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身亡,曾經驕橫一時的第三帝國宣告滅亡。然而,一小撮納粹殘余卻依然滿懷激情和夢想,在德國北部波羅的海海濱小城組建了新的“帝國政府”。 |
文史頻道轉載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身亡,曾經驕橫一時的第三帝國宣告滅亡。然而,一小撮納粹殘余卻依然滿懷激情和夢想,在德國北部波羅的海海濱小城組建了新的“帝國政府”。德國《明鏡》周刊日前披露了這個僅僅維持3周,卻上演了德國近代史上荒唐一幕的“后希特勒帝國”的內幕。
希特勒留下遺愿
1945年的4月30日下午6時許,第三帝國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收到黨秘書長馬丁·鮑曼從柏林發來的一份電報。電報中稱,“偉大的元首”已經任命他為接班人。鄧尼茨在回電中激動地將即將失敗的戰爭稱為“德意志人民歷史性的抗爭”,并承諾要把“元首”救出柏林。直到第二天一早,鄧尼茨才得知,“偉大的元首”已死去多時,而他也立刻成了“大德意志帝國”的新“元首”。
其實,希特勒在遺囑中已安排好新內閣人選:總理由宣傳部長戈培爾擔任,馬丁·鮑曼出任黨主席。可惜,希特勒的遺愿沒能實現,因為這兩人隨后也自殺身亡(鮑曼究竟是死在柏林還是逃到了南美洲,是20世紀的一大懸案——編者注)。于是,鄧尼茨重新組建內閣。他召集300多名舊政府成員,于5月2日來到德國北部荷爾斯泰因州奧丁城,在這個小縣城的地方辦事處進行了第一次全體會議。之后,他們又在附近的波羅的海小城弗倫斯堡建立了新的“帝國”,試圖在9名新部長的協助下茍延殘喘。
這“9人內閣名單”為:內政部長威廉·斯圖卡特:此人曾參加過1942年臭名昭著的萬湖會議并協助草擬屠殺歐洲猶太人的計劃;農業部長赫伯特·貝克:他曾長期致力于東歐德占區的饑餓政策;國家首席秘書奧托·奧倫道夫:他曾是對蘇戰爭突擊隊負責人。其余的重要職位基本不變:阿爾伯特·施佩爾仍擔任經濟部長;弗蘭茲·塞爾特繼續領導就業部;郵政和交通部長依然是尤利烏斯·多普穆勒。希特勒的財政部長科洛希克則被委以重任,不僅接任外交部長、帝國首席部長,同時就任總理。內閣成員總結認為:新帝國進行軍事行動已毫無希望,現階段最主要的任務是,“從布爾什維克的屠刀下救出盡可能多的德國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