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孝文化

儒 家 與 孝

儒家的孝道及其現實意義
  “孝道”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孝”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爾雅·釋訓》云:“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老部》說:“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禮記》:‘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謂畜。”畜者,養也。“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于侍奉和贍養父母的意思。
   一、先秦時期儒家的孝道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個體家庭的形成,父系家長制的確立,“孝”的觀念就逐漸形成和發展。下面,我們從儒家的經典和有關文獻中來考察儒家關于“孝”的內涵和它的變化、發展。
  首先,我們考察《詩經》和《尚書》中“孝”的觀念
大家都知道,《尚書》和《詩經》都是經過孔子刪定的儒家經典,其中包含著關于“孝”較為原始的觀念和內容。
  1、奉養父母。《詩經·唐風·鴇羽》:“王事靡盬(音gǔ,止息),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這首詩控訴了君王的事情沒止息,沒有時間去種稷、黍、稻、粱來奉父母,使父母沒吃沒喝,受盡饑餓。
  《尚書·酒誥》說:“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在農閑的時候,用牛車載著商品,去遠處的地方進行貿易,用來孝敬贍養父母,讓你們的父母高興。
  2、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詩經·小雅·蓼(音lù)莪(音é)》:“哀哀父母,生我劬(音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父兮生我,母兮鞠(養)我。拊(撫)我畜(愛)我,長我育我。顧(照顧)我復(庇護)我,出入腹(抱)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首詩抒發未能奉養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離開人世之后的悲痛不已的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生我勞瘁”。對父母的逝世,悲傷不已。他們在十分勞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們不但生育我,撫養我,還疼愛我,照顧我,庇護我。對于父母的養育之恩德應該予以報答。但是,由于統治者的剝削,百姓無法生活,因而沒有能夠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是我不報,而是皇天不讓我報。
  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栽種桑樹和梓樹,對它們應該恭恭敬敬。沒有一個人不尊仰父親,沒有一個人不依戀母親。對父母要尊敬和慕念,不要忘記了他們。
  《詩經·齊風·南山》:“藝蔴如之何,衡從(縱)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詩借用種蔴必有田壟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須告訴父母。
  4、孝順父母應該成為效法的榜樣。《詩經·大雅》中還說:“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順先人的思想是全體臣民的榜樣;還應該管理好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情。“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孝子的孝順之心真誠而不枯竭,全家永遠能得到福祉。
  5、不孝父母是最大的罪過。《尚書·康誥》說:“王曰:‘封(周成王之弟),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愛)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茲,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這里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之道。如果兒子不能成就父業,大傷他父親的心;如果父親不慈愛自己的兒子,反而厭惡他;如果為弟不尊敬兄長,為兄的不友愛弟弟。那就應該用文王制定的法律來懲辦這樣的人,不可赦免他們。
  第二,孔子論孝道
  孔子創立“仁學”,“孝”是“仁”的重要內容之一。孔子的學生有若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儒家看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實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抓住這個根本,實行“仁”的基礎建立起來了,人與人之間倫理道德就會產生出來。

  有一次,孟懿子問孝,孔子回答說:不違背禮的規定,孔子又將這個意思告訴樊遲,樊遲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再向他解釋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來事奉他們,父母死后要以“禮”來安葬他們,安葬以后還要按照“禮”來祭祀他們。
