠嘆調》。
巴赫
1830年,當門德爾松在鋼琴上
把《G弦之歌》演奏給歌德聽時,
歌德說:“開頭是這樣的華麗莊嚴
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顯要人物沿著長長的樓梯魚貫而下。”
歌德不愧是與魔鬼交換了靈魂的人,
這音樂具有的“迤邐”和“沉著的華麗”
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視它的存在。
也許歌德最清楚:
“G弦上的詠嘆調就如永恒的和諧自身的對話,
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動。
就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
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
因為我的內心這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第二曲其實我無法分辨其準確的曲名
聽后,內心神圣、莊嚴、靜謐。
一片寧靜!
我在北京外文書店買的這套碟,
打開里面居然沒有任何介紹,
看來多是盜版了。
曲名標為《搖籃曲》,
但我有點懷疑是制作方的煙霧彈,
我試圖用軟件識別,居然沒能識別出來。
但好聽!
如水的鋼琴,如空谷足音,
大提琴的聲音深沉,
傾訴著某種細膩的情感,
那盤踞在心中久遠了,
我們好久好久沒有造訪過了,
今天在這樣的大提琴聲里
靜靜地流淌出來……
憂傷,憂傷地反思;
深沉,深深地潛入人生之河。
演奏者節奏把握得很好,
完全和音樂合一,
流暢自然,我聽時,
和內心的情感完美交織,
那時,整個身心,整個呼吸,
都和這樣的旋律與意境融為一體,
靜到只有呼吸聲,其它都消失了
曲畢,默默地向這位
我不知道的大提琴演奏家致敬!
這第三曲《圣母頌》,
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
也是百聽不厭傳頌千古的經典名曲。
每次聽到這樣的旋律,
我就會想起米開朗基羅的那副代表作雕塑
《哀悼基督》,就是這張:
(此雕塑現在收藏在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看到燈光下的雕塑,你會有一種很深很深的感動,震撼人心的感動)
默默地俯視著死去的兒子,
沉思、哀悼,耶穌靜靜地躺在圣母膝上,
面部表情安祥。
整座雕像沉浸在肅穆氣氛中,
并洋溢著人類最偉大的母愛情感。
整曲圣潔莊嚴,充滿悲憫。
大提琴的醇厚寬廣,細膩溫潤的聲音,
最能表達這種超越的情感,
這種聲音能幻化為神圣的白光,
我們靜靜地沐浴在其中,
感受圣母所提現的出來的精神:
生與死、痛苦與慈愛合為一體,
沒有批判,完全接納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