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爾也被孩子屏蔽了!孩子的朋友圈,為何不給你看?
有靈魂段子手之稱的傅首爾,一直對自己的親子關系極為自信。近日竟然在某綜藝節目中吐槽,孩子在微信朋友圈把自己屏蔽了。這件事給她帶來了極大的震撼。被孩子屏蔽朋友圈,這樣的經歷不只傅首爾會有,在節目視頻的彈幕里,不時蹦出和傅首爾同病相憐網友的留言:“看來大家都是一樣的”、“你不是一個人,我也被我家小子屏蔽了”“我閨女也把我屏蔽了”、“好像都有這樣的過程呀”。“我都快四十了,也還在屏蔽我媽”、“我發朋友圈永遠都屏蔽我爸和我媽”、“哈哈哈,我也屏蔽我家里人的”。《深圳晚報》曾對“孩子在社交平臺上屏蔽父母”的話題發起過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孩子稱在社交平臺屏蔽或選擇性屏蔽自己的父母。被孩子屏蔽朋友圈,竟然是大多數父母都不能回避的話題!在節目中,傅首爾說道:“當我發現他屏蔽我的那一刻,是我這幾年最震撼的一刻。為什么那么大震撼呢,因為我感覺它摧毀了我的某方面的自信。”作為奇葩說里的“人間通透”,傅首爾非常克制地用了“震撼”一詞來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而我們普通家長,在情緒表現上可能就沒有那么克制了。那估計是一種混合了驚訝、擔憂、失落、愕然、傷心、焦躁、煩亂、惱怒等眾多情緒的復雜感受。親子關系是一種天然的親密關系,從孩子呱呱墜地起,這種親密感就存在了。在父母的體驗中,孩子的世界是完全對父母開放的,父母可以無時無刻地關愛孩子,父母知道孩子所有的人生體驗——從第一次翻身到第一次走路,從第一句媽媽到第一次認字,從第一天上幼兒園到第一天上小學,這種親密無間是別的關系無法取代的。而當孩子長大,無論父母怎樣做,他們都會突然發現,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世界了,他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黏父母了,他不向父母吐露心思,甚至把父母關在朋友圈的外面。那種親密無間的感覺飛走了,會讓父母突然覺得孩子和自己疏遠了,變得不可控制了。正如傅首爾所言,被兒子屏蔽朋友圈“摧毀了我某方面的自信”。一直以來,傅首爾都是一個開明媽媽的形象,她盡可能地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個體,像朋友一樣和兒子相處,也有著十分融洽的親子關系。當一個媽媽發現自己被孩子屏蔽之后,就不可避免地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控制欲太強了讓孩子不自在,是不是我不夠開明,孩子不想把我當朋友,是不是我對他的評判過多了,所以他懶得和我溝通,是不是我做的不夠好讓孩子覺得我不夠愛他……其實,屏蔽朋友圈本身,并不能代表孩子否定了父母和親密關系,它只是孩子發出的一個成長的信號。在內心深處,大多數孩子依然深愛著自己的父母。節目中,當傅首爾講到自己被兒子屏蔽時,一旁的大張偉馬上就接道:“因為他進入叛逆期了”。心理學家李松蔚也說道:“其實這件事跟首爾是不是好媽媽一點關系都沒有。”兒童在大概12歲的時候開始進入青春期,這是一個內在的自我意識特別強烈的時期。在精神方面,青春期的孩子迫切需要確認“我是誰”,這里首先要確認的就是“我不是你”,這個“你”就指的是他的父母。所以,青春期必然伴隨著對父母或權威的反抗和排斥。所謂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就是原本被權威壓制的部分開始蘇醒,叛逆挑戰的不并是父母本身,也不是對父母完全的否定。其次,青春期的少年還有確認的是“我是他們”,“他們”就是指他所屬的團體。相比較家庭,他在群體中會獲得更多的認可感。在社交媒體上屏蔽父母,發一些只屬于小團體的秘密,是在心理上尋找這種歸屬感的體現。孩子也能從中獲得“反抗父母”的快感。其實,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并不是壞事。如果一個人在青春期的叛逆沒有被釋放,他將帶著被壓制的叛逆走入成年。嬰兒從出生到六個月,會有一種錯覺,我就是媽媽。從6個月到3 歲,嬰兒會意識到自己和媽媽身體上有分離,媽媽的身體是媽媽的,我的是我。三歲左右的時候,幼兒開始和媽媽有心理上的分離,意識到我的想法是我的,媽媽的想法是她的。青春期隨著生理和心理的成長強大,孩子需要完成一個更大的分離課程。他開始嘗試和家庭的分離,構建屬于自己的人生。他在玩攝影的時候認識了一位27歲的攝影師,他有一個獨立的房間,但是不能上鎖,父母隨時都可以不敲門進入他的房間。盡管他曾經試圖要求父母進入自己的房間時要敲門,也試圖給自己的抽屜上鎖,但抗爭都遭到了父母的抵制。他的空間完全向父母開放,導致他好像從未長大——27歲了,還沒有談過戀愛,雖然女性好友很多,但他在她們眼里永遠像個小男孩一樣。沒有分離就不能成長,一個被父母的眼睛緊緊盯著的孩子,無論生理年齡多大,都無法成長為真正的成年人。因為青春期像感冒一樣,你再努力它也得到時候才能好。其實,在“等”這個核心秘訣之外,家長也還可以這樣做:被孩子屏蔽了朋友圈,或許還會讓你產生深深的焦慮與擔憂,但請相信孩子對待生命獨有的智慧。在這個暫時的疾風驟雨的時期,請給予孩子足夠的接納和信任,接受青春期這種正常的叛逆和反抗。就像薩提亞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寫道“如果事情不是不合法的、不道德的、導致發胖的,那就給予孩子你的祝福。”如果孩子開始拒絕你進入他的空間,向你發出了成長的信號,那么作為父母,除了接受被屏蔽的事實,也應該面對自己角色的轉變。你需要放棄父母的操控性,努力成為孩子成長中的顧問,向孩子分享你的看法和人生經驗,并給出你的建議,但不要要求他按照你的意愿改變。薩提亞說過,試圖通過控制或者威脅進行改變通常都是無效的,當每個人都被看作是有價值的個體時,真正的改變就會隨之發生。這樣即使孩子在特別難“對付”的青春期,父母也能收獲一段較為融洽的親子關系。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親密,唯獨父母的愛指向分離。分離和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成熟的分離是指,父母一邊給予愛,一邊堅定地告訴孩子,你是你,我是我,同時給予孩子愛與自由,才能與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密關系,并讓孩子收獲獨立的人格。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稱,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因為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并讓他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如果父母拒絕和孩子分離,干涉和侵入孩子的空間,把孩子的人生和自己捆綁在一起。這樣的親密關系往往處在愛與恨的交織中,雙方都會被關系所累。所以,如果孩子開始在朋友圈屏蔽你,開始在他的團體中尋找認同,開始渴求一個獨立的空間,請把接納、尊重和愛給予這個逐漸走向獨立人格的個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