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荔灣區某小學,一個男孩子,被同班同學用鉛筆戳了20多處。
前肩、后背上傷口密密麻麻,眼角還被戳出一個洞。
校服上,一大片都是傷口滲出暈染的血跡。
傷口小而深,鉛筆頭斷在肉里,醫生處理時,要用針一個個挑出來。
甚至需要割開傷口,把刺進深處的木屑和鉛屑清理干凈。
看著孩子疼得直哭,這位媽媽心碎了一地。
面對校園霸凌,如何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保護孩子?又該怎么教育孩子去防范未知的暴力?
同樣的事情,知乎答主@李威,講了一個女性朋友的親身經歷。
這位媽媽的反擊,大快人心。
01
女兒回家洗澡時,媽媽發現她后背有很多黑色的小點,衣服上也是。
問原因,說是后桌男孩上課扎的。
聽到這話,她立即私下和對方家長進行溝通。
男孩家長口頭道歉,說會讓孩子注意一點。
結果第二天,女兒的衣服直接被男孩用刀劃出了口子。
幸虧是秋天,孩子衣服穿得厚,沒被劃傷皮膚。
老師發現后,嚴肅批評了男孩,找來雙方家長面對面溝通。
男孩家長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說:
“不就是衣服破了嗎,不就是想要錢嗎,賠你就是。”
女孩媽媽礙于班主任的面子,不想在學校跟別人開撕,就如實報了衣服的價格,想著對方道歉賠償完事算了。
一件外套,一件毛衣,都是入秋她帶著女兒在商場新買的,花了800多。
男孩家一聽,說衣服太貴,要按照二手衣服的價格折一半賠償。
這事兒還沒說清楚,又出幺蛾子了。
女兒穿新衣服上學,被男孩用墨水染黑了,還在班里囂張揚言:
“這次衣服又沒破,你回家讓你媽媽洗干凈就行!”
老師又找雙方來學校溝通,男孩家長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說:
“你們家事情真多,都是兩個小孩鬧著玩的小事,怎么到你家女兒就這么玻璃心?是不是想借賠衣服來訛錢?”
女孩媽媽一聽,實在忍不住,在咨詢專業律師后,開始反擊。
02
第一步,她整理好之前雙方的溝通記錄以及證物。
第二步,跟班主任打好招呼,提出家校合作,必須一致反對校園暴力,得到學校支持。
第三步,找了兩個愿意作證的同學,然后報警。
稱:“孩子在學校遭到霸凌,精神上受到傷害,需要警方介入。”
然后,警方按照程序,開著警車來到學校,將涉事學生、家長、老師、年級主任與主管副校長都叫到了一起,了解情況。
會議室里,女孩媽媽坦然拿出整理好的證據,要求徹查此事。
班主任、年級主任和副校長全部站在女孩媽媽這邊,嚴厲批評了男孩及其家長,通知他們把孩子帶回家反省三日。
家長需要對女孩媽媽道歉,孩子也必須在班級做出檢討。
眾人面前,校長態度很堅決:
“我校對霸凌事件一直是零容忍的態度,堅決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對霸凌者及其家屬絕不姑息,堅決守護校園凈土……”
這么大陣仗,一輪輪的教育批評下,熊孩子痛哭流涕,熊家長呆若木雞。
其實到這里,事情已經解決得差不多了。
第一,全校都知道了男孩的霸凌劣跡招來了警察,這一點對十幾歲的孩子是很有震懾力的,自然會謹慎交友。
第二,孩子知道后家長也會知道,沒有父母會和這么不明理的一家深交,霸凌終會反噬他們自己。
第三,自家孩子霸凌既已上升到警方處理,以后不嚴加管教,還會有處分警告、行政處罰,為了孩子前途,他們定然不會再放任不管。
最重要的是,女兒有父母撐腰,其他孩子也認識到了反抗的必要性,日后再遇到類似事情,都敢于直面熊孩子,對陷于困境的伙伴出手相助。
這件事之后,男孩再沒碰過她女兒一次,在班級里徹底消停。
同時,她還給其他家長畫了幾個重點:
一定要留好證據,方便找警察辦案。
提前跟班主任溝通,聲明事情處理不好會采取進一步行動,越過班主任辦事,一是不夠尊重,二是可能會影響孩子。
不要投訴到教育局,直接報警。因為警察和學校不是同一個系統,投訴到教育局多會變成校方管理不當,責罰的是老師和校方,后續難開展,影響孩子在學校的生存環境。
報警之后,警察、學校都會站在受欺負的一方,有利推動事情進展。
緊抓霸凌這一點,這是如今教育界的紅線,也是管理者的痛點,輕者問責,重者削職,抓好這一點,才好對癥下藥。
03
日本學者齋藤環,曾講過對校園暴力受害者來說,心理上恢復要做的3件事:
“一是來自加害者的道歉;
二是處罰施暴者,不處罰僅僅是口頭教育沒有任何作用;
三是處理結果一定要讓被害者滿意。”
要做到這些,身為父母,必須成為孩子的后盾。
浙江有位媽媽@陳十八,發現讀4年級的兒子在學校被敲詐勒索。
她在桌子上留下50塊錢,發現這50被孩子偷偷拿走了。
沒幾天又發現,紅包里的錢少了300塊。
等到放學,她一問,兒子承認了。
