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亦樂乎 《學而》
原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翻譯:有朋友從遠方來到,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
成語義:①不也是很快樂;②表示程度過甚,達到難以應付的地步;③表示情況令人滿意;④表示十分高興。
2犯上作亂 《學而》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翻譯:不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
成語義:①觸犯上級,鬧亂子;②指叛逆活動;③歷代剝削階級把人民的反抗、起義誣蔑為“犯上作亂”。
3節用愛人 《學而》
原文: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翻譯: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候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國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部下和人民;按照農時的季節役使人民。
成語義:節約財用,愛護百姓。
4食無求飽 《學而》
原文: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翻譯: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說話小心謹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齊,時時改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成語義:吃飯不要求飽足。
5居無求安 《學而》
原文:同上
成語義: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適舒服的居所。
6 安貧樂道 《學而》
原文: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翻譯:貧窮卻不去巴結,富貴卻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還不如貧窮仍快快樂樂,富裕仍愛好禮義的人。
成語義:安于清貧,樂于實踐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處世的態度。
7巧言令色 《學而》
原文:巧言令色,鮮矣仁。
翻譯:花言巧語,面容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語義:原指鋪張修飾沒有實際內容的語言或文章,后多指虛假而動聽的話。
8告往知來 《學而》
原文:告諸往而知來者
翻譯:告訴你過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來要發生的事。
成語義:
9慎終追遠 《學而》
原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翻譯:曾子說:“要謹慎地辦理好喪事,虔誠地祭祀祖先,這樣人民的道德就會歸復中厚老實。
成語義: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遠代的祖先。
10溫良恭儉讓 《學而》
原文:以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翻譯:用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來了解政事的。
成語義:形容態度溫和,舉止文雅。
11言而有信 《學而》
原文: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翻譯:講信用,要符合于義;只有符合義的諾言才可以去實現。
成語義:說出來的話算數,有信用。
12從心所欲 《為政》
原文: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七十歲的時候,就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會出現違背規矩。
成語義:①隨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樣就怎么樣;②代指人的年齡,七十歲。
13而立之年 《為政》
原文:三十而立
翻譯:三十歲時能自立于世。
成語義:指人開始成熟。
14見義勇為 《為政》
原文: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翻譯: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那是諂媚。遇到符合義的事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
成語義:見到了正義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15 舉直措枉 《為政》
原文: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翻譯:選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百姓便信服;選拔邪惡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信服了。
成語義:起用正直賢良,罷黜奸佞。
16 犬馬之養 《為政》
原文: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翻譯:子游問孔子怎樣做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孝順,就是說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不夠的,對于狗馬也能做到飼養。如果對父母只奉養而不誠心孝順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沒有什么區別?
成語義:比喻供養父母。
17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為政》
原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翻譯:人如果不講信用,就不知道該怎么辦啦。
成語義:指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18三十而立 《為政》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的時候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于世;四十歲時遇到事情就不迷惑了;五十歲時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隨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會做出違背規矩。
成語義:三十歲自立于世,開始成熟。
19 隨心所欲 《為政》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隨著自己的心意,想怎樣就怎樣。多含貶義。
20 溫故知新 《為政》
原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溫習舊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就會可以獲得新的知識,這樣就可以作老師了。
成語義:溫習已學過知識有獲得新的體會。也比喻回顧歷史,認識現在。
21 一言以蔽之 《為政》
原文:《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翻譯:《詩經》的內容,用一句概括,就是: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內容。
成語義: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22 異端邪說 《為政》
原文: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翻譯:研讀邪說,那是殘害自己。
成語義:不符合正統思想的、被認為有嚴重危害的思想、言論。
23 周而不比 《為政》
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譯:君子在道義上團結人,不以私利相互勾結;小人善于因私利而勾結,不能在道義上團結人。
成語義:關系親密但不相互勾結。
24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譯:孔子談論季氏,說他在庭院內觀賞八佾之舞,這種事情如果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成語義:如果這個可以容忍,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絕不容忍。
25 哀而不傷 《八佾》
原文:《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翻譯:《詩經》中的《關雎》篇的內容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悲傷。
成語義:①感情適度,悲哀而不過度傷心;②形容詩歌、音樂等含優雅哀調,卻又感情適度而不過分、具有中和之美
26 不咎既往 《八佾》
原文: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翻譯:已經完成的事情就不再說了,已經做過的事情就不必再勸諫了,已經過去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責備了。
成語義: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備。
27 盡善盡美 《八佾》
原文: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翻譯:孔子談到韶樂說:“美極了,又好極了。”談到武樂時說:“美極了,還不夠好。”
成語義:形容事物達到完美無缺的境地。
28 了如指掌 《八佾》