  “事生”最基本的是“奉養”,首先要保證父母的吃和穿。在這基礎上,更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子游向孔子請問“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在回答子夏問時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同上)如果,只養活父母,對父母不尊敬,即使每一頓都給他們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順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愛,語言要和氣,面色要和悅,行為要恭敬。子夏說:“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事奉父母,要做到盡心竭力。
  孔子認為,為人子者不要給父母增加精神負擔。“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朱熹注:“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謹矣,豈不可以為不孝乎?”(《四書集注·為政注》)要保重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入不義而使父母擔驚受怕。孔子還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常言說:“兒行千里娘擔憂”;當父母年老的時候,要常在父母的身邊盡孝道。
  “事生”,還應該使兄弟之間互愛互助。孔子說:“《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論語·為政》)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弟妹尊敬兄長,兄長要友愛弟妹,這種兄友弟恭的場面,才能使家庭和諧,讓父母高興。孔子贊頌閔子騫時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論語·先進》)閔子騫是一位真正的孝子,別人對于他的父母、兄長贊賞他的話都不持異議和懷疑。
  “事死”有兩個方面:一個葬之以禮,一個祭之以禮。孔子主張“三年之喪”,認為“三年之喪”,是“天下之通喪也”。有一次,宰我對孔子說:“三年之喪”的時間太長了,因為,“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一年就足夠了。最后,孔子批評說:“予(宰我之名)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孔子批評宰我是一個沒有仁德的人,難道他就沒有得到過在父母懷抱里三年的愛護嗎?同時孔子強調,“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禮記·檀弓上》)“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陽貨》)辦理喪事,與其把禮儀辦得周到詳備,寧可過度悲哀。
  孔子把“祭祀”作為治理國家的四件大事之一,祭祀是十分重要的。祭祀要按照“禮”的規定。祭祀的核心是要“敬”,“祭思敬”(《論語·子張》),要“真誠”,要做到“事死如事生”,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如果自己不能親自進行祭祀,不能讓別人代替,“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
  孔子不多講“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在如何對待“事人”與“事鬼”、“生”與“死”的問題上,孔子更重視“事人”和“事生”。“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生的事情都還沒有搞清楚,怎能去了解死的事情呢?孔子一方面強調“祭如在,祭神如在”,十分贊賞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音fú)冕”(《論語·泰伯》)的態度。另一方面孔子又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智)也。”(《論語·雍也》)由此可以看出,祭祀是孔子提倡“慎終追遠”的一種文飾而已。“老死曰終”。“慎終”,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即裝殮。埋葬必須以誠信的態度對待,不要有后悔。“追遠”,要以恭敬的態度進行祭祀。這樣,民眾的德行就自然歸于忠厚了。
  孔子強調,作為人子,不但要奉養父母、尊敬父母,還不要忘記父母的年齡。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一方面,父母高壽應該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應該有所恐懼。因為,年齡大了,隨時可能生病,也隨時有可能死亡。因此,更應該多關心父母。
  孔子認為,繼承父志是“孝”的一個重要內容。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逝世之后,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對父親志向和優點長期堅持下去,就可以說是做到“孝”了。“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在《里仁》篇中又一個字不差地重復了一次,孔子的學生在編輯《論語》這部書時,為什么要重復這句話呢?除了強調這個意思重要性之外,沒有別的解釋。
  孔子的社會政治理想,是想建立一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使百姓安居樂業的社會。要實現這一理想,要從“孝悌”開始,通過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上對君王盡忠,下在朋友之間建立信任關系,從而擴大到去“愛人愛眾”,使社會達到和諧。所以,孔子認為,如果一個人作到了“孝悌”,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他就能遵守社會的規范。孔子的弟子有若把孔子的這一思想作了深刻的理會,他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
  第三,孟子論孝道
