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大眾國學 | 曲禎朋 :“俗”史:儒、道、法家“俗”思想考論

《說文》言:“俗,習也,習者,數飛也。”“俗”是反復練習并以此形成穩定的文化傳統,即習俗。《周禮》鄭玄注言:“俗,謂土地所生習也。”(《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46頁) 所以“俗”即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風俗與產物。可見,“俗”具有穩定性和獨特性等特征。從內容而言,早期經典文獻中對“俗”的記載很多,如婚喪嫁娶等方面的習俗等。但就抽象化概念言,對“俗”的論述并不多,如《詩經》《左傳》《國語》《逸周書》等經典并無“俗”這一概念,《尚書》中幾條相關詞例也只存在于《偽古文尚書》中,說明在春秋早期及之前的文獻中,作為抽象概念的“俗”還未出現,真正將“俗”抽象化、概念化始于春秋晚期,而成熟則要到戰國中晚期了。

一 順俗:道家“俗”思想

///

《老子》中有兩章提到了“俗”,第一處是第二十章:“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老子在這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與“我”相對的“俗人”形象,這個“俗人”是否就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俗人”呢?按照陳鼓應先生的理解,這里的“俗人”就是“眾人”“世人”,并不是具有貶義的含義。(《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144-146頁)后文又以“眾人”與“我”對言,可知“俗人”即“眾人”也。另一處是第八十章對“小國寡民”的理想狀態的描述:“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在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中,人們不去使用那各式的器械,人們安土重遷,沒有必要去使用那些船舶車載,也沒有戰爭機會使得人們去使用武器。人們安于生活,以其食物為甜美的,以其衣服為美觀的,以其居所為舒適的,以其習俗為安樂的。這里的“樂俗”就具有明顯的自發性,人們不會刻意去對“俗”加以改變、調整,一切順其自然,以其本來面貌為美,其實就是以順俗的方式來對待“俗”。莊子在《胠篋》篇中以此來形容上古時期的社會狀態,并稱之為“若此之時,則至治已”。

但到戰國時代,“士”階層興起,這些具有一定知識的人便自別于普通庶人,不以“世俗”同流,對“俗”的討論也就多了起來。其中一些人便以“離俗”自詡清高,此為莊子所貶斥,其在《刻意》中言:“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莊子認為這是刻意做作的行為,至于“天地之道、圣人之德”應當是“不刻意而高”。那么莊子認為應如何對待“俗”呢?莊子認為人雖身處世俗,但應該保存真我,既不是刻意脫離“俗”,也不可“失性于俗”,所以莊子認為“繕性于俗”“滑欲于俗”的做法是“蔽蒙之民”的做法。(《繕性》)整體來看,莊子還是繼承了老子關于“俗”的看法,其特征是對“俗”并不加以善惡的價值判斷,只是要求順其自然,不離“俗”,也不流“俗”,而是樂“俗”、順“俗”,在“俗”中保留真我,不為“俗”所累,即“不累于俗”(《天下》),這也體現了道家自然思想。相似還可見《文子》“不拘于世,不系于俗”“不拘于俗”(《精誠》)。

道家的這種超然心態,其實還是將自己與“俗”作了區分,其實也暗含了對“世俗”之“俗”的否定,所以道家也有“移風易俗”之說,如“大圣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若性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莊子·天地》)“故大人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懷天心,抱地氣,執沖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變易習俗,民化遷善,若生諸己,能以神化者也”(《文子·精誠》)“是故不道之道,芒乎大哉,未發號施令而移風易俗,其唯心行也。”(《文子·道原》)但需要指出的是,道家的這種“移風易俗”并非是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通過制度規范來變易習俗,而是使其“自為”,“生諸己”“未發號施令”,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的狀態下發生了變化。這依然是道家“自然”“無為”思想的體現,與我們所熟知的“移風易俗”并不相似。