原文:或問 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翻譯:有人問孔子舉行“ 祭”的由來。孔子說:“不知道。能懂這種道理的人治理天下,會像把東西擺在這里一樣吧!”孔子一邊說一邊指著自己的手掌。
成語義:對情況清楚得就像指點掌上的東西給人看一樣。比喻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29 杞宋無征 《八佾》
原文: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翻譯: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杞國去不足以作為考證的證明;殷代的禮,我能說出來,宋國卻不足以作為考證的證明。因為文字資料不足,熟悉夏禮、殷禮的賢人也不多。如果文獻足夠的話,我就能用它來作考證的證明了。
成語義:杞國、宋國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比喻事情缺乏足夠的證據。
30繪事后素 《八佾》
原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
翻譯:子夏問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黑白分明,粉嫩的臉龐著色化妝絢麗多彩好打扮啊。’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先有了白地子,然后才畫上畫。
成語義: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進行彩繪。②比喻禮樂產生于仁義之后;比喻做事先從簡單做起,然后逐步深入。
31朝聞夕死 《里仁》
原文:朝聞道,夕死可矣。
翻譯:早上明白道理,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
成語義:早上聽到真理,哪怕晚上死去也心甘情愿。形容對真理的渴望心情。
32 惡衣惡食 《里仁》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翻譯:孔子說:“士有志于道,而又以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飯菜不好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的。”
成語義: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儉樸。
33 觀過知仁 《里仁》
原文: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翻譯:孔子說:“人犯的錯誤,同他那一類人是一樣的。觀察一個人犯的什么錯誤,就能知道他是哪一類人。
成語義:通過一個所犯過錯的性質,就能知道他的為人。
34 見賢思齊 《里仁》
原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也。”
翻譯:孔子說:“見到圣賢的人考慮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進行自我反省。
成語義: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想要向他學習,看齊。
35 訥言敏行 《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翻譯:孔子說:“君子要謹慎地說話,而要敏捷地行動。”
成語義:語言遲緩,行動敏捷。古代儒家所奉行的一種修身之道。
36無適無莫 《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翻譯: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有一定要做的,也沒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從于義。
37 一以貫之 《里仁》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翻譯:孔子說:“曾參啊!我所主張的‘道’是由一個根本的宗旨貫穿始終的。
成語義: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貫穿于其整個儒家學說之中。泛指將一種理論、思想貫穿于事物的始終。
38 造次顛沛 《里仁》
原文: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翻譯:君子一刻也不能違背仁德,即使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離困頓的時候也必須按照仁德的要求去做。
成語義:指匆忙不安定。
39流離顛沛 《里仁》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形容生活困苦而到處流浪。
40 安老懷少 《公冶長》
原文: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翻譯:使老人們生活安定,朋友們互相信任,年輕的孩子們得到關懷和愛護。
成語義: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歸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41不恥下問 《公冶長》
原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子貢向孔子請教:“孔文子為什么謚號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說:“因為他聰明而又喜歡學習,遇見比自己差的人,也肯于向他虛心求教,不以為恥辱,所以他的謚號叫做‘文’。
成語義: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42不念舊惡 《公冶長》
原文: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翻譯:孔子說:“伯夷、不記住過去的仇怨,人們對他的仇怨因此減少。
成語義:不記住或不計較別人過的錯誤或個人間的仇怨。
43 斐然成章 《公冶長》
原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翻譯:我家鄉的學生們,志向遠大,心氣驕傲,而行為粗簡,文采都有較高的成就。我不知道應該怎樣教導他們。
成語義:①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辭生動。②形容成績或聲名顯著。含褒義。
44 計過自訟 《公冶長》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翻譯:孔子說:“算了吧!我沒有過能夠看到自身的錯誤而從內心自責的人。”
成語義:省查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責。
45 善與人交 《公冶長》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翻譯:孔子說:“晏平仲善于同別人交往,和他相處的時間愈久別人就愈敬重他。”
成語義:善于跟別人結成朋友。
46聽其言而觀其行 《公冶長》
原文: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翻譯:開始的時候,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對于人我是聽了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成語義:聽了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動。指看人是否言行一致。
47 聞一知十 《公冶長》
原文: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翻譯:顏回聽到一件事可以推測知道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測出兩件事。
成語義:聽到一點就由此此推求而知道十點。形容非常聰明。
48 朽木不雕 《公冶長》
原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翻譯: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不能再雕刻什么了,糞土的墻壁不能再粉刷了。對于宰予這個人,何必再去譴責他呢?“
成語義:①腐朽的木頭不能雕刻。比喻人或事情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程度。②比喻人不堪造就。
49朽木糞土 《公冶長》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比喻不堪造就的人或不可收拾的東西。
50 喜怒不形于色 《公冶長》
原文: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翻譯: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三次擔任宰相,沒有表現出高興的神情;三次被罷免,也沒有表現出憤怒的神色。每次罷免時一定把自己舊日的一切政令公務都告訴新任宰相。
成語義:高興和憤怒都不表現在臉色上。指沉著而有涵養,感情不外露。
51 三思而后行 《公冶長》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翻譯:季文子要三次考慮后才做某一件事情。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成語義:原指經過三次考慮,然后去做。后泛指經過反復考慮,然后才去做。
52 愚不可及 《公冶長》
原文: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翻譯:寧武子,當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就聰明;當國家昏庸無道時,他就裝愚蠢。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趕得上;他的那種裝愚,別人可就趕不上了。
成語義:原指裝傻,別人無法趕上他。后指極其愚笨。指處于不利局面善于裝糊涂的人。
53博施濟眾 《雍也》
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翻譯:子貢說:“如果有人廣泛地給人民施以好處,又能周濟眾人,怎么樣呢?可以說是仁德嗎?”
