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華
老子是我國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初期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當時百家爭鳴中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老子》一書的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周王室藏書的史官)。《史記》上說老子可能就是楚人老萊子,曾寫書十五篇。后世傳說老萊子是個大孝子,元代人郭居敬根據(jù)民間傳說編成《二十四孝》,其中有老萊子七十戲彩娛親的故事,由此看來,與老子并非一人。《史記》又記載,老子也有可能是周太史儋,《老子》的作者是儋何或環(huán)淵。有關老子身世和《老子》作者的傳說很多,不過從古及今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認為《老子》一書成于老子去世后的戰(zhàn)國,由多人合作而成,非老子一人之力。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老子》,并非全是老子自著,而是經(jīng)后人(門徒、私淑弟子、同道者等)整理、演繹、編訂而成。其實戰(zhàn)國時期先秦諸子中的一些著作,如《莊子》《韓非子》《管子》等,大都是經(jīng)過后人不斷修訂編纂而成,但是老子就是《老子》最初的作者。大約在公元前516年(周悼王、周敬王元年),周王室發(fā)生內(nèi)亂,老子“奉周王室之典籍以奔楚”,老子因此“被讒而歸居”,回到了陳國,他看到天下大亂,“不得其時”乃“蓬蔂而行,騎青牛西行至關(函谷關)歸隱,”關令尹喜請盡力而為之著書,“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 ,才有《老子》一書傳于世。傳說老子活了160歲,在臨洮飛升,從此“莫知其所終”。
老子哲學思想的中心是“道”和“德”,所以《老子》一書又叫《道德經(jīng)》。老子認為“道”是世界萬事萬物的共同根源,具有自然規(guī)律或物質(zhì)世界客觀規(guī)律的特性。“德”有各種具體事物所表現(xiàn)出存在的特性,也是“道”在具體事物中的表現(xiàn)。老子用“道”和“德”這兩個概念來說明自然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以及它們形成和變化的原因。他提出了“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認為自然本身的規(guī)律就是“道”,也是生成萬物所依據(jù)的規(guī)律。這種觀點在人類進入高等文明社會之初,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與人類原始社會蒙昧中所產(chǎn)生的相信鬼神操縱世界的宗教世界觀是相對立的。老子哲學思想中極為光輝的部分就是他認為世界是由物質(zhì)的“氣”所構成,而并非由神的意志所創(chuàng)造。他通過對事物深刻透徹地分析,初步得到了一些樸素的辯證法的重要原則。他認為一切事物都具有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它們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而事物發(fā)展到極點就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所以他說“反者道之動”。事物的正面在上升的時候,與正面相對立的反面也在變化運動,不過變化之初是微弱的,但它會慢慢強大起來,以致于最終取代正面的地位,所以老子又說“弱者道之用”。這也就是說,一切事物的轉化方向都是“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新生事物由弱變強取代舊事物是不依人意志為轉移的真理,整個世界就處在這種新陳代謝的不斷運動之中。老子的學說中,自始至終貫穿著這種矛盾的雙方相互轉化的辯證觀點。老子辯證觀雖然沒有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研究所創(chuàng)立的辯證法基本原則那么系統(tǒng)完整,但比黑格爾的辯證法早了整整兩千多年,所以當老子的哲學思想今天被全人類開始認知的時候,人們無不驚呼老子才是“世界哲學之父”,“辯證法之祖”。
老子雖然看到了物質(zhì)矛盾相互轉化的規(guī)律,但他所采取的人生態(tài)度,不是利用矛盾,發(fā)展矛盾,解決矛盾,從而推動社會歷史進步,而是回避矛盾,逃避現(xiàn)實,主張無所作為和清靜不擾,使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處于無為和倒退的狀態(tài)。他的這種觀點在被應用到社會矛盾當中的時候,他認為一個人應當永遠以卑弱自處,應當“少私寡欲”,“知足不爭”。他提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進一步強調(diào)人們在思想行為上應當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弗居”,這樣才能天長地久,才能永遠維持現(xiàn)狀,這種思想與逃避現(xiàn)實脫離人生的沒落思想相吻合。老子一方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斗爭極為厭惡,想逃避現(xiàn)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從辯證觀點出發(fā),在承認事物辯證關系的闡述中,猛烈地抨擊統(tǒng)治階級的各種無道的統(tǒng)治政策和社會不均的丑惡現(xiàn)象,他怒罵當時貪得無厭的統(tǒng)治者是“盜夸”,他強調(diào)“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余”,“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這種辯證觀點莫不對當時一切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者給予了警示和震懾,但他又替統(tǒng)治者巧設對策,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主張“無為而治”,“無為而不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天之道即人之法”,并幻想社會消彌紛爭,倒退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小國寡民”,“結繩而用”,“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公社時代。