二 美俗:儒家“俗”思想

///

孔子較少言“俗”,《論語》和《春秋》“三傳”中只有《榖梁傳》提到一次“俗”。這和“俗”在春秋時期地位不高有關。(許嘉璐《禮、俗與語言》,《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到孟子時,“俗”已經具有一定的地位,但仍不多見。孟子以“俗”看作治理國家的重要方式之一,其言:“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公孫丑上》)孟子將“遺俗流風”與治國賢人并舉,將其視為確保國家得到治理的重要政治資源。雖不明確孟子對“俗”的具體態度,但大抵不會將“俗”視為治理、改易的對象。但孟子也批評鄉愿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此為“德之賊”(《盡心下》)。顯然,作為與“污世”并舉的“流俗”并不能被認可,所以孟子也主張“變俗”。但需注意,孟子不是要改易所有的“俗”,而是特定的不合乎儒家思想的小部分“惡俗”。

真正將儒家“俗”思想展開討論的是荀子。首先,荀子依據道德對“俗”進行詳細區分,荀子認為“教化”的不同會導致“俗”的差異,“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勸學》)。那么“俗”也就會有各種各樣的類型,如:亂俗(《榮辱》),傭俗(《非相》),夷俗(《樂論》)等,這些和孟子所言“流俗”都是改易的對象。荀子主張用“樂”來改易這些“惡俗”,“樂者,圣王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樂論》)。可見,通常通過在“俗”前面加定語的來展現“俗”的負面含義,而對“俗”整體上是持肯定態度。

如何看出荀子對“俗”持肯定態度呢?荀子提出“從俗為善”,“以從俗為善,以貨財為寶,以養生為己至道,是民德也”(《儒效》)。這里荀子對“俗”的評價不高,只是一般的“民德”而已,還沒達到“士”“君子”的境界,但這也屬于“德”的范疇,亦是肯定了。荀子認為普通人依據“俗”來行事,無所逃避的,并能夠通過“俗”實現“善”,從這個角度而言,荀子也無法否定“俗”的價值。

既然荀子認為“俗”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那么就不可輕易變易“俗”,而是應該形成相對穩定的“俗”,荀子稱為“成俗”,“迫脅于亂時,窮居于暴國,而無所避之,則崇其美,揚其善,違其惡,隱其敗,言其所長,不稱其所短,以為成俗”(《臣道》)。“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為守,百姓以成俗”(《禮論》)。這樣的“成俗”不可改易,“圣王以為法,士大夫以為道,官人以為守,百姓以成俗,萬世不能易也”(《正論》)。除《荀子》外,儒家經典《禮記》也多處明言“俗”不可易,如:“君子行禮,不求變俗。”(《曲禮上》)“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王制》)

與莊子相似,荀子也認為人不可刻意偏離“俗”,他說:“政令以定,風俗以一,有離俗不順其上,則百姓莫不敦惡,莫不毒孽,若祓不祥;然后刑于是起矣。”(《議兵》)“離俗”則是偏離“俗”來行事,就會使得百姓向惡,受到毒害,因此要用“刑”來去除“離俗”的罪孽。所以故人言“違上離俗則危身”(《說苑·敬慎》),就是這個道理。

既然如此,那應該如何對待“俗”呢?與道家主張“無為”之“順俗”不同,荀子提出的是積極“美俗”的方式,“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這是身為“儒者”必須做到的,換言之,這是“儒者”區別于其他諸子的身份標識。相似的表述還見于《王制》:“論禮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兼覆而調一之,辟公之事也。”《王霸》:“故其法治,其佐賢,其民愿,其俗美,而四者齊,夫是之謂上一 。”可見,“美俗”是在上位者所應盡的義務,而達到社會“俗美”的狀態則是一個理想的治理境界。“美俗”則可以教化百姓,社會安定,井然有序,國家也會得到很好的治理,“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勞而事治,政令不煩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順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勸上之事,而安樂之矣。”(《君道》)

三 變俗:法家“俗”思想

///

與儒家不同,法家對“俗”完全持有否定態度,從法家經典文獻來看,“俗”在法家思想中并非必要的、正面的,而是屬于負面的、被改易的對象。法家認為“俗”代表傳統,與當下時事不相吻合,是落后的舊習慣,也是前進道路上需要破除的“障礙”。所以法家主張“變法”也就要去除舊俗,也就是“移風易俗”。法家思想對“俗”的否定主要體現在其與“法”、“德”的關系中。