成語義:廣泛地救濟困苦的人。形容人廣施恩惠,使人們免于患難。
54 不改其樂 《雍也》
原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翻譯:一竹筒粗飯,一瓢冷水,住在簡陋的不巷子里,一般人都無法忍受這種困苦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
成語義:不改變自己的快樂。指處于困苦的境況仍然很來快樂。
55 乘肥衣輕 《雍也》
原文: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翻譯:孔子說:公西華到齊國,乘坐肥馬駕的車,身穿貴重的皮衣。
成語義:駕馭肥壯的馬,身穿貴重的衣服。形容生活奢侈豪華。
56 從井救人 《雍也》
原文: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翻譯:宰我問道:“有仁德的人,雖然告訴他:‘一位有仁德的人掉到井里啦。’他會跟著跳下去嗎?”
成語義:跟著落下井的人下井去,以營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不講方式、不計后果沒給別人帶來好處而徒然損害自己。比喻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拯救別人。
57簞食瓢飲 《雍也》
原文:同54
翻譯:同54
成語義:一簞食,一瓢水。形容生活貧苦。
58 敬而遠之 《雍也》
原文: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翻譯:孔子說:“專心倡導人民遵守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又要遠離它不要沉迷,這就可以說是聰明啦。”
成語義:尊敬他而又有所顧忌而不去接近他。既不得罪他,也不接近。
59樂山樂水 《雍也》
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翻譯: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有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長壽。”
成語義:
60 立人達人 《雍也》
原文:夫仁者,已欲立則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翻譯:作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幫助別人立身;自己想要通達,也要幫助別人通達。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已及人,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呀。
成語義:幫助人建立功業地位。
61 能近取譬 《雍也》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能夠就近拿自己作例子來比方別人。指推已及人,將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來做譬喻。
62 文質彬彬 《雍也》
原文: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翻譯: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夸虛偽。只有把文采與質樸配合恰當,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成語義: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來形容人不僅文雅,而且懂禮貌。
63先難后獲 《雍也》
原文: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翻譯: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艱苦的努力,獲得的結果放在后邊全不計較,便可以說是‘仁’啊。
成語義:先辛苦而后收獲。形容不坐享其成。
64 周貧濟乏 《雍也》
原文: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翻譯:我聽說過,君子應救濟急需要的人,而救濟已經富裕的人。
成語義:救濟幫助有急難和貧乏的人。
65浮云富貴 《述而》
原文: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翻譯:用不義的手段得到榮華富貴,對于我來說,那些榮華富貴如同天上的云彩。
成語義:把富貴看成飄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錢、地位看的很輕。
66 誨人不倦 《述而》
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譯: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接解的知識,學習永不滿足,耐心地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這些對于我有哪些呢?”
成語義:教導人不知疲倦。形容教導別耐心。
67 舉一反三 《述而》
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孔子說:不到冥思苦想仍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點拔他;不到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一點,他不能由此類推出相關三點,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成語義: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
68 樂以忘憂 《述而》
原文: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翻譯:你為會么不說:“他的為人,發憤時,竟然忘記了吃飯;快樂時,就忘記了憂愁,連衰老就會到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成語義:快樂的忘記了憂愁。形容非常高興。
69樂在其中 《述而》
原文: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翻譯:吃粗食,喝冷水,彎曲著胳膊當枕頭,快樂就在其中了。
成語義:快樂就在這里。
70臨事而懼 《述而》
成語義:遇到事情而有所懼怕。指遇到事謹慎處理。
原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翻譯:孔子說:“赤手空拳要和老虎搏斗,沒有船要趟水過河,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和我一起的必須是遇事小心謹慎,嚴肅認真,善于籌劃謀略的而能爭取成功的人
71暴虎馮河 《述而》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①空手打老虎,徒步過大河。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蠻干。②比喻果敢勇猛。
72 求仁得仁 《述而》
原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翻譯: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不有什么怨恨呢?
成語義:尋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愿望都已實現,如愿以償。
73 三人行,必有我師 《述而》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在一塊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長處,向他們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就反省自己改正。
74 述而不作 《述而》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翻譯:孔子說:只傳述舊知識而不創作新知識,相信而且喜愛古代的文化,我把自己比作老彭。
成語義:只闡述前人的學說,自己并不創新,指沒有新的見解。
75 信而好古 《述而》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信奉并愛好古代文化。
76學而不厭 《述而》
原文:同66
翻譯:同66
成語義:努力學習而不滿足。
77一隅三反 《述而》
原文:同67
翻譯:同67
成語義: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即舉一反三。
78飲水曲肱 《述而》
原文:同69
翻譯:同69
成語義:喝冷水彎曲胳膊當枕頭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
79用行舍藏 《述而》
原文: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翻譯:孔子對顏淵說:“任用我,我就去;不任用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能夠做到這樣啊!”