勒索他的那兩個孩子,嘗到了甜頭胃口變大了,逼迫他帶100去。
當下,她把事情告知老師,學校著手處理的同時,她也準備了一手方案。
為了留存證據,她讓孩子繼續帶100塊錢去學校。
早讀課一結束,那倆小孩又過來拿錢。
拿完錢的第一時間,她兒子便給她打電話說“錢又被要走了”,她第一時間報警,帶著警察去學校調取監控。
走廊監控,清楚拍下了全過程。
問話期間,那倆小孩幾次狡辯否認,但邏輯漏洞百出,在警察的一再追問下,終于破防承認了勒索事實,坦白一共勒索4次。
她要求老師通知對方家長來校,兩家人一到,沒問事情原委,直接責怪她兒子“不要亂說話”。
這么咄咄逼人的態度,點燃了她的火氣,干脆放下狠話:
“你們態度不放端正,就沒有談的必要,我現在是在給你們家小孩機會,你們不要的話,那么直接報告教育局,聯系媒體,走別的途徑。”對方家長一聽,態度瞬間軟和下來。
她給了對方家長兩個選項:
第一,在教室當著學生、校長、老師的面,家長帶著各自孩子跟她兒子道歉保證,且停課半個月。
第二,把事情鬧大,到對方小區、家里拉橫幅,讓所有人知道你們家小孩的德行。
家、校、警,三方面前,對方家長選擇了第一條,老師和校長也保證杜絕此類事情發生。
整個調解過程,她有錄音,有視頻,斷了對方家長撒潑耍賴的后路,也穩了孩子的心。
那天放學,孩子心情終于變好,說話都帶著笑。
父母出面扭轉局面,這是一個孩子最想要、也最能安撫心靈的底牌。
04
蔡仁偉在《封閉》里寫:“小時候覺得好玩,用手去碰含羞草,看它縮起來,可是,從來沒人認真想過,要過多久,它才能重新打開。”
校園暴力越來越低齡化,可能是無聲的排擠,可能是故意的謠言和外號,可能是帶著拳腳的惡意,這些欺凌,隨時隨地發生在隱秘的角落。
如果身后一無所有,誰還能給他們反抗的勇氣和底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校園暴力和欺凌》里有一組數據,32.5%的學生遭到過校園欺凌,其中,30%的人選擇沉默。
這些沉默的孩子,直至成年都承受著未愈合的傷。
如果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怎么辦?
第一個辦法,打。
借用李玫瑾教授的一句回答:“打回去!”
@女孩別怕 做了個調查問卷,超過300多個人講出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被校園霸凌, 你是怎么「打回去」的?
有些孩子是自己硬剛打回去,有的是在父母的鼓勵下打回去,有的是父母老師出面,對霸凌者進行警告和懲罰。
這些方法,雖然不是個個都徹底終止了欺凌,但絕大部分的結果都是成功的:他們再也沒受到對方的欺負。
讓孩子知道,你的反擊是有力量的,你的身后是有人撐腰的,他才不會隱忍、膽小,用一生去治愈傷痕。
當然,教育孩子「打回去」,不是崇尚暴力。
我們教育孩子有教養、要謙讓,但任何教養和謙讓,都應該建立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礎上。
我們不睚眥必報,當然也不能一味退縮。
用強硬的態度來自我保護、正當防衛,讓霸凌者覺得欺負你是有代價的,有成本的,以后他們才會避免和你起沖突。
第二個辦法,信。
孩子遭遇霸凌,當下的反擊只是一時有用,更多的是心理建設。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感,建立自信心。
作為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鍛煉,從一個良好的體格開始,由外而內的強大自己。
支持孩子做喜歡的事情,肯定TA的優點和獨特之處,一個強大且自信的人格,會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產生氣場。
柿子都是撿軟的捏,一旦人的自信心提高了,言談舉止都會跟著改變,自然會讓欺軟怕硬的人退避三分。
第三個辦法,眾。
學會反擊之后,要記得校風里常出現的那句話:“團結同學”。
顧名思義,就是多交朋友,不要獨來獨往。
如果你有一大幫朋友,大家互幫互助,凝聚在一起,除了增進集體對你的接納,還可以用友情的屏障把霸凌擋在外面。
世界上總是有很多惡意,不論是孩子直面抵抗,還是父母沖鋒擊退,校園霸凌,是個總也說不完的議題。
比告訴孩子「打回去」更重要的,是所有父母都該管好自己的小孩,拒絕武力,不崇尚暴力,不要欺凌弱小,「別出拳」。
要知道,靠暴力取勝的東西,終究也會因暴力失去。
最后,用一句書上的話結尾。
“光照亮的地方,天使登臺,魔鬼退場。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被人照耀,而不是在黑暗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