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都以小說人物做祖師爺,比如說強盜以宋江為祖師爺,小偷以石遷為祖師爺,編制業以劉備為祖師爺,屠宰業以張飛為祖師爺,奇怪的是剃頭匠以關羽為祖師爺,關羽沒有剃過頭啊,而且東漢的時候這個我們中國人是不興剃頭的,是留全發的。那么想來想去一點聯系,無非是剃頭匠和關帝爺手上都有一把刀嘛,但是關羽的刀是殺頭的,不是剃頭的。清代有一個剃頭匠在門口貼出一幅對聯來,倒是蠻像關羽的口氣,怎么說呢:“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有人敢去剃頭不?
還有一個奇怪的事情,關羽現在變成財神爺。你看我們現在很多的企業里面,民營企業,或者是個體商販他的家里面都供者關羽的像。這個關羽是一個軍事將領,你說他是戰神這個話還說得過去,他怎么是財神呢?關羽總有一天會變成愛神,會供奉在婚姻介紹所。為什么呢?因為關羽這個人對愛情追求也是很執著的,當時劉備帶著他都投奔曹操,曹操是和呂布作戰。戰前關羽就提了一個要求,說曹公我可以英勇奮戰,但是打下呂布以后,有一個女人你要把他嫁給我。曹操說好,劉備也去幫著說,然后到了決戰前夕,這個關羽又去提醒曹操,那你說話要算數的,我們打贏了以后那個女人你一定要嫁給我的。曹操說不對啊,這個關羽怎么就認準了這個人,我去看看,曹操一看,哎呀,國色天香啊,我曹某人還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吧。結果弄得關羽非常的郁悶。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有自己的祖師爺。在過去,有的人家過年時會供奉一個排位,上書“天地君親師之位”。這是一種簡便的做法,所有該孝敬的,都放在一起。其中的師,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祖師。祖師爺,有的是因為他才有了這個職業,也就是等于祖師爺給了飯碗;有的是某人對某個行業起過決定性的作用。但也不完全如此,有些行業的祖師爺有據可查,有些行業的祖師爺難免牽強附會。這就是祖師爺里既有帝王將相,又有神仙的原因。
老子過潼關,寫下八百言《道德經》,因此被尊為道教祖師。老子的另一個弟子,是鐵匠,這就有點牽強。老子不會打鐵,就因為有一個“煉丹爐”,就是燒孫悟空那個八卦爐,這個爐就與鐵匠打鐵的爐掛上了鉤。大概是鐵匠自知有點底氣不足,在鐵匠爐前給太上老君的嫡傳弟子,也就是道士留了三尺三的地方。凡是有老道進了鐵匠鋪,最起碼要有茶水招待。
建筑行尊魯班為祖師爺,不是因為他干這行最早,而是他干得最好。魯班之前或許沒有木匠,最早人們住在窯洞里,連窗戶也不用裝。后來人們從山上下來,開始蓋房子,雖然簡陋,但畢竟是泥瓦匠和石匠之始,只是沒有留下名字。
石匠就更不用說,新石器時期,舊石器時期,哪個不比魯班早呢?魯班門下弟子多,連棚匠,繩匠也是其中之一。如果說棚匠還和木頭有些關聯,繩匠憑什么呢?依據大概就是因為有一句“木曲中規,輮以為輪”了。做車輪的是木匠,但你離不開繩子!有一個傳說,木匠、瓦匠、石匠出師時,魯班分別給了木匠、瓦匠一根線。到了石匠,線沒有了,石匠就去找師娘。師娘正在納鞋底,便把鞋底繩給了他。
魯班的弟子多不過關公,典當業、算命業、香燭業、蠶業、絲織業、糕點業都是拿關羽作祖師爺?,F在,關羽已經漂洋過海,凡于江湖有關,與經營有關,都供他,但不算祖師爺,他還是武財神。張飛也不差,他和樊噲一起被聘為屠宰業的祖師。桃園三兄弟只差一個大哥劉備。其實,劉備也有資格做祖師,那就是賣草鞋的。
國人有“名不正則言不順”的說法,找一個強有力的祖師,等于給自己找到了根基,是一種正名。三百六十行都是被孔子剔除在“君子”以外的人,社會地位低下,所以,祖師的名頭就一定要響,要有影響力。一些行業找一個和他們有些許關系的名人做祖師,實在找不到的,就只好“掛靠”一個。
戲曲業因唐明皇設梨園教習戲曲,并且自己還粉墨登場,扮丑角。從此,他就成了戲曲業的祖師。舊時戲臺后面有一溜“衣箱”,是為了方便跑碼頭,裝服裝道具的。演員在扮好戲以后,要按規矩坐在指定的衣箱上,不能亂坐,目的是催場的叫人方便。只有丑角可以隨意,就是因為他和祖師爺唱的是同一個行當。
尊皇上做祖師最貼譜的要數乞丐,又稱丐幫。他們供奉朱元璋,是因為朱元璋要過飯。有趣的是賣酸梅湯也供朱元璋,說是酸梅湯是朱元璋首創。
尊神仙最不貼譜的是絳帶業,供哪吒。就是因為他抽了龍筋給他爹做了腰帶。
還有,曲藝行業尊周莊王、咸菜行業尊秦始皇、饅頭行業尊諸葛亮,涮羊肉行業尊忽必烈為祖師,就有點不倫不類;干鮮果行、脂粉行供王母娘娘,變戲法、雜技行供呂洞賓,鏢行供達摩,小偷供時遷就更是等而下之。
更可笑的是,盜墓的也有祖師爺,他們供奉的是伍子胥。伍子胥有挖墳掘墓的歷史不假,但他絕不是盜墓,而是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挖開楚平王的墳墓,他要的不是財寶,是泄憤。再者說,伍子胥雖則英雄一世,下場太慘,被放到竹筏上順江暴尸。話語說回來,盜墓賊又有幾個能落得好下場呢!
