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通則系列講座
王慶農
(轉載自“泰州楹聯”)
第一講 楹聯的定義和文體屬性
《中國對聯大辭典》條目:楹聯,原指張貼或鐫刻在楹柱上的對聯,即題于楹柱之聯。清褚人獲《堅瓠集》:“趙某自題楹柱一聯。”后來,泛指各類對聯,成為對聯的雅稱,如清梁章鉅《楹聯叢話》。《應世文件作法詳解》:“貼于柱上或門旁者,謂之楹聯。但春聯及贈送之聯、名勝之聯與一般對聯,多混稱之為對聯。” 《辭源》條目:楹聯,也叫“對聯”、“對子”。懸掛或粘貼在壁間柱上的聯語。舂節時貼在門上的對聯叫“春聯”。字數無定規,但兩聯須相等。舊時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舊體詩詞的演變。相傳始于后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宋代推廣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用于裝飾和交際慶吊。 中國楹聯學會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楹聯通則》(修訂稿)在《引言》中指出:“楹聯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獨立文體之一,具有群眾性、實用性、鑒賞性,久盛不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史家程千帆在《關于對聯》一文中指出,對聯“本應該在文學史上占一席之地,但不知為什么,卻被我們的文學史家們在一致同意下開除了。這恐怕也是文學界應當來反的錯案之一。”隨著近三十年來楹聯文化熱的不斷升溫以及不少學界有識之士的呼吁,已經有部分文學史、文體發展史著作給予了對聯應有的地位,如1998年10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趙雨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話》(清代卷),就根據南懷瑾先生關于“中國文化在文學的境界上有一個演變發展的程序,大體情形是所謂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到了清朝,我認為是對聯”的論述,在學術界大膽提出“清代的主流文體是楹聯”的觀點。
第二講 楹聯的基本特征
中國楹聯學會《聯律通則》在“引言”中,開宗明義,指出“楹聯的基本特征是詞語對仗和聲律協調”。這句話提綱挈領,概括了楹聯格律中兩個最基本的要求。 從明代李開先的“拘聲律,分門類”,到清代汪升的“字義之死活、虛實,聲音之平仄、高下,宜相符也”,再再到民國蔡東藩的“字諧平仄,句成對偶,即為形式上之模型”。歷代聯家所歸納出的楹聯格律要求,無不落到這兩個基本點上。詞語對仗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漢語的特點特別適宜于對偶,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復音詞,其中詞素也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對偶是成對使用的兩個文句“字數相等,結構、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詩詞對聯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強詞語表現力。對仗使語言音韻和諧,增強了節奏感和音樂美,達到表現形式上的高度完美。關于“詞語對仗”這一要求的本質內容,將在以后的章節里專門講解。聲律協調 中國古代對詩和駢文在聲調、音韻、格律等方面的要求。根據漢字單音節的特點,三國時李登作《聲類》,以宮、商、角、徵、羽分韻,首以五聲配字音。梁代沈約進一步用五聲來調配詩的音節,他指出:“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后則須切響。”