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有厭學心理,為什么孩子會厭學,家長又該怎么辦呢?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說過類似的謊話:今天肚子疼或者不舒服,來逃避上學。面對孩子出現厭學,很多家長手足無措,激憤的認為孩子性格不好,是哪塊教育出了問題,從而指責孩子,與孩子成為敵對的狀態。殊不知這是由很多對孩子來說很無奈的因素加上家長平時的教養模式共同形成的現象。
厭學表現主觀表現:
對學習失去興趣對學校學習失去興趣,并產生厭倦情緒與冷漠態度,在生活學習中明顯表現出具體特征:認為讀書沒用、消極對待學習逃避學習等。
客觀(輕度)厭學的表現:
對上學不感興趣,但迫于壓力不得不去,常常煩躁、多思多慮、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
極度厭學的表現:
從內心抗拒讀書,覺得讀書就是一種折磨,甚至要求退學,離家出走等行為。
厭學除了較為嚴重的生理或心理問題導致外,目前觀察到的高發期是小學到高中階段,這個階段孩子面對的問題是:
一、學齡期勤奮對自卑的危機
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是他們走向社會化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任務,如果能夠在這個階段獲得成功,那么就會體驗到“勤奮”的價值感,反之就是自卑感,從而形成長久影響性格的自我脆弱、退縮和膽怯。
由于家長過于重視和強調學習成績的重要性,形成孩子“只有成績是唯一證明自己能力優劣的標準”的錯誤價值體系,如果沒有家長合理的接納與引導,孩子有可能出現叛逆、行為異常或整體學習、生活狀態不良的情況,造成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
二、青春期統一性對統一性混亂
第二性征在這個時期給孩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孩子對異性的好感通常會迎來來自家長及學校的壓制,極易引發孩子情緒的波動,他們的自我意識明顯增強,有了性意識,也有了滿足自己本能的好奇心。
這個時期家長和老師的尊重和理解非常重要,適當地引導他們使他們意識到什么是愛和責任,如果處理得當會為孩子當下要承擔的人生任務增添新的發展動力。
作為家長,教育孩子要注意的以下幾點:
理解并尊重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的性格特征及他們各自的特點;
盡量不在沒有充分溝通的前提下,強加一些意愿給孩子;
覺察自身的所有負面情緒,盡可能把與孩子不相關的與他們隔絕;
因材施教
言傳不如身教
如果遇到青少年問題、親子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歡迎大家添加v信:skxl8828,和我探討或向我咨詢關于孩子成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