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你不等同于你的大腦
情緒是什么?我陷入情緒的時間比陷入思維的時間多。
我這里所說的“思維”,不僅僅是指思考,還包括你的情緒以及所有無意識的心理----情緒反應模式。情緒在思維和身體的相遇處產生。它是身體對思維的反應----或者可以說,它是思維在身體上的反映。比如,一個攻擊性的想法或敵對的想法會聚集你體內的被我們稱為憤怒的能量。這時身體準備開始戰斗。身體上和精神上受到威脅的想法促使身體收縮,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恐懼在身體上的反映。研究顯示,強烈的情感甚至會導致身體的生理變化。這些生理變化代表著情緒的身體層面或物質層面。當然,你通常不會意識到你所有的思維模式,通常只有通過觀察你的情感,你才能對它們保持意識。
你被你的思想、喜好、判斷以及分析控制得越多,也就是說你的觀察者意識越少的話,你的情緒能量的負荷就會越強,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如果你不能感受到你的情緒,或是切斷了與情緒的聯系,那么你最終會在純生理這一層面體驗到它們,它們會以生理問題或疾病的形式出現。近年來,有許多關于此方面的文章,所以在這里我們不需要再來細說。強烈的無意識情感模式可能會顯化成發生在你身上的外部事件。比如,我觀察到那些內心充滿憤怒而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沒有表達憤怒的人,更容易從言語上或身體上遭受其他憤怒之人莫名其妙的攻擊。這是因為他們散發著強烈的憤怒波動,被某人無意識地接收,從而引爆了這個人自己內心潛伏的憤怒。
如果你很難感受你的情緒,那么請先試著將注意力集中在你身體的內在能量場上。從里至外感受你的身體。這將會使你感受到你的情緒。稍后我們將會對此做詳細的討論。
你說情緒是思維在身體上的反映,但是有時這兩者之間也會發生分歧:當思維說“不”時,情緒可能會說“好”,或者反之。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你的思維,身體總是會給你一個真實的反映,所以請在你體內去看或是感受它。如果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分歧,那么思維永遠是說謊的一方,情緒則始終是真實的。這里所說的真實,并不是指你是誰的終極真理,而是你當時思維狀態的相對真實。
表面的思維和無意識的精神活動之間的沖突當然是很常見的。你也許還不能把無意識的思維活動變成有覺知的,并感受到它,但它總是會以一種情緒的方式在身體上反映出來,好讓你能察覺到它。運用這種方式來觀察情緒,和“傾聽或觀察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唯一的區別是,思維存在于你的大腦里,情感卻具有強烈的生理成分,所以你可以在體內感受到它。然后,你可允許情緒的存在,但卻不要受它控制。你不再是你的情緒,而是一個觀察者。如果你這樣做,所有無意識的東西都將會被意識之光所照亮。
所以,觀察我們的情緒像觀察我們的思維一樣重要嗎?
是的,你應該習慣這樣問自己:“此刻,我的內在發生了什么事情?”這個問題將會把你引向正確的方向。但是,請不要進行分析,觀察就可以了。請將你的注意力集中于內在,并且去感覺情緒的能量。如果沒有情緒存在,那么請更深地去關注你身體的內在能量場。這就是進入本體的大門。
情緒通常代表著一個被強化的以及被注入能量的思維模式,由于它的能量是蓄勢待發的,所以一開始我們不容易維持臨在的意識而觀察到它。它要控制你,而且它通常都會得逞----除非你有足夠的臨在意識。如果你由于缺乏臨在意識而陷入無意識的情緒認同之中,這是很正常的,而且這種情緒會暫時地被放大了的反應,而情緒的震動頻率又一直為原來的思維模式注入活力。
基本上來說,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原始的、無差別的情緒的變形,這種情緒源自我們不清楚自己在名字和身體之外究竟是誰。由于它的無差別性,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準確描述這種情緒的名稱。恐懼可能是最貼近的一個答案,但是除了不斷地感到威脅之外,它還包括一種深深的被遺棄感和不完整感。我們把它稱為“痛苦”是很合適的,因為它和前面說的那種最基本的情緒一樣,是無差別的。思維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反抗或消除這種情緒的痛苦,這也是思維活動如此之多的原因。然而思維頂多也只能暫時得將痛苦掩蓋住。實際上,思維越是努力去擺脫這種痛苦,痛苦就會越深。思維永遠不會找到解決方案,它也不會讓你找到解決方案,因為它本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請試想一下本身是縱火犯的警察頭目努力尋找縱火犯的情形。除非你停止從思維認同中獲取你的自我感,否則你將不會從痛苦中解放出來。只有停止思維認同,你的思維才會喪失它的力量,本體才會以你原來的本性顯露出來。
是的,我知道你想要問什么。
我要問:積極的情緒,如愛和喜悅,究竟是什么呢?