沈約所說的低昂或浮切,以及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中所說的“聲有飛沉”都是兩分法。到了唐朝,以上去入為仄,平仄相配,符合于低昂、浮切、飛沉的兩分法,逐漸形成了平仄協調的格律。關于“聲律協調”這一要求的詳細內容,將在專門的章節里講述。聯語示例 (1)撐天拄地兩行字;納古涵今一副聯。(中國楹聯學會網站聯) (2)對天對地,天地有情皆可對;聯古聯今,古今無事不能聯。(中國楹聯報報頭聯) (3)聯學開新,可從文史入手;騷壇奪席,堪與詩詞并肩。(梁羽生論對聯) (4)對立統一,為宇宙萬物之普遍規律;聯綿成雙,乃乾坤眾生的共同因緣。(馬蕭蕭)
第三講 《聯律通則》第一章第一條“字句對等”
中國楹聯學會頒布的《聯律通則》(修訂稿)第一章《基本規則》共有六條。這六條“基本規則”是有利于初學者理解的最初級、最簡化的楹聯格律表述形式。 《聯律通則》第一條:字句相等。一副楹聯,由上聯、下聯兩部分構成。上下聯句數相等,對應語句的字數也相等。上聯 指對聯的前半部分。一副對聯由兩個字數相等的部分組成,古人稱先為上,故先書的部分為上聯。上聯一般以仄聲字結尾。其張貼、懸掛、鐫刻的位置,應在讀者面對方向的右側。上聯又稱出句、上支、上比、對公、對頭…下聯 指對聯的后半部分。古人稱后為下,故后書的部分為下聯。下聯一般以平聲字結尾。其張學貼、懸掛、鐫刻的位置,應在讀者面對方向的左側。下聯又稱對句、下支、下比、對母、對尾…
句數 指上聯或下聯所見包含的分句的數量。楹聯出現早期一般多為五、七言單分句的短聯,長者不過兩三個分句。明末至清代,對聯長度逐漸增加,所包含的分句數也相應增加,每邊三五個分句的楹聯已經比較常見,號稱古今第一長聯的鐘云舫《擬題江津臨江城樓聯》更是長至每邊135個分句。
字數 指上聯或下聯以及每一個分句所包含的文字數量。中短聯中每邊包含的字數稱為“言”,如五字句稱為五言聯,七字句稱為七言聯;超過一定字數的長聯,習慣按上下聯總字數合計。如孫髯翁為昆明大觀樓所題長聯,達180字,除以2便為上下聯每邊字數。分句包含的字數也按“言”計,一般以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和七言句居多,古文句式偶有長至八、九言甚至十言以上者。
聯 語 示 例
古人巧對:(1)墨; 泉。(2)色難; 容易。
陳寅恪出巧對:孫行者; 祖沖之。
鄭板橋題揚州勺園:移花得蝶; 買石饒云。
孟昶題春聯: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傅山題云淘洞:竹雨松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長長長長長長長
孫星衍自題:莫放春秋佳日過; 最難風雨故人來。
何溱集禊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曾國藩自題: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 人間哪有空閑的光陰。
山海關孟姜女廟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張百熙題京師大學堂:學者當以天下國家為己任;
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
——以上一分句聯,由一言巧對至十一言聯。
楊鶴題杭州于謙祠:
千古痛錢塘,并楚國孤臣,白馬江邊,怒卷千堆雪浪;
兩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陽亭里,心傷兩地風波。
——四分句聯,含四言分句、五言分句、六言分句。
李篁仙題長沙屈賈二公祠:
當年有痛哭流涕文章,問西京對策孰優,惟董江都后來居上;
今日是長治久安天下,喜南楚故廬無恙,與屈大夫終古相依。
——三分句聯,含七言分句、八言分句、九言分句。
丘逢甲題臺南延平郡王祠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舊河山,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
驅外夷出境,開辟千秋新事業,愿國中有志者再鼓雄風。
——三分句聯,含十言分句。
