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入秦及入秦后的幾個問題
張興海
本人并非研究老子思想的專業學者,只是一個群眾文化工作者和業余文學作者。在寫長篇歷史小說《圣哲老子》的過程中,四處奔波調查,訪問接觸了一些專業人士,感到在老子思想研究和學術資料方面,有些零碎具體的問題需要以正勘誤,或者有必要存此一說。單就老子入秦及入秦后這一話題,就有如下問題,有些不乏宗教或民間傳說色彩,冒昧供出,或許有些參考價值。
一 《道德經》的誕生過程
當然,《史記》的權威性毋庸置疑,《道德經》誕生在函谷關,其過程太史公寫得明明白白。但是,另一說,也是秦地的“眾所周知”,《道德經》誕生在秦嶺北麓終南山樓觀臺。作為陜西的小說作者,我如果要簡單地按照《史記》去寫肯定會引起一些麻煩。在作了調查之后,我與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先生商量,作了適當的情節安排。在小說中,老子在函谷關人情難卻,加之登上觀樓遙望,激情四溢,手拿刻刀在竹簡上夜以繼日,一氣呵成。然而,聽到徐甲驚喜地說:“這下可好,夫子可以名揚天下了!連弟子們也臉面有光了!”他立即清醒了,想起自己不言不辨不事張揚的習慣,立即改變主意,令徐甲快將竹簡一燒了之。徐甲陽奉陰違,將竹簡一路帶到終南山聞仙里(即當今樓觀)。后面的情節,是老子在說經臺為一群學人弟子講述竹簡的內容,一邊講一邊闡發,經由弟子們記錄整理,遂成完整書稿。
還有一段,我不敢寫進小說,抄在另一張紙上,想不到責任編輯許華偉先生不拘一格,思想開放,竟然將它原原本本照發:“另據當地道觀資料:李耳來到聞仙里當為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479年。尹喜看出老夫子有歸隱之意,請求說:夫子乃高明賢達之圣人,將要隱逸,請為我著書,以惠后世,教化眾生。草樓南有一高阜,即山疙瘩,一座天然高臺,被感動的老聃以隨意說說的方式,自癸丑年七月至臘月,共有九百余卷講述記錄,內容主要有三方面:一,九丹八石(化學、煉丹、養生);二,驅鬼移神(符咒);三,修齊治平。尹喜回故居后,總覺得卷帙浩繁,不得要領,請老夫子述其精要。老聃違拗不過,又述說綜合概義,遂有五千余言的著作誕生。”此段基本按照任法融會長所說整理,他還說:《史記》原則上要遵從,但老子在函谷關時間太短,留下的只是九丹八石(養生)學說。這也許是樓觀道長久以來內部奉行的說法,但也有可資參考討論的價值。
二 尹喜與尹喜墓
《樓觀本起內傳》中說:“樓觀者,昔周康王大夫關令尹之故宅也。以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因以名樓觀。此宮觀所自始也。問道授經,此大教所由興也。”不難看出,樓觀道的資料在時間上與《史記》不符,孔子問禮當在周景王時期。有人便說樓觀道為了抬高自己在道教諸教派中的地位,利用《史記》中的記載,虛構出尹喜在樓觀的情節。不少人對尹喜是否到過樓觀,心起疑竇。還有人對于尹喜究竟姓什么也頗費疑猜。《呂氏春秋·不二篇》中說:“老聃貴柔,關尹貴清。”《莊子·達生篇》也將尹喜稱為“關尹”。“關尹”其實是關令尹喜的意思,一些人竟然誤以為“關”是姓,所指并非尹喜。我也不甚了了,二十五年前向一位當地朋友問道:“尹喜到底姓什么,留下后代了嗎?”那位朋友笑道:“尹之廉你不認識嗎,他就是尹喜的后人。”尹之廉先生現已去世,其時正擔任樓觀臺文管所所長。后來他告訴我,尹氏家族很大,樓觀地區的鹿馬、西行等村尹姓人家很多,都尊尹喜為老祖宗,每年清明、冬至都要去尹喜墓上墳祭奠。
如今在樓觀,尹喜墓的位置有兩種說法。據樓觀臺文管所資深館員王忠信先生(曾出版《樓觀道教碑石》,現已退休。)親臨現場考察,尹喜墓位于宗圣宮西墻外的西行村以南,占地數畝。因為以四周的密集荊棘代替圍墻,當地人稱“荊園”,高大的墳墓旁邊古樹參天,石羊石馬排列有致,清代學者巡撫畢沅手書的“周大夫尹喜之墓”刻勒于墓碑。文化革命中墓園消毀,如今變成一片莊稼地,還可隱約看到倒地的石羊,墓碑存舊宗圣宮內。