  孟子強調用“孝悌”來教化百姓,使百姓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倫理道德。孟子反復論證“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的社會功能和作用。各個地方行政組織,建立鄉學,要反復不斷的用“孝悌”的道理來教育子弟。孟子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認為,“孝悌”的倫理觀念深入了人心,就能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頭發斑白的老人就不至于在道路上背負重物,老年有絲綢穿,有肉吃,使老年人的生活有所保障。
  對父母的尊敬和奉養是孝的基本內容。孟子在評論舜對父的孝順時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孟子·萬章上》)孝子所做的最高標準,沒有比尊敬父母更重大的;尊敬父母的最高標準,沒有比以整個天下來奉養更重大的。(瞽叟)成為天子的父親,其尊敬達到了極致;以整個天下來奉養,其奉養達到了極致。這里強調的是兩個字“尊”和“養”。
  孟子提出了“不孝”的五條標準:“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羞辱),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懶惰不勞動、下棋好飲酒、貪財偏愛妻子兒女,不贍養父母以及放縱聲色,尋歡作樂,給父母帶來羞辱;逞強斗毆,危及父母的安全,這些都是不孝的行為。孟子這五條標準中,其中有三條講要贍養父母,突出了一個“養”字。
  孝順父母之心,要始終如一。孟子借虞舜到了五十歲還思慕父母的事情來加以說明。孟子說:“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少艾:年輕美麗的少女),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孟子·萬章上》)一般人年幼的時候思慕父母,知道了女子的美貌就思慕少女,有了妻室子女就思慕妻室子女,當了官就思慕君上,得不到君上的信任就急切地盼望。換言之,一般人到了成年以后,就不再思慕父母,與父母親近之心漸漸的淡漠了。孟子說,“大孝終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同上)大孝的人,要像虞舜一樣終生孝順父母。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孟子·離婁上》)焦循《孟子正義》:“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古代,娶妻必須先稟告父母,不告而娶妻,是為不孝。萬章問舜“不告而取”,是何道理?孟子回答說:“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音duì,朱熹注:仇怨也)父母,是以不告也。”(《孟子·萬章上》)男婚女嫁是人倫中的大事,如果稟告了,舜就娶不成妻,就會把廢棄人倫的大事的責任歸咎于父母,所以不告。孟子還說:“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根據歷史記載,舜生活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父頑母嚚(音yìn,銀)”,父親和繼母時時處處想加害于他。為了避免因父母的反對而不能娶妻,而導致“絕先祖祀”,所以就不告而娶妻,孟子認為,這不算是不孝。
  在“死葬之以禮”這個問題上,孟子同樣主張“三年之喪”說:“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音zhān)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墨子堅決反對儒家“厚葬久喪”的主張,提倡“節葬”,孟子在反駁墨子的批評時說:“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蚊類)姑(同蛄)嘬(音zuō,叮、咬)之。其顙有泚(音此,汗出的樣子),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于面目,蓋歸反蘽(音léi,盛土的箕筐)梩(音sì,挖土的木鍬)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同上)孟子說,如果這個人掩埋尸體是正確的,那么孝子仁人安埋自己的父母親也必然是合理的。朱熹對此注釋評論說:“此掩其親者,若所當然,則孝子仁人所以掩其親者,必有其道,而不以薄為貴矣。”(《四書集注·滕文公上注》)墨家主張“節葬”,而不是“不葬”,孟子把“節葬”歪曲成“不葬”來加以批評。其實,墨家的主張是正確的。“厚葬久喪”的弊端無窮。
  孟子認為,在安葬父母的用度上,要與自己的財力相當,盡到人子的孝心。孟子回魯國安葬他的母親之后,他的弟子充虞對他說,你安葬你母親的棺材似乎太漂亮了一點。孟子解釋說:“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于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后盡于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為何獨不然?且比(通庇,庇護)化者(死者)無使土親膚,于人心獨無恔(音xiào,快意)乎?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強調,安葬父母用的棺槨,不僅僅是為了漂亮,還要盡人子的孝心。能合符“禮”所規定的標準而又具備財力,我為什么唯獨不能這樣做呢?棺槨用來庇護死者的皮膚不與泥土接觸,人子之心也能寬慰一些。我聽說過,君子不能在天下的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上節省安葬父母的用度。
  孟子認為:事親、孝順父母是事孝的根本。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事親,事之本也。”(《孟子·離婁上》)曾子是個孝子,他事奉曾皙時,每餐必有酒肉,將要撤去時必定請示要把它給誰,若已經沒有剩余時,曾子必答說有。后來曾子的兒子曾元事奉曾子時,也每餐必有酒肉,但將撤去時不問把它給誰,若問有沒有剩余,答說沒有,第二餐再把剩下的送上。孟子說,“事親若曾子者,可也。”(同上)因為曾子事奉父親,不只“養口體”,還要“養志”,尊重其父親的意愿。