李漁題廬山簡寂觀: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
世間好語佛說盡,誰識得五千妙論出我先師。
——二分句聯,含十一言分句。
第四講 《楹聯通則》基本規則之二:詞性對品
《楹聯通則》第二條:詞性對品。上下聯句法結構中處于相對位置的詞,詞類屬性相同,或符合傳統的對仗種類。
詞性、詞類屬性
用來劃分詞類根據的詞的特點,稱為詞性。現代漢語的詞可以分為12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擬聲詞、嘆詞。其中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和代詞屬于實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擬聲詞、嘆詞屬于虛詞。這里的虛詞、實詞概念,與古人“字類相對理論”中的虛字、實字并不等同。
對品
指詞的品類相對。“對”指相對,“品”指事物的種類,這里進一步指詞的品類。王力在《中國現代語法》中認為:“咱們必須徹底了解詞類和詞品的分別。詞類是每一個詞獨立的時候所應屬的種類;詞品是詞和詞發生關系時所應屬的品級。咱們研究語法的時候,詞品比詞類更重要,因為在語言里,詞是不能獨立的,是必須互相發生關系的”。前人常以“品”指詞語的品類,如“轉品”、“依句辨品”等。
句法結構
指句法單位與句法單位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基本的句法結構類型有以下五種:
(1)主謂結構。 它有主語和謂語兩個結構成分,有話題與陳述的關系,所以又叫陳述結構。如:他睡了。
(2)述賓結構。 它有述語和賓語兩個結構成分,有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所以又叫稱支配結構。如:修理汽車。
(3)偏正結構。 它有偏與正兩個結構成分。正的部分叫中心語,當中心語由名詞充當時,偏的部分叫定語。如:淡雅的水仙花。當中心語由動詞、形容詞充當時,偏的部分叫狀語。如:很愉快。
(4)述補結構。 它有述語、補語兩個結構成分。成分之間有補充說明和被補充說明的關系,補語出現在述語的后邊,帶有補充修飾的意味。如:高興得跳起來。
(5)聯合結構。 它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結構成分,成分之間有并列在一起的關系,所以又叫并列結構。如:老師和學生。
傳統對仗種類
古人對偶理論基本上是把所有漢字分成虛實兩大類,有實實在在形體的為實,其余為虛,以虛字對虛字,實字對實字,便可以構成對偶。因為漢字實際的復雜性,單純用虛實無法截然分開所有漢字,于是又增加了“半實”與“半虛”等于過渡概念。為了使對偶更加工整,實字又被分成了數十種極其細致的“小類”或稱“門”,虛字又區分為“死”和“活”兩種。用現代漢語的概念粗略地翻譯一下,實字相當于“名詞”,虛字便是名詞之外的所有字;死字相當于“形容詞”,活字相當于“動詞”(一說為動詞、形容詞歸為活字,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歸為死字)。除上面所說的“小類”中的字相對才算工對外,古人還設了具有標識性意義的幾類字,要求嚴格相對,這便是數字對數字、顏色對顏色、方位對方位。
聯 語 示 例
(1)名詞: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稱的詞,在漢語中數量最多。名詞又分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和書籍名稱等;具體名詞,即山、水、松、鶴等;抽象名詞,即性、情、忠、義 等。這三種名詞要盡量做到各自相對,以顯出對仗的工整。如勸學聯: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山”對“學海”,“徑”對“舟”,都是名詞相對。
(2)動詞:是表示變化或動作的詞,即走、跑、做、作、說、吃、看、聞、視、聽、浮、沉、爭、打、呼、問等。如南昌滕王閣聯:
依然極浦遙山,想見閣中帝子;
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