成語義:被任命進就出來干一番事業,不被任用時就退隱。
80 執鞭隨蹬 《述而》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翻譯:孔子說:“如果富貴是可以求取的,就是去當一名拿著馬鞭的馭者,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取,我還是做我愛好的事情吧。”
成語義:手執馬鞭,跟在馬蹬旁邊。比喻追隨左右,盡心效力。
81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泰伯》
原文: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翻譯:孔子說:“學習好像追趕什么追不上,追上了不恐怕再失去它。
成語義:學習好像追趕什么,總怕趕不上,趕上了還怕又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
82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泰伯》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翻譯:同成語義。
成語義:不居于某種職位,就不用去謀劃有關的事務。
83 篤志好學 《泰伯》
原文: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翻譯:孔子說:堅定信念,努力學習,堅守治國做人之道,有危險的國家,不要進入,有禍亂的國家,不在哪里居住。
成語義:一心一意愛好學習。
84 犯而不校 《泰伯》
原文: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翻譯:曾子說:“有才能的人向沒有才能的人詢問;學問多的向學問少的人詢問;有才能卻像沒有,學問充盈卻好像很空虛;被人冒犯了也不去計較。我從前的朋友曾經這樣做過。
成語義:別人觸犯了自己也不計較。是儒家提倡的恕道。
85 六尺之孤 《泰伯》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與人?君子人也!”
翻譯:曾子說:“能夠把年幼的孤兒托付給他,能夠把國家的命運委托給他,面臨重大考驗堅守氣節不動搖屈服。這是和君子一樣的人嗎?是君子一類的人呀!”
成語義:尚未長大成年的孤兒。
86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泰伯》
原文: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翻譯:曾子說:“將要死的時候,它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說的話是善意的。
成語義:人到臨死時,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形容臨終囑咐之言。
87 死而后已 《泰伯》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翻譯:曾子說:“有仁德的人,胸懷不能不寬廣,意志不能不堅強,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仁’作為自已的任務,不也是很重要的嗎?直到死了才停止,不也是很久的?”
成語義:到死才停止。指把畢生的精力全部貢獻出來。常與“鞠躬盡瘁”連用。
88 戰戰兢兢 《泰伯》
原文: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翻譯:曾子病重,召集弟子說:“看看我的腳和手,有沒有毀傷的地方。《詩經》中說:‘戰戰兢兢,就像站在深淵的旁邊,又像走在薄冰之上。’從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體不會毀傷了。弟子們!”
成語義:形容極端害怕而小心謹慎的樣子。
89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泰伯》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好像面對深淵,又好像走在薄冰上一樣。比喻處于危險的境地,戰戰兢兢,提心吊膽。
90 不舍晝夜 《子罕》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翻譯:孔子面對奔騰不息的流水說:“時間流逝就像這水一樣,日夜不停的地奔流。”
成語義:不分白天黑夜。日夜不停。比喻夜以繼日。
91待價而沽 《子罕》
原文: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翻譯:子貢說:“有美玉在這里,是把它裝在合子里藏起來呢?還是等待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等著識貨的商人呢!”
成語義:等待高價出售。比喻某些人等有了好條件或待遇才肯出來做事。也比喻懷才待用或待時而出。
92 韞櫝待價 《子罕》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把玉藏在匣子里,等待高價出售。比喻懷才待用或懷才隱退。
93韞櫝未酤 《子罕》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藏在木子里還未出售。比喻懷才待用或懷才隱退。
94后生可畏 《子罕》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翻譯: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將業的人不如現在的人呢?但如果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默默無聞,那就不值得敬畏了。”
成語義: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往往超過前輩,這是可敬畏的。
95苗而不秀 《子罕》
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翻譯:孔子說:“只出苗不長穗是有的吧!只出穗不結實是有的吧!
成語義:①只長了禾苗,卻不秀穗開花。②比喻資質聰慧而不幸早夭。③比喻自身條件雖好,卻未竟其用。④比喻徒有其表,華而不實。
96喟然長嘆 《子罕》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翻譯:顏淵感嘆地說:“老師的人格魅力,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努力去鉆研,越鉆研越覺得深;看著好像在前面,忽然雙像在后面。老師善于循序漸進的誘導人,用文獻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面,用禮節來約束我的行動,使我想停止也不能,直到用盡了我的才力。就像一個非常高大的東西立在前面,即使想跟從他,卻沒有途徑。
成語義:因感慨而嘆氣。
97 仰之彌高 《子罕》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
98循循善誘 《子罕》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善于有步驟地引導別人學習。多形容教育得法。
99 欲罷不能 《子罕》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想停下來也收不住。
100 卓爾不群 《子罕》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形容才智和道德優秀卓越,超出常人。
101 博聞約禮 《子罕》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見聞廣博,用禮約束自己行為。
102歲寒知松柏 《子罕》
原文: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譯:每年最冷的時節到來,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最后凋。
成語義:比喻只有經過艱苦惡劣環境的考驗,才能看出一個人的高尚精神品質。
103 知過必改 《子罕》
原文:子曰:“主忠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翻譯:孔子說:“做人要講究忠誠、信用。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錯誤不要害怕改正。
成語義:知道了自己的過錯,就一定要改正。
104 各得其所 《子罕》
原文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翻譯:我從國返回魯國,然后進行樂曲整理工作,使雅歸雅,頌歸頌,各歸于知當的位置。
成語義:每個人或事物都到了合適的安置。各自得到所需的東西。
105 衣蔽蘊袍 《子罕》
原文: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也,其由也與?
