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19-06-02 21:03:42
更新:2019-06-02 21:03:42
現在的“90后”博士生,可有趣啦,經常問些無厘頭的問題。前些日子,有位“90后”博士生碰到咱,說“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初稿寫的差不多了,按單位要求的固定格式排完版,有100多頁,是不是太少了?”
現在的“90后”博士生,可有趣啦,經常問些無厘頭的問題。前些日子,有位“90后”博士生碰到咱,說“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初稿寫的差不多了,按單位要求的固定格式排完版,有100多頁,是不是太少了?”
咱回應道“把文獻綜述與參考文獻部分擴展一下,可以增加幾十頁;如果采用較大號字體、較大的行間距,還可以再增加頁碼。你若覺得這樣做不好,還可以在數值模擬章節,多貼些不同工況下的應力云圖、位移矢量圖、塑性破壞區分布圖等,這樣可輕而易舉擴展到250多頁。但是,你自己覺得這樣做有意義嗎?反過來說,如果你發現了支配巖體穩定性的某項本質原理,且有一定的證據支撐,寫50多頁也是高質量的論文啊。”
聽完這些,這位小女生臉紅了。
咱門清,知道本領域的某些博士生是怎么想滴。嗯,論文頁數多了,在別人看來起碼覺得工作量大,正所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嘛。想以此拿下博士學位,簡直是糊涂到自欺欺人啊,這也很難蒙蔽不講情面的評審專家。
咱除了參加過多次本室博士生的答辯,還參加過不少知名高校地質工程領域的博士生答辯,印象中高校的博士學位論文較厚,一般在150多頁以上,有的甚至達300多頁。然而,大部頭的學位論文幾乎像生產報告,把常規的地質背景、工程概況、巖土力學參數測試、分析評價等羅列下湊數。確實,寫這樣論文的作者很累,還讓評閱人費勁,答辯委員也往往給出差評,干這樣費力不討好的事兒,莫非腦袋撞到凍豆腐了?記得去年參加北京某高校某博士生的答辯,會上答辯委員會主席問了該博士生一個問題:“雖然你的論文工作量很大,但不知道論文的創新點在哪里?你能不能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話說清楚?”結果呢,該博士生啟動了“東扯葫蘆西扯瓢”模式,評委們一邊聽一邊連連搖頭。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創新點在哪里,能有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嗎?以后能有創新能力嗎?
一篇學位論文是否合格,不取決于“量”,而取決于“質”,即看其是否有一定系統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等方面的創新,或者說能否增長新的知識或認知維度。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導師應把好第一道關口,不能允許這樣的論文“丟人顯眼”。
如果一篇較短的學位論文能通過答辯,一般說明這樣的論文是以“質”取勝滴,雖然目前這樣的情況鮮見??v觀科學發展史,一篇優秀的學位論文或期刊論文,往往不是長篇大論,而是言簡意賅、見解獨特??蒲腥藛T在某一點上有了新的發現或發明,用較短的篇幅能夠闡述清楚。例如,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1977年發表在《科學通報》的文章“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只有短短一頁,但該項研究成果挽救了多少瘧疾病人的生命啊,屠呦呦先生憑此還拿到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簡言之,論文的真正價值在于內涵——看其提出、突破或解決了什么樣的問題,除此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