所謂五行八作,都是靠勞動、技藝吃飯的。其中,以手工業者和服務行業為主。我有一個老鄰居,全家大多都干著服務行業,有理發的、有澡堂子的。據說,他家祖上就是開澡堂子的。每逢過年,他們家都在房子西側一塊空地上豎起一根旗桿,上有刁斗和一面杏黃旗。一到晚上,旗桿下就有明明滅滅的蠟燭香火映著貢品。每次晚上看秧歌回來路過那里都有些心里害怕。后來才知道,那是在供奉澡堂業的祖師姜子牙。聽說過姜子牙封神時,到最后忘了封自己,就把自己封在旗桿底下,但不知道他為何成了澡堂子業的祖師。難道是因為他在渭水河邊釣過魚,和水有關系嗎?如果有,他其實更應該是打漁、釣魚的人供奉的祖師才對。
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所以,咱中國人過去除了僧尼,都不剃頭。自大清朝入主中原,奉行“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才有了剃頭匠這一行當。剃頭匠挑著擔子,手拿“喚頭”,就是像音叉一樣的鐵器,兩股,七八寸長,把木棍插在中間,向外一撥,發出“噌、噌”的響聲。剃頭挑子很講究,一頭是一個木凳,下面有抽屜,裝剃頭工具;另一側是小火爐,下面生火,上坐一個銅盆,燒水用。這就是“剃頭挑子一頭熱”的來歷。小火爐上還有一根立棍,上有刁斗。別小看這個東西,最早可是掛圣旨的,就是大清皇帝下令剃頭的圣旨。想必那時的剃頭匠是吃公家的飯。后來成了行業,不再掛圣旨,改掛磨刀布。按說,剃頭匠,也就是現在的理發業應該尊大清皇帝為祖師爺才對,可他們供奉的祖師爺卻是關公。雖然剃頭匠與關公都用刀,也都在人的腦袋上下功夫,畢竟相差太遠。據說,北京城的剃頭匠供的不是關公,是“羅公”自有一套講究。
有修理腦袋的,就有修理腳的。在所有的服務行業里,都是“下九流”,因為他們哪怕伺候要飯的也得站著服務。只有修腳的是上九流。有一說,修腳的不論給誰服務,都得坐著,就是皇上來了也不例外。能和皇上平起平坐,怕是世界上還沒有誰,還不是上九流嗎!所以,他們沒有祖師爺也在情理之中。
有一年,坐車經過一個小鎮,汽車正好停在一家新開業的小飯館門前。門兩側貼著一副對聯:雖無易牙調羹手;卻有孟嘗飽客心。上下聯各鑲入一個春秋人物:孟嘗和易牙。孟嘗不用說,四公子里名頭最響的一個。易牙,就是烹調業的祖師。把一個無恥小人奉為祖師,在三百六十行里,易牙是唯一的一個。
易牙是給大名鼎鼎的齊桓公管伙食的官。有一次,齊桓公開玩笑說,山珍海味我都吃得差不多了,就差人肉沒吃過。誰知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一次午餐,齊桓公喝的一碗湯鮮美無比。問易牙,這是什么?易牙說,我把我兒子殺了,做了一碗湯。齊桓公心頭不悅,但看在他一片忠心,并沒把他怎么樣。后來,管仲死,易牙、豎刁、開方三個奸黨掌權。齊桓公臨死前,幾天不給飯吃,死后數十日不葬,蛆蟲爬了滿屋。
古人有“因人廢文”的習慣。你的文章寫得再好,人品不行,也沒人看。字也一樣,秦檜、蔡襄,都寫一筆好字,可有誰見過?在書法上遠不如他們名氣大的岳飛,字留下的不多,但“還我河山”幾個字流傳至今,這就是證明。易牙的名氣確實很大,孔子、孟子都講過他善烹調的事,說他“善調和五味”。他的味覺非常靈敏,兩碗水放在面前,他一嘗,就知道是那條河的水,后人寫關于烹調的書也假借他的名字;還有,著名的四大菜系中的魯菜,據說就是他首創的。
如果易牙當年與豎刁、開方一起被殺掉,而沒有讓他逃跑,情景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