“想見”對“送來”是連動詞相對,前者作狀語。
(3)形容詞:是表示事物的性質和變化的詞,即好、壞、軟、硬、難、易、涼、熱、大、小、長短等。如漢陽鸚鵡洲聯:
芳草萋萋,孤冢西望已陳跡;
洪濤滾滾,大江東去有新聲。
“萋萋”對“滾滾”是疊字形容詞,“陳”對“新”是形容詞,前是表示形狀,后是表示性質。
(4)代詞:用以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或改組句子的詞,即吾、我、你、他、彼、此、汝、其、伊、儂、我輩、你們、他們等,還有誰、何、孰等疑問代詞。如左宗棠題酒泉聯:
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
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
“此”指酒泉,對以“吾”是代詞相對。
(5)數詞:表示數目的詞,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等。如揚州濯清堂聯:
十分春水雙檐影;
百花蓮葉七里香。
“百”對“十”、“七”對“雙”都是數詞相對。一些暗含數目的字,如“孤、半、無、單、并、滿、零”等也算作數詞,杜甫曾以“尋常”對“七十”,因為古代以八尺為一“尋”,二“尋”為一“常”。
(6)量詞:表示計算單位的詞,一般放在數詞后,即升、斗、尺、丈、里、斤、噸、件等。如蘭州神河廟聯:
曾經滄海千層浪;
又上黃河一道橋。
“道”對“層”是量詞相對。
(7)副詞:一般放在動詞、形容詞前表示范圍、程度、時間、肯定、否定、反問、祈使、禮貌等,即相、很、甚、即、必、未、豈、請等。如函谷關猶龍閣聯:
未許田文輕策馬;
愿逢老子再騎牛。
“未”、“輕”、“愿”、“再”都是動詞前的副詞,“未”表示否定,“輕”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圍。
(8)介詞:用在名詞、代詞或詞組前組成介詞結構,表示時間、處所、方式、原因、狀態、目的的詞,即在、于、乎、因、由、以、向、與、對、和、同等。如古聯: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原”和“本”,“因”和“為”都是介詞,前者表示狀態,后者表示原因。
(9)連詞:是連接詞、詞組或分句,以表示它們之間關系的詞,即及、或、并、和、跟、而等。如滕王閣聯:
秋水共長天一色;
落霞與孤鶩齊飛。
“共”和“與”是連詞,都是表示連接前后名詞的。
(10)助詞:附著在詞、詞組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種語法的詞,即焉、矣、耳、也、乎、哉、者、呢、嗎、嘛等。如關帝廟聯:
拜斯人便思學斯人,莫混帳磕了頭去;
入此廟須要出此廟,當仔細捫著心來。
“著”和“了”是時態助詞相對。
(11)嘆詞:對事物有慨嘆時用,獨立于句之外。即噫、吁、嗟、唉、嗚呼等。如西湖岳王墳前秦檜夫婦跪泣像聯:
唉!仆本無心,有賢妻何至若是;
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到今朝。
“唉”和“啐”就是獨立于句外的嘆詞相對。
第五講 《楹聯通則》基本規則之三——結構對應
中國楹聯學會《楹聯通則》第三條:上下聯詞語的構成、詞義的配合、詞序的排列、虛詞的使用,以及修辭的運用,合乎規律或習慣,彼此對應平衡。
結構
包括詞語結構和句子結構兩個層面:
一、 詞語結構指漢語詞和短語的構成方式,包括不可拆分的單純詞和可拆分的合成詞及短語。
(1) 單純詞:兩字以上的單純詞包括連綿詞、象聲詞、音譯詞、疊音詞等。連綿詞以同類相對為工對,非同類相對為寬對;象聲詞、音譯詞可按各自詞性相對;疊音詞只能對疊音詞,否則會造成不規則重字。
(2) 合成詞及短語(詞組):實詞與實詞依靠一定的語法手段組合起來叫做詞組。詞組主要有以下各類:
偏正結構:由兩個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定語或狀語,后一部分是中心語,兩個部分有修飾和被修飾的關系。
后補結構:由兩個部分組成,后一部分補充說明前一部分。
動賓結構:由兩個部分組成,它們之間有支配和被支配等關系。