在老子的世界觀中由于復古無為思想的存在,所以主張“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甚而走到“絕圣棄智,絕巧棄利”的地步,無疑這是一種沒落倒退的思想。但是,我們可以說,老子在政治上的沒落與倒退,并不能埋沒老子的“無為”思想仍然是老子哲學思想辯證觀中極為精粹極為可貴的部分。老子所認為的“無為”是道的特性,道的功用,是順物之性,附物之情,因其自然,而不是強作妄為,背情逆理,有意作孽,節(jié)外生枝,隨心所欲,任意作為,無為是“道”蘊含在“德”中的具體表現(xiàn)。人們常說的“無欲則剛”不難理解,但這只不過是顯示無為至無不為的一個亮點,無為的本質(zhì)實際是萬事萬物大到治國理政小到修身養(yǎng)性的“無為而治”。當然只知“無為”而舍棄“有所作為”去治理國家,去推進社會發(fā)展,死抱著“無為”只知僵化機械地等待,顯然會錯失良機,造成失誤,甚至出現(xiàn)倒退,但作為加強個人和一個階層一個團體的修養(yǎng)以及有效地養(yǎng)育新生一代而言,順其自然的無為思想是不可違拗的。“無為”是“德”的重要表現(xiàn),“治”是“德”所要達到的高超境界。無為達于德,包括虛無、自然、清靜、純粹、無言、無欲、無名、樸素、簡約、平易、恬淡、克制、隱忍、沉默、不爭、和諧、包容等等。這些品格看似無為,無為成于德,經(jīng)過不斷累積,在默默無聞中構筑了大智慧的應運而生,在無聲無息中開拓了大創(chuàng)造的順勢萌發(fā)。這就是今天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把“無欲則剛”、“大道至簡”、“清靜為正”、“見素抱樸”、“知止不殆”當成座右銘,掛在墻上刻在心里的原因。老子主張“無為”,同樣認為“希言自然”亦是無為之德,人們把它通俗化地理解為“至情言語即無聲”,這不但是一種品格,而且是一種智慧。人們只有從理性認識中透徹地參悟到其中深厚廣奧的辯證關系,懂得了不牽強、不做作、自然而然、順情合理,“大治”就會不言而應、不召而來,就能極其愉悅地發(fā)現(xiàn)無為的生活方式在養(yǎng)生延年、扶掖后學、開拓生活空間中既“全其天性”,又“不害其長”的進退之道。“無為”是一種狀態(tài),而由此升華的“無不為”則是一種超然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老子的理想王國“治”。反之,“不治則亂”,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愛之愈深,害之愈烈;憂之愈急,仇之愈切”從而導致“上失無為,下多妄作”,故老子問之曰:“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并嘆息道:“行于大道,唯施可畏!”顯然,如果丟棄了由無為到無不為的順其自然的本性,而走上處處事事無端干預的歧途,亂由此生,那才是最可怕的。我們今天那些一門心思望子成龍的父母,千方百計出人頭地的家庭,以及處心積慮成名奪冠的教育,對教育對象所施行的由于深愛而“無所不為”的干預手段,結果導致吞下難咽的適得其反的苦果,不正是這樣嗎?所以老子不但深邃而又辯證地指出“唯施可畏”,并且在兩千多前就無限感慨地說:“無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這確實值得我們今天去認真地深思。
老子的哲學思想,在《老子》五千言中自始至終充滿著發(fā)人深省的辯證觀點,所以老子還認為整個世界的自然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相互吸引,相互凝聚,相互排斥,相互對立而生成的。自然萬物有陰陽之分,所有生物皆有雌雄之別,人分男女,氣分陰陽,陰陽對立則為太極,太極是動靜之機,萬物之母。太極永遠是相反的對立的兩個方面,是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矛盾體,這種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對立而又統(tǒng)一是辯證法最基本的原則,也是分析一切事物的出發(fā)點和落足點。《老子》一書,幾乎到處充滿著這種辯證對立關系的闡述,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任何事物都由正反兩種因素組成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轉化過程,相生相克,相克相生才構成了事之成理,物之成用。彀以中空而能受軸,屋以中空而能實物,室以中空而能容人。任何事物都由正反兩種因素組合而成,它們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賴,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為其因,互為其果。總之,有正必有反,有反必有正,根據(jù)這一辯證原理,老子更深入一層地發(fā)揮其對道術的概括;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事物運動變化的法則就是這樣由辯證法的規(guī)律所決定。月虧剛盈,月盈剛虧,物極則反,理窮則變。任何事物達到極限,超過一定限度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沒有陰陽就沒有萬物,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陰陽二氣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熱陰寒,陽生陰殺。萬事萬物不但有形有象,有聲有色,有香有臭,有聚有散,而且有生有滅,有強有弱,有盛有衰,有高有低,有上有下,有凸有凹,有長有短,有開有合,千姿百態(tài),千變?nèi)f化,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盛衰興亡變化不止,任何事物都不能單方面的永恒存在,這就是“非常道”。天體的春夏秋冬,四時輪回;大地的山川河海,寒熱交替。萬物的陰陽剛柔,終而復始;人類的老弱病亡,喜怒哀樂,所有事物的生死動靜,吉兇禍福,這些變化都屬于“可道”,因其無窮之變化,導致最終之寂滅則屬于“非常道”。《老子》開篇由“道可道,非常道”開宗明義,由此而生發(fā)出的八十一章,通體講的就是宇宙萬物生生滅滅的辯證觀,它讓人們認識了世界,也認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