翻譯:孔子說:“穿破舊的絲棉袍子,與穿著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卻不感到恥辱,只有仲由吧!
106 侃侃而談 《鄉黨》
原文: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 如也,與與如也。
翻譯:在朝廷上,與下大夫說話,剛直從容;與上大夫說話,和顏悅色;君王臨朝到來,表現恭敬不安,慢步而又謹慎。
成語義:說話理直氣壯、從容不迫。
107 斂聲屏氣 《鄉黨》
原文: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翻譯:提起衣服的下擺向大堂上走的時候,低頭躬身,憋住一口氣好像停止中呼吸一樣。
成語義:①降低語聲和呼吸聲。形容謹慎、畏懼的樣子。②形容精神集中。
10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鄉黨》
原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成語義:原指吃米不滿足于舂得細,吃魚、肉不滿足于切得細。后來形容食物精細做,極其講究。
109適可而止 《鄉黨》
原文:
成語義:做到適當的程度就停止,不要過頭。
110 春風沂水 《先進》
原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土雩,詠而歸。
翻譯: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好,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洗澡,到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一路回來。
成語義:原意是大人與兒童在沂水洗個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指放情自然,曠達高尚的生活樂趣。
111登堂入室 《先進》
原文: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翻譯:孔子說:“仲由彈瑟為什么在我里彈呢?”由此弟子們不尊敬子路。孔子說:“仲由啊,在學習上已經達到‘升堂’的境界,還沒有做到‘入室’。
成語義:登上廳堂,進入內屋。比喻學問和技能由淺入深,達到更高的水平。
112過猶不及 《先進》
原文: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翻譯:子貢問:“顓孫師和卜商誰好一些?”孔子說:“師過分,商不夠夠。”子貢又說:“那么師好些嗎?”孔子說:“做過分了和做得不夠,是同樣的。”
成語義:事情做得過分,就如同做得不夠一樣,不合適。
113 言必有中 《先進》
原文:魯人為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心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翻譯:魯國當權者要改造長府。閔子騫說:“仍然用老樣子,如何?”孔子說:“這個人不說則已,一說就是正確的。”
成語義: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到點子上。形容說話中肯。
114 一仍舊貫 《先進》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完全按照舊例行事。
115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顏淵》
原文:子張問崇德辯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翻譯:子張問怎樣提高品德,辨別迷惑。孔子說:“以忠誠守信為主,努力做到義,就是提高品德。喜愛一個人就想叫他活著,厭惡一個人就叫他死去,既要他活著,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的確不是因為不富,而是因為見異思遷。’”
成語義:喜愛他時,就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就想叫了死掉。指憑個人愛憎
待人。
116 察言觀色 《顏淵》
原文: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達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翻譯:子張問:“士,怎么樣才叫做‘達’?”孔子說:“你所說的‘達’指什么?”子張回答說:“在朝廷做官一定要有聲望,為大夫做家臣一定要有名氣。”孔子說:“這只是名聲,而不是‘達’。所謂‘達’的人,要質樸正直,好尚禮義,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對人謙恭有禮。大朝廷做官一定‘達’做家臣也一定‘達’。至于有虛名的人,表面上好像主張仁德,行動上卻違反仁德,還以仁人自居而不懷疑。這種人在朝廷與封地都要騙取虛名。
成語義:觀察他人的言語和臉色,來揣摩他人的心意。
117成人之美 《顏淵》
原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翻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做壞事。小人與這相反。
成語義:成全別人的好事或實現其愿望。
11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顏淵》
原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譯:同成語義。
成語義: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119 浸潤之譖 《顏淵》
原文: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 ,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 ,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翻譯:子張問什么是明白。孔子說:“像水侵蝕般的讒言,像皮膚受痛般的誣告,對你行不通,就可以說是明白了。像水侵蝕般的讒言,像皮膚受痛般的誣告對你行不通,就可以說是看得遠了。”
成語義:逐漸發生作用的讒言。
120克己復禮 《顏淵》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翻譯: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禮’就是‘仁’了。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行為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贊你是仁人了。實行仁,在于自己,難道在于別人嗎?
成語義: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禮。
121 片言折獄 《顏淵》
原文: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翻譯:孔子說:“僅據很少的言語,就可以斷案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沒有過夜而不兌現的諾言。
成語義:用很少花的語言判斷案件。今泛指用極簡短幾句話正確判別雙方爭論或案件中的是非曲直。
122 駟不及舌 《顏淵》
原文: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翻譯:子貢說:“可惜呀,夫子您好竟這樣評說君子。舌頭一動,話說出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啊。
成語義:駟馬雖快,也追不上說出的話。指話一出口就難以收回。戒說話應當慎重。
123 駟馬難追 《顏淵》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比喻事實既成或話已出口,不可挽回。
124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顏淵》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同上
125 一朝之忿 《顏淵》
原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翻譯:忍心不住一時的氣憤,而忘掉自身安危,甚至連累自己的父母親的人,不就是迷惑么?
