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中有許多種組織形式,有政府組織,社團組織,軍事組織,經濟組織,宗教組織等不同類型。這些組織由人物和事物組成,這兩類對象的活動及相互之間的關系都需要平衡,因而也就產生了管理。萬物存在得益于運動平衡,企業、管理莫不是如此。企業若想正常發展,人與事(陰與陽)必須平衡。小失衡造成小問題,大失衡大問題,極度失衡企業不復存在。因此,人的管理應該放在管理第一位,人的管理解決之后才是事的管理。
世界上文明史較為悠久的國家都很重視人之所以為人的問題。絕大部分國家靠宗教組織和宗教哲學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是個特例,中國靠儒家的人倫哲學解決怎樣做人的問題。西方雖然文明史較短,其主流宗教基督教源于猶太教,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屬于舶來品。這個舶來品又經過猶太人保羅吸收了古希臘哲學對基督教進行了徹底改造,才使基督教變成了世界性宗教,被許多國家立為國教。
古希臘哲學是西方文化的源頭,時間上比中國傳統哲學《易》晚了3000多年。兩者研究的都是事物的本原與各種表象之間的關系。古希臘自然哲學的認識在“一與多”的層面。其中的“多”就包括人和人類社會。中國早在古希臘哲學出現3000多年前就已經將事物本原與現象之間的關系由“一與多”推演到“一與二”的關系,即中國古代的“太極陰陽論”。 3000年后古希臘自然哲學家正在研究“一與多”的關系時,中國春秋時期自然哲學家、管理哲學家老子在其管理哲學《道德經》的自然哲學序(《道經》)中將事物本原與現象之間的關系向上追溯到“0與1”的關系,即“無極生太極”哲學思想。(《道德經》第2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把事物本原與現象之間的關系追溯到無法再追溯的認識水平。
中西方自然哲學都認為萬物同源,天人應該合一。事實上人之道有二重性,即先天的生物性本性和后天經過教化之后的社會性人性。人不經過人性教化就不會有社會性人性,不經過文化教化就不會有生存技能。不經過人性矯正的人就是動物人。有國教國家與無國教的國家在矯正人的先天生物性本性的手段上分道揚鑣,最終又殊途同歸。西方借助古希臘哲學為核心的宗教哲學解決了西方的人的問題,中國古代借助儒家哲學解決了中國的人的問題。中國人倫哲學和西方宗教哲學起到了同樣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太極與陰陽),人的群體也是如此,又可以分為領導層和被領導層。因此,這兩類人既有共同的為人之道即基本人性又有不同的為人之道即領導者的為人之道和被領導者的為人之道。人性矯正是領導者的第一項修煉。與普通人不一樣的是,普通人具備基本人性即可,領導者的人性矯正需要在普通人人性矯正的基礎上再進行二次涅槃,或者叫做兩次升華。
現實社會倡導的是以怎樣做事為核心的文化教育而非怎樣做人的教育,阻塞了中國大陸人人性矯正的途徑。教育失衡導致現代中國人的畸形人格形成,給社會給企業帶來根本性的災難。要想使自己所管理的組織(企業)穩定發展,必須要對社會培養出來的人包括自己的人性進行再加工。由于領導的為人素質決定下屬為人素質,所以領導者的人性再加工唯一的途徑是自我修煉。
領導的人性修煉要經過兩次蛻變兩次升華。第一次蛻變是人性的量變,由絕對利己的動物性人變為相對利己的社會人。這是對普通人的人性(人道)要求。假如你一輩子不當領導(所有的“長”都是領導,包括兄長、家長),具有普通人的為人之道就行了。假如你即將步入“長”的崗位,哪怕是與人相處的兄長,你具備普通人的為人之道是不夠的,你必須具備領導的為人之道。儒家學說不涉及領導的為人之道,管理教材里也只是有領導的處事之道和做人之德,涉及不到做領導的人性根本。你必須從老子的管理哲學《道德經》里面尋找領導為人之道的根源。新中國締造者在統御人、統御領導方面的水平處于世界管理界的巔峰,其實,他的思想就是老子思想的翻版。
要管理好企業,領導先管理好自己。要管好自己,先管好肉體的領導——精神上的我。修煉是一種痛苦,痛苦之后是超脫,超脫之后是幸福。假如你做領導比較煩惱,說明你的修煉不夠,達到一定的境界,做領導的確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