它們是與你和本體相關聯的本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思維空白出現時,感受愛、喜悅或短暫的寧靜都是有可能的。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只有當感受到極大美感、極度恐懼或體力收到極大挑戰時,才能引起思維的暫時失語,這時,思維空白才會產生。當這種思維空白產生時,突然,你就會感受到你內心的寧靜,在這種寧靜狀態中,有一種微妙卻很強烈的喜悅、愛與平和。
通常,這種時刻是很短暫的,因為大腦很快就會恢復它的嘈雜的、被我們稱為思維的狀態。除非你將自己從思維中解放出來,否則愛、喜悅以及平和不會持久。但是它們不是我所謂的情緒,它們處在一個比情緒更深的層面。所以你需要完全地意識到你的情緒,才能感受到它們。“情緒”字面上的意思是“干擾”。這個詞源于拉丁文“emovere”,是騷擾的意思。
愛、喜悅與平和是深刻的本體狀態,或是內心與本體聯結時的三個方面。在這種狀態下,它們沒有對立,這是因為它們都源自思維之外。但情緒則不同,它屬于二元思維的一部分,受制于對立法則。簡而言之,就是有好必有壞。所以在未開悟的、與大腦認同的狀態下,我們稱為“喜悅”的東西,只不過是痛苦和歡樂輪流交替時短暫的歡樂而已。歡樂總是衍生于你之外的事物,而喜悅是由內而生的。今天讓你歡樂的事情,明天可能會讓你空庫,或者它將會離你而去,所以一旦失去它,你將會感到痛苦。而且,我們通常稱為“愛”的東西可能是一種短暫的歡樂和興奮,一種沉溺性的需求,可能瞬間就向其相反的方向發展。許多愛情在經歷起初的激情之后,會在愛與仇恨、吸引和攻擊之間徘徊。
真正的愛不會讓你感到痛苦。為什么這么說呢?它不會突然間就變成仇恨,當然真正的喜悅也不會轉變成痛苦。如我說過的一樣,即使在你開悟之前----在你將自己從思維中解放出來之前,你可能會短暫地感到真正的喜悅、真正的愛或者深沉的內在平靜。這些是你真正本性的一些方面,即使在一個正常的愛情關系中,你也會感受到一些更為真實而不朽的東西的存在,但是它們是短暫的,很快就會因思維的介入而消失。這就像你曾經擁有某種很珍貴的東西卻突然失去了它,或者你的大腦告訴你這只是一種幻象。實際上,這不是幻象,而且你不會失去它。它是你本性的一部分,它會受思維的影響但永遠不會被思維破滅。即使天空烏云密布,太陽有不會消失,它仍然在云層的另一邊。
佛陀說人類的痛苦源于欲望或貪婪,如果你要擺脫痛苦,你就必須擺脫欲望。
思維不停地在外部或未來尋求拯救或滿足,以代替本體的喜悅。所有的欲望都來源于此。只要我有思維,我就會有欲望、需要、執著、厭棄等,離開了這些就不會有“我”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我渴望得到自由或開悟,那也是在未來尋求滿足或完整的一種欲望。多以不要努力解放你的欲望或試圖“達到”開悟的境界。請關注當下,并成為你思維的觀察者。不是引用佛的話,而是變成佛,成為覺醒的人,這才是“佛”這個詞的含義。
人類一直以來都遭受著痛苦,從他們進入了時間和思維的領域,并喪失了對本體的意識,被痛苦折磨了億萬年;從那時起,他們將自己看成是宇宙中無意義的碎片,斷絕了自己和源頭及他人之間的聯系。
只要你認同思維,也就是說,只要你處于無意識狀態,痛苦就不可避免。在這里我主要指的是情緒上的痛苦,這也是造成身體上的痛苦和疾病的主要原因。怨憎、仇恨、自卑、內疚、憤怒、抑郁、嫉妒等,即使是最為輕微的不快都是痛苦的各種表現。并且,每一次的歡樂或情緒的高漲在其內部都隱含著痛苦的種子:痛苦是這些歡樂的不可分割的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遲早會顯化出來。
任何通過服用藥物來獲得快感的人都之道,這種“快感”最終會轉變為“低潮”,歡樂終會變成某種形式的痛苦。學多人從自己的經驗中同樣能體會到,愛情關系是多么容易而快速地從快樂之源轉變成痛苦之源。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正、負兩極是一體兩面的,都是潛在痛苦的一部分,而這種潛在痛苦與思維認同的小我意識狀態是如影隨形的。
你的痛苦有兩個層次:現在產生的痛苦,以及過去產生的但現在仍遺留在你的思維和身體內的痛苦。停止創造當下的痛苦并且瓦解過去的痛苦----這是我們下面將要談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