成語義:一時或偶然的氣憤。
126 以文會友 《顏淵》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翻譯:曾子說:“君子用詩書禮樂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來培養仁德。
成語義:通過詩文、學術活動來聚會或結交朋友。
127足食足兵 《顏淵》
原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翻譯: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有充足的糧食,有充足的軍備,人民信任政府啊。”
成語義:糧食富足,軍備齊全。
128 不知所措 《子路》
原文:
翻譯:
成語義:不知怎么辦好。形容受窘或發慌的狀態。
129斗筲之器 《子路》
原文: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翻譯:孔子說:“唉!這些氣度狹小的卑賤之人,有什么值得一提呢?”
成語義:比喻氣度狹小,見識短淺的人。亦作自謙之詞。
130 父為子隱 《子路》
原文: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翻譯:葉公對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交親偷了羊,他便去告發。”孔子說:“我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說的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的品德就在其中了。”
成語義:父親為兒子隱瞞劣跡。
131 剛毅木訥 《子路》
原文:子曰:“剛、勇、木、訥,近仁。”
翻譯:孔子說:剛直、勇敢、質樸老實,語言謹慎,接近于仁。
成語義:剛直果斷,樸實慎重。
132 和而不同 《子路》
原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譯:君子,講求和諧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
成語義:雖然與人和睦相處,但不盲從附和。
133近悅遠來 《子路》
原文: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翻譯:葉公問怎樣為政。孔子說:“使近處的人感到喜悅,遠處的人民來投奔歸附。”
成語義:鄰近的人由于受到恩惠而喜悅,遠方的人也聞風趕來歸附。
134 勝殘去殺 《子路》
原文: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翻譯: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殘暴、免去刑殺了。真對啊,這話。”
成語義:制服殘暴,免除虐殺。指以德教化人,使兇狠殘暴的人改惡從善,因而可以不用刑殺。
135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
原文:曰:“言必行,行必果。 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翻譯:孔子說:“說話不要守信用,行動一定堅決果斷。雖然這樣做是淺薄固執的小人,不也可以作為次一等的了。
成語義:說話一定要守信用,行動一定要堅決果斷。
136欲速則不達 《子路》
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翻譯:子夏到莒父當地方長官,問怎樣為政。孔子說:“不要求速成,不要貪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成語義:做事只想快速,目的反而達不到。指急于求成,反而無法把事情辦好。
137 名正言順 《子路》
原文: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這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翻譯:如果名分不正,言語就不順;言語不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國家的禮樂制度就不能興建起來;禮樂制度興建不起來,刑罰的執行就不會恰當;刑罰執行不恰當,人民就手足失措。所以,君子確定名分必須可以說得清楚有理,說了他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對對自己所說的話,只是不草率馬虎罷了。
成語義: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講不通。后指做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也指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138 一言興邦 《子路》
原文: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面喪邦乎?”
翻譯: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講得像這樣肯定,但有與這接近的,有人說:‘做君主難,做臣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難,這豈不接近于‘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說:“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喪失,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講得像這樣肯定,但有與這接近的,有人說:“我做君主并沒有什么可高興的,只是高興我說的話沒有人違抗。‘如果君主說的話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也是很好嗎?如果說話不正確,而沒有人違抗,這豈不接近于‘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喪失’嗎?
成語義: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旺發達。
139一言喪邦 《子路》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一句話導致國家淪亡。舊時戒人出言慎重。
140 求備一人 《子路》
原文: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翻譯:孔子說:“給君子做事容易,去難以討他的喜歡。不以正道去討他喜歡,他是不喜歡的。而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對人卻能按才的大小合理使用他。給小人做事很困難,卻容易討他喜歡。即使不用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也會喜歡的。而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對人就求全責備。
成語義:要求人完美無缺。比喻對人苛求的非常過分。
141 求全責備 《子路》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對人對事要求完美無缺。
142 大言不慚 《憲問》
原文: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翻譯:一個人大言不慚,那么實際去做就困難了。
成語義:說大話不知知道害羞。
143 見利思義 《憲問》
原文: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翻譯:見到財利時要想到道義,遇到危難時而愿意付出生命,長久處于窮困的境遇也不能忘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了。
144見危授命 《憲問》
145臨危授命 《憲問》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146 譎而不正 《憲問》
原文: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翻譯:晉文公詭詐不正派,齊桓公正而不詭詐。
成語義:詭詐而不正派。
147 危言危行 《憲問》
原文: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翻譯:孔子說:國家有道,說話要正直,行為要正直;國家無道,行為仍要正直,說話要隨和順從。
成語義:講正直話,做正直事。
148以德報怨 《憲問》
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翻譯:有的人說:“用恩德來報答仇怨,如何呢?”孔子說:“ 用什么來報答恩德呢?以公平無私來對待仇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成語義:用恩惠報答仇恨。形容對人寬容,不僅不記仇,反而給他好處。
149 以直報怨 《憲問》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用公正報答仇恨。
150以德報德 《憲問》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拿恩惠來報答恩惠。指把恩惠施予對已有恩的人。
151 怨天尤人 《憲問》
原文: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翻譯: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人事,上達天命。了解我的人大概只有天吧!”