其一,“俗”與“法”對立。《商君書》多次提及“俗”,提出“觀俗立法”“立法化俗”“度俗為法”的思想。如《算地》:“故圣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壹言》:“故圣人之為國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圣人治理國家,關鍵就在于“觀俗立法”,所謂“觀俗立法”就是根據“俗”來制定治理國家的“法”。但這里的“觀俗立法”并非體現“俗”與“法”一致性,恰恰相反,而是體現出“俗”與“法”的天然對立。因為根據“俗”來制定“法”,而制定“法”的目的卻是來化“俗”,“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從事于農也,不可不知也。”(《壹言》)圣人治理國家需要依據“俗”來制定“法”,制定“法”然后就可以“化俗”,而“化俗”的結果則是民皆“依法從制”,從而擺脫對“俗”的依附。因此,這里的“俗”是作為社會的“病癥”存在,針對這個“病癥”來制定“藥劑”,也就是“法”,通過“法”來去除這個“病癥”,顯然,“俗”并沒有得到法家的肯定。

其二,“俗”與“德”對立,上文言“法”與“道德”相順,而與“俗”相異,這也說明“俗”與“德”的對立關系。在法家看來,“俗”是變動的,也是不可信賴的。與荀子所言“成俗”不同,法家主張“俗”是因時而變的。如《商君書》批評當世之君時云:“今世主皆欲治民,而助之以亂;非樂以為亂也,安其故而不闚于時也。是上法古而得其塞,下修今而不時移,而不明世俗之變,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賞以致刑,輕刑以去賞。”(《壹言》)君主要明察世俗之變化和百姓之情實,如此才能刑賞得其宜。和《商君書》相似,韓非子也認為“俗”是處于變化中的,是因時而變的。“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此不知之患也。”(《韓非子·五蠹》)

“俗”的這種變動性恰恰與法家之“德”是相悖的,這也就使得法家更加不信任“俗”。法家的道德論乃是一種典型的客觀道德論,其道德基礎在于客觀的法、術和權力,那么這種道德就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強制性。如韓非子的“德”可分為“私德”“公德”和“官德”,與政治相關的“'公德’的構建與通過制度性的'法’和程序性、技術性的'術’來治理國家不僅并行不悖,而且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徐克謙《私德、公德和官德——道德在韓非子法家學說中的地位》,《國學學刊》2013年第4期)因此,在法家思想中,“德”意味著具有制度化、客觀化的模式,這種客觀規范是值得信賴的。因此,《商君書》不但主張“易俗”,同時也對“俗”作出了根本性的否定判斷,即“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商君書·更法》)。“俗”是與“德”完全對立的,想要達到“至德”的境界則不能合乎“俗”,所以要“易俗”,“俗”是作為一個消極面的存在,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俗”。

四 小結

///

先秦早期文獻中,作為抽象的“俗”概念最初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民本”思想的發展,“民”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這種情況下,與“民”息息相關的“俗”也逐漸受到了重視。其中,道家從無為的角度,認為應該采取“順俗”的態度,順其自然,既不去改變,也不為其所累。儒家則認可“俗”的價值,以積極的態度去“美俗”,這個“美俗”不是要消滅“俗”,而是使之符合儒家理想。法家則否定“俗”的價值,應該以“立法治俗”“以法化俗”的方式來消滅“俗”。可見,道和儒更加重視順應“俗”的自主性,而法家則強調強制性和有效性。道、儒、法家對“俗”的不同態度分別體現了在追求秩序的不同模式。

原文發表于《文史知識》2021年7月

作者簡介: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博士研究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各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第一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學案
諸子百家思維導圖來了!給你梳理清楚,利于區分和記憶名句
諸子百家盤點(一) | 萬門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記憶百家爭鳴概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正县| 博兴县| 汉寿县| 恩施市| 扬州市| 宁远县| 东乌| 湘阴县| 民丰县| 根河市| 广丰县| 陆川县| 安多县| 三江| 顺平县| 南通市| 南乐县| 松潘县| 和静县| 印江| 乡宁县| 高平市| 土默特左旗| 涞源县| 博客| 乌什县| 若尔盖县| 甘洛县| 雷山县| 临沧市| 商南县| 广南县| 南丰县| 天台县| 怀来县| 儋州市| 清流县| 淳安县| 焉耆| 治县。| 奉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