主謂結構:由兩個部分組成,它們之間有陳述和被陳述的關系。
聯合結構:由兩個或更多的部分組成,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有的是并列的,有的是選擇的。
同位結構:兩個部分疊用,指同一事物。
連動結構:兩個以上動詞連用,它們之間沒有主謂、聯合、動賓、偏正、補充等關系。
兼語結構:一個動賓詞組和一個主謂詞組套在一起,動賓詞組的賓語兼做主謂詞組的主語。
除了上述八種之外,還有其他一些詞組,例如數量詞組和方位詞組等。
對聯的對方仗只考慮詞語在結構上的大致平衡,初學者可首先注意區分并結構與偏正結構,其次注意在偏正結構中區分主要成分和修飾成分。
二、 句子結構,指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句子這成分的組合方式,漢語句子這按結構可分成單句和復句兩類,單句是由短語或單個的詞構成的句子。可分為主謀謂句和非主謂句兩類。
在詩詞楹聯的對仗中,句子結構相同可以構成對仗,句子結構不同同樣可以構成對仗。王力先生說:“語法結構相同的句子相為對仗,這是正格。但是我們同時應該注意到:詩詞的對仗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對,而不要求句型相同。”故對聯的上下聯可以句子結構相同,亦可以不同。
示例
(1) 明楊繼盛自題:
鐵肩擔道義; 辣手著文章。
(“鐵肩”與“辣手”都是偏正短語結構,“肩、手”對仗勢極工。“道義”與“文章”均并列結構名詞相對。上下聯均為“主謂賓”結構,相互對應平衡,屬于王力先生所說的“正格”)
(2) 清鄭板橋題揚州月觀亭聯:
月來滿地水; 云起一天山。
(以水喻光,寫月在地;用云譬峰,稱山在天。想象可謂神奇,給人以栩栩如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結構上看,上下聯都是主謂狀賓結構,彼此對應,四平八穩。)
(3) 清曾國藩題桂湖聯
五千里秦樹蜀山,我原過客;
一萬頃荷花秋水,中有詩人。
(上下聯的兩個分句分別都是偏正結構和主謂賓結構,句法一致。)
(4) 清劉鳳誥題濟南大明湖小滄浪亭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聯語巧用數字,“荷、柳、山、湖”簡約概括,極為誘人。在修辭上“荷花、山色”均為雙聲詞,讀來悅耳順暢。從結構上分析,上聯的“四面、荷花、三面”與下聯的“一城、山色、半城”,均相應為偏正結構;而上聯的“四面荷花”與“三面柳”,以及下聯的“一城山色”與“半城湖”,則分別構成并列結構。)
(5) 清阮元題杭州貢院聯
下筆千言,正桂子香時,槐花黃后;
出門一笑,看西湖月滿,東浙潮來。
(上聯寫時間——桂香、槐黃,舊時鄉試三年一次,都是秋天在省城貢院舉行。下聯以“月滿”喻稱心滿意,用“潮來”喻思維敏捷。在修辭手法上,作者采用了自對法。“桂子香時”對“槐花黃后”,“西湖月滿”對“東浙潮來”,不僅詞性結構一致,而且平仄交替、相對,非常工穩。)
第六講 《楹聯通則》基本規則之四——節律對拍
中國楹聯學會《楹聯通則》第四條:節律對拍。上下聯句的語流節奏一致。節奏的確定,可以按聲律節奏“二字而節”,節奏點在語句用字的偶數位次,出現單字占一節;也可以按語意節奏,即與聲律節奏有同有異,出現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長的詞語,其節奏點均在最后一字。
楹聯是一種融合了詩詞曲賦以及古文特點的邊緣性文體,楹聯語言節奏的類型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駢文節奏:即由兩個標準音步形成的四言句式和由三個標準音步形成的六言句式。聲調格式為:
平平\仄仄;(浮舟滄海;)
仄仄\平平。(躍馬昆侖。)
仄仄\平平\仄仄;(竹雨松風琴韻;)
平平\仄仄\平平。(茶煙梧月書聲。)
二、詩律節奏:即在駢文節奏句式的最后一個音步之前或后,加上一個單音節而形成的五七言句式,如“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之類。
平平\平\仄仄;(風云三尺劍;)
仄仄\仄\平平。(花鳥一床書。)
仄仄\平平\仄;(曲徑通幽處;)