成語義:怨恨命運,埋怨別人。形容對不如意的事情一味歸咎于客觀。
152 一匡天下 《憲問》
原文: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翻譯: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在諸侯中稱霸,匡正了天下,百姓到現在還到他的恩惠。
成語義:糾正混亂局面,使天下納入正軌。引申為統一天下。
153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憲問》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翻譯: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過問那方面的事情。”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不超出他的職位范圍。
成語義:不居于某種位置,就不用謀劃來關事務。
154言過其行 《憲問》
原文: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翻譯:君子以說的多做得少為可恥。
155 言過其實 《憲問》
成語義:原意是言語浮夸,超過他的實際能力。現在指說話夸張,同實際不符。
156 深厲淺揭 《憲問》
原文:深則厲,淺則揭。
翻譯:同成語義
成語義:遇到深水就穿著單衣下水膛過去,遇到淺水就撩起衣服膛過去。泛指涉水過河,也比喻做事要因時因地制宜。
157 不相為謀 《衛靈公》
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翻譯: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相互謀劃。
成語義:
158 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翻譯:孔子說:“君子不僅根據言語推薦人,也不因某個有缺點錯誤而廢棄他的言論。”
159 成仁取義 《衛靈公》
原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翻譯:孔子說:“有志之士,仁義之人,不能為求得保住生命而損害仁,而應為做到仁獻出生命。
成語義:
160 當仁不讓 《衛靈公》
原文: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翻譯:孔子說:“面對著合于仁德的事,即使是老師也不必謙讓。
162 群而不黨 《衛靈公》
原文: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翻譯:孔子說:君子莊重矜持而不同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163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
原文: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翻譯:孔子說:“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必定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164 推己及人 《衛靈公》
原文:
167 無為而治 《衛靈公》
原文: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翻譯:孔子說:好像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大概只有虞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他只是恭敬鄭重地臉朝南面坐著而已。
168 小不忍則亂大謀 《衛靈公》
原文: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翻譯: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小事上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169 有教無類 《衛靈公》
原文:子曰:“有教無類。”
翻譯:孔子說:“對誰都進行教育,不分貧富、賢愚類別。
170直道而行 《衛靈公》
原文:
171 志士仁人 《衛靈公》
172眾好眾惡 《衛靈公》
1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衛靈公》
原文: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翻譯: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工匠要把活兒干得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合用。住在一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有賢行德的人,與士中有仁德的人交朋友。
成語義:
174 言不及義 《衛靈公》
原文: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翻譯:孔子說:“整天聚集在一起,說的話從不及義理,還喜歡給人小恩惠,對這種人真難以教育呀!”
成語義:所說的話沒有一句說到正經的道理或事情。指不說正經話,盡說些無聊的話。
175好行小惠 《衛靈公》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喜歡給人一些小恩惠。
17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譯:子貢問道:“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讓別人去做。
成語義: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177 陳力就列 《季氏》
原文: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譯:周任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就擔任一定的職務,如果不能,就該辭職。
成語義:依據自己的才能擔當一定的職務,各就其職位盡力。
178持危扶顛 《季氏》
原文: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翻譯:遇到危險卻不扶持,摔倒了卻不攙扶起來,那么用你輔佐什么呢?
成語義:扶助將要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179 分崩離析 《季氏》
原文: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翻譯:現在仲由和冉有你們二人輔佐季氏,遠處的人不歸服,而不能使他們來歸服;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全;反而計劃在國內使用武力。
成語義: 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180既來之,則安之 《季氏》
原文: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翻譯:如果這樣做了,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禮樂道德來教化他們,使他們來。既然來了,就應該使他安定下來。
181 過庭之訓 《季氏》
成語義:指父親對子女教導。
182開柙出虎 《季氏》
原文: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翻譯:老虎一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和祭祀玉器在木盒中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成語義:原指看管虎的人未盡責任。后也用來比喻放縱壞人。
183禍起蕭墻 《季氏》
原文:同上
翻譯:同上
成語義:禍害從內部發生。
184 困而不學 《季氏》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翻譯:孔子說:“生下來就懂得知識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而懂得知識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然后學習的人,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就是下等了。
成語義:遇到困惑而又不學習。指基礎很差而又不愛學習。
185 直諒多聞 《季氏》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翻譯: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友,與誠信的人交友,與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與歪門邪道的人交友,與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友,與習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成語義:為人正直,守信用,而且見識廣博。
186 道聽途說 《陽貨》
原文: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翻譯:聽到傳聞而不加分析就任意傳播,這是拋棄仁德。
成語義:在路上聽說,在路上傳播。也指在路上聽來的輾轉流傳的話。現用來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187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
原文: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翻譯:孔子到了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說:“殺雞何必用上宰牛的刀。”
成語義: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不必用大的力量去做。
189懷寶迷邦 《陽貨》
原文: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
翻譯:孔子說:“把自己的寶物藏在懷里,而聽任國家迷亂,這樣做可以稱為仁嗎?”