三 老子葬地、就水與《水經注》的一段記載
老子墓地就是大陵山吾老洞,其真實性已有不少學者考證。周至籍學者王安泉在1992年主編的《周至縣志·樓觀臺志》中記有吾老洞:“在樓觀臺西約3公里,西樓觀西300米……墓在就峪口就峪河西岸,依山為陵,大陵山海拔730米,頂有天然石洞,洞口高2.40米,深不可測。據現存吾老洞的明萬歷四年(1676)《重修吾老洞殿宇記》碑載,洞內有石函,葬老子頭蓋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陜西巡撫畢沅立老子墓碑等,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縣章泰重修。吾老洞口高2.4米,行約6米,有略呈圓形的大廳,可容90余人。直下再前行,洞身拐向西南,冷風襲人。”
世間一些事物,冥冥之中,如一只看不見的大手操控,或者是人的智能的策劃,其戲劇性巧合令人驚訝不已,你不得不嘆服它的神奇。我在訪問了任法融會長及當時的樓觀臺文管所所長袁淵先生并在大陵山作了實地考察后,在小說中寫道:“九月九日這天,秋色正濃,漫山遍野一片碧透了的重彩,激發了老人的逛心。他要徐甲帶上八卦風車跟他到西邊較遠的地方去。沿著蜿蜒的坡路走了五、六里,來到一條南北走向的河流面前,徐甲手中的八卦風車忽然當當當當一陣驟響,比平日遇到急風還要聲脆。老聃停步,望著河水,問徐甲這是什么河。徐甲向近旁打柴人詢問,才知是就水。‘九水?’老聃驀地瞪大了眼睛。一架不顯峰巒細看形體卻如赑屃(一種龜,傳說為龍的第九子)的山巒位于就水旁邊,老聃抬手朝那兒一指說:‘我老死之后就葬在這兒吧!’‘這兒?徐甲驚愕了。‘它下面那塊低處,有負陰抱陽之勢。那個洞,一直朝下……’”不難看出,這兒有龍象(孔子稱老子“其猶龍乎”),有好幾個“九”,有老子的道義。
最早記述老子葬地的文獻是酈道元的《水經注》,那段文字長期以來在標點斷句方面以訛傳訛,包括西北政法大學教授王士偉先生的《樓觀道源流考》和互聯網上的“百度”也這樣表述:“就水出南山就谷北,逕大陵西,世謂老子陵。”我在當地考察時,發現就水(當地俗稱就峪河)在大陵山的東面而非西面,莫名其妙,不知其因,在《尋訪老子遺蹤》(發表于《美文》)一文中莫可奈何地原樣照搬。著名作家、樓觀管委會理論研究室主任王芃先生經考證分析,如此標點斷句:“就水出南山就谷,北逕,大陵西,世謂老子陵。”正好,在這一段,就水南北垂直,大陵山位于西側,文中每一個字都有來歷。
四 老子死地葬地及所涉及的“扶風”“槐里”
由于古代地理行政區劃的沿革和歷代研究者依據零星資料的自我推斷,老子“死于扶風,葬于槐里”幾乎成為一種叫得開傳得響的定論。這就給不少外地人留下誤會,以為老子的逝世之地與安葬之地并非一處。我在老子故里鹿邑縣考察時,發現這兒的不少資料和文藝作品都存在問題。當地作家寫的長篇小說《老子傳》(山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中竟然有“扶風人民懷念他,槐里人民也懷念他。”其實,這里的“扶風”“槐里”都是指今天陜西省周至縣的樓觀。據任法融會長說,老子去世時,周至尚未置縣,今樓觀一帶那時稱“神就鄉聞仙里”,其地屬于扶風槐里管轄,扶風相當郡制,槐里相當縣制,郡、縣、鄉、里,就齊全了。我的朋友,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星先生正好是興平縣槐里村人,他說槐里如今連一個鄉鎮的規模也不具備,只是一個普通村子。但當時卻很重要,一度改名廢丘縣,項羽滅秦后稱犬丘,位于關中腹地,相當有名。據任法融會長介紹,老子由尹喜領路入秦后過潼關到咸陽經槐里渡渭河直抵聞仙里,槐里與聞仙里南北相對,不過六十里地。此過程我在小說中如實寫過了。
(刊于中國老子文化節高層論壇《論文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