  孟子還把“孝悌”與仁義禮智等德行結合起來,“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孟子·離婁上》)仁的實質是事奉父母;義的實質是順從兄長;知的實質是明白這兩者不能分割;禮的實質是調節、修飾這兩者;樂的實質是樂這兩件事,歡樂由此而產生。孟子強調說,使父母歡心,順從父母,就叫做“大孝”。
  第四,荀子論孝道
  荀子同樣重視“孝悌”觀念。荀子學說的實踐目標是“富國安民”,他認為“興孝悌”是達到安民、安政的措施之一。但是,荀子孝道的特點是把“孝悌”納入禮的范圍之內,一切服從于“禮”規定。荀子說:“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荀子·大略》)
  荀子認為,作為人君的,要做到“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作為臣子的,要做到“以禮待君,忠順而不懈。”作為人父的要做到“寬惠而有禮。”作為人子的,要做到“敬愛而致恭。”作為人兄的,要做到“慈愛而見友。”作為人弟的,要做到“敬詘而不茍。”作為丈夫的,要做到“致和而不流,致臨而有辨。”作為人妻的,要做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荀子·君道》)這里,荀子把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相互之間的人倫關系做出規定,特別強調為父的要“寬惠而有禮”。
  荀子也強調對父母的孝,不只是“養”,更要做到“敬”。荀子引“子路與孔子的對話說:“子路問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遜與?色不順與?古之人有言曰:衣與!繆與!不女聊。今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無此三者,則何為而無孝之名也?’”(《荀子·子道》)如果對父母的行為不恭敬,言語不和遜,面色不柔順,即是早起晚睡,耕耘栽種,十分辛苦勞累來奉養父母,也不會成為孝子的。孝順不但要奉養,還要尊敬。
  荀子按照“禮”的規定,對為什么要實行“三年之喪”作了詳細的說明。他認為,“禮者,謹(鄭重)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因而“生”很重要;“死人之終也”,“死”也同樣重要,只有“終始俱善”,才算是“人道”得到了全面的實現。“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荀子·禮論》)相反,如果只重視“生”,而不重視“死”,那是對親人的“背叛”。荀子說:“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奴仆)谷(小孩),猶且羞之,而況以事其所隆(君主)親(父母)乎!”“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始終一也。”(同上)喪禮就是用活著那樣來妝飾死者,大致就象活著時那樣來送往死者,對生和死都要按照禮的規定一樣地對待。
  荀子說:“故死之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復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親,于是盡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荀子·禮論》)對于“事生”和“送死”,如果“不忠厚”、“不敬文”,就叫做“野”(粗鄙,不合于禮)和“瘠”(輕薄)“君子賤野而羞瘠”,因此,對于“送死”必須按照“禮”規定,做到“忠厚”、“敬文”。
  荀子還引孔子與子貢的對話,說明兒子對父親的言行不能絕對的服從,對于不義的行為還要“爭”,對于“不義”的言行不“爭”就不孝順,不忠誠。據《荀子·子道》篇記載:“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忠)乎?’三問,孔子不對。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鄉者,君問丘也,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諍諫)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孔子把子貢“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忠矣”的言論批評為小人之見。孔子認為,對于君上、父親的錯誤或不義的言行要進行諫諍,使之改正錯誤,才能算是孝順和忠貞。“父有爭子,不行無禮”,由此可見,荀子是不主張“愚忠愚孝”的。
  總之,荀子十分重視按“禮”來行孝,“禮”與“法”是荀子思想中的兩個核心觀念,上自君臣,下至庶民百姓的一切行為都不能離開“禮”。關于喪禮,荀子說:“故喪禮者,無它焉,明生死之義,送以哀敬而終周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鬼神也。事生,飾始也;送死,飾終也。終始具,而孝子之事畢、圣人之道備矣。”還說:“凡禮,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祭祀,飾敬也。”(《荀子·禮論》)由此可見,荀子關于“孝”的一切主張,都體現出十分豐厚的人文精神,不論是“飾終”,還是“飾哀”、“飾敬”都是如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孝道
中國古言哲理經典語錄大全(含注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具體是指?`
國學經典名言100句
儒家倫理思想
國學經典100名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佳木斯市| 乳山市| 三河市| 长白| 延安市| 霞浦县| 无锡市| 古浪县| 肇源县| 襄城县| 广灵县| 上高县| 昆明市| 怀安县| 永安市| 仁寿县| 手机| 塔河县| 庐江县| 五家渠市| 绥阳县| 淮安市| 拜城县| 富宁县| 郸城县| 腾冲县| 江达县| 道真| 兴隆县| 威宁| 台北市| 文安县| 苗栗县| 文昌市| 临桂县| 台前县| 金溪县| 武川县| 望奎县| 嘉荫县|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