成語義:一個人有才德,卻聽任國家迷亂。指有才德的人不出來為國家效力。
190 患得患失 《陽貨》
原文: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行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翻譯:孔子說:“與品德低下的人能一塊事奉國君嗎?他沒有得到官位富貴時,就怕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掉。假如害怕失掉官位與富貴,那就什么事都能做得出來。
成語義:生怕得不到,得到之后又擔心失掉。形容老是考慮個人的利害得失。
191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陽貨》
成語義:最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最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比喻道德高尚失不會被污濁環境所影響而變壞。
192色厲內荏 《陽貨》
原文: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翻譯:孔子說:“外表神色嚴厲而內心怯懦,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墻洞爬墻頭行竊的盜賊吧!”
成語義:外表強硬,但內心卻軟弱空虛。
193 時不我與 《陽貨》
原文:
成語義:時光不會等待我。多用以慨嘆時光逝,不可挽回。
194無所不至 《陽貨》
原文:同194
翻譯:同194
成語義:①原指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后也指什么壞事都做。含貶義。②應做到的都做到了。形容周到、完備。
195面墻而立 《陽貨》
原文: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翻譯:人如果不學習《周南》《召南》,就如同面對墻壁站著一樣。
成語義:臉對著墻站著,什么也看不見。比喻不學習、不實踐。
196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微子》
原文: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翻譯:老人說:“你們四肢不勞動,五谷分不清,誰知道哪個是你的老師呢?”
成語義:不參加勞動,分不清五谷。后泛用以形容脫離勞動和脫離勞動的人。
197枉道事人 《微子》
原文: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翻譯:如果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必要離開父母所在的祖國呢?
成語義:原指不用正道侍奉國君。后指用不正當手法取悅于人。
198 無人問津 《微子》
原文: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翻譯:長沮、桀溺兩人一起耕田,孔子經過那里,讓子路去打聽渡口。長沮說:“那駕馬車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子。”長沮說:“是魯國的孔子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自己應該知道渡口在哪里。”
成語義:沒有人尋問渡口。比喻無人過問,受到冷落。也比喻無人探索、嘗試。
199門墻桃李 《子張》
原文: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翻譯: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孔子賢明。”子服景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子貢。子貢說:“用房舍的圍墻作個比喻吧,我的圍墻,只到肩膀高,人們都能看見房屋的美好。我老師的圍墻有幾丈高,找不到門,無法進去,看不到宗廟的美好和各個房舍的豐富多彩。能找到門進去的人還很少呢。他那樣說不也是很自然的嗎!”
成語義:尊稱他培養出的學生。
200文過飾非 《子張》
原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翻譯:子夏說:“小人的過錯必定要掩飾。”
成語義:用虛偽的言辭來掩飾錯誤。
201 有始有終 《子張》
成語義:指人做事能堅持到底。
202見危授命 《子張》
原文: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翻譯:子張說:“一個有仁德的人,遇見國家危難,能獻出自己的生命;遇見有利可圖的事情,考慮是否合乎義;祭祀時,能想到恭敬嚴肅;臨喪時,能想到悲哀。這樣做就行了。
成語義:危難之時,不惜獻出生命。
203文武之道 一張一弛《子張》
原文: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在人。
翻譯: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的仁德并沒有失傳,還有人能記得。
成語義:原指周文王筆周武王治理國家像用弓一樣,有拉緊的時候,有放松的時候。現在泛指指工作或生活,要有緊有松,合理調節。
204 不自量力 《子張》
原文: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翻譯:有人雖然想自絕于日月,對日月有什么損傷呢?只是看出這種人不自量力呀。
成語義:不能正確地估計自己的力量。指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205不教而誅 《堯曰》
原文: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翻譯:孔子說:“事先不進行教育,就殺,是虐;事先不告訴要求做事成功,是暴;下達命令較晚卻要求短期完成,是賊;給人東西,拿出手時很吝嗇,是有司。
成語義:事先不加教育,一犯錯或犯法就懲罰或殺戮。
206存亡絕繼《堯曰》
原文: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翻譯:使滅亡的國家復興,使斷絕的世族得以接繼,使不被遺忘的人才得以舉薦,天下的百姓就會歸服。
成語義:或是繼續生存,或是滅亡。形容局勢萬分危急。
207惠而不費 《堯曰》
原文: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翻譯:子張說:“怎樣才能使老百姓得到好處,自己去無損耗。
成語義:給人好處,自己也無損耗。
208 望而生畏 《堯曰》
原文: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翻譯:君子衣冠整齊,目光神情鄭重嚴肅,使人望而敬畏,這不就是莊重威嚴而不兇猛嗎?
成語義:看見了就害怕。
209 天下歸心 《堯曰》
原文:同206
翻譯:同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