平平\仄仄\平。(園林無俗情。)
仄仄\平平\平\仄仄;(自閉桃源稱太古;)
平平\仄仄\仄\平平。(欲栽大木拄長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讀書養氣十年足;)
仄仄\平平\仄仄\平。(掃地焚香一事無。)
三、詞律節奏:即在駢文節奏句的最前面加上一個單音節,形成“一四”或“二三”結構的五言句和“一六”或“三四”結構的七言句,其后四字在與下一個四字句形成自對時,分別又形成了一字和三字的領格字。如:
仄\平平\仄仄 ;(破千年舊俗;)
平\仄仄\平平。(開一代新風。)
平\仄仄\平平\仄仄;(能受苦方為志士;)
仄\平平\仄仄\平平。(肯吃虧不是癡人。)
四、古文節奏:即在或長或短的一組標準音步之間的任意位置,插入一個或數個單音節成分,形成一音節、二音節、三音節音步交雜的狀況。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與\有肝膽人\共事;
從\無字句處\讀書。
五、更多的楹聯則是把各類節奏形式交錯使用,駢散結合,自對和互對參差錯落,以避免語句的平板單調,涵雍容之度,蘊風流之致,達到跌宕起伏、張弛有度的藝術效果。如吳汝綸聯:
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掛席\來游,三楚\風濤\攜\袖底;
邀\太白樓\一千年\明月,憑欄\遠眺,六朝\煙景\落\樽前。
當代語言學把語言節奏歸納成六個基本類型,即:高亢型、舒緩型、緊張型、輕快型、凝重型、低沉型。應根據楹聯內容,選擇與之適配的節奏類型,創作出真正上乘的楹聯作品。
雍容跌宕對==
風采張弛聯 (程瑞)
第七講 《楹聯通則》基本規則之五——平仄對立
中國楹聯學會《楹聯通則》第五條:平仄對立。句中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單邊兩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聯,各句腳依順序連接,平仄規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遞換,傳統俗稱“平頂平,仄頂仄”。如犯本通則第十條避忌之(3),或影響句中平仄調協,則從寬。上聯收于仄聲,下聯收于平聲。
楹聯要做到上下聯語句節奏點平仄聲調的相對。這里分兩個層面:
1、單句聯以及多句聯的分句,一句之內的若干個節奏點,要做到一平一仄的交替;上下聯相對應的節奏點,要做到平仄相反。
2、多分句的長聯,上聯或下聯的各個分句句腳字,其聲調按順序一般要形成兩平兩仄的交替,即一、二分句平聲收尾,三、四分句仄聲收尾,五、六分句平聲收尾……。若是某一分句因句腳字而造成三個平聲字收尾,或句腳字聲調影響到整句的平仄協調時,可以突破兩平兩仄交替的格式。
在對聯創作的現階段,上聯仄收,下聯平收,上下聯相對應分句的句腳應該平仄對立,這是必須嚴格遵守的規則。
單邊聯語內部,各分句句腳的平仄排列格式,目前有四種模式可供選擇:
1、平仄單交替式;2、平仄雙交替式;3、多平一仄式;4、分節粘接式。
聯語示例
(1) 元趙孟頫題揚州瘦西湖迎月樓
春風\閬苑\三千\客;
明月\揚州\第一\樓。
——詩律節奏,句內節奏點平仄交替,上下聯節奏點平仄對立。
(2) 清陳文政題貴州圖云關可憩亭
兩腳\不離\大道,吃緊\關頭,須要\認清\岔路;
一樓\俯看\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趕上\前人。
——駢文節奏,句內奏點平仄交替,上下聯節奏點平仄對立。
(3) 清彭玉麟題杭州西湖平湖秋月
憑欄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紅蓼\花疏,白蘋\秋老;
把酒對\瓊樓\玉宇,莫辜負\天心\月到,水面\風來。
——詞律節奏,三四結構的三字音步上下聯平仄對立,領格字的三字音步平仄不對立。
(4) 清俞樾題臨海東湖湖心亭
好水\好山,出東郭\不半里\而至;
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樓\何如。
——古文節奏,上下聯節奏點對立,但句內節奏點平仄不交替。
(5) 李月初挽石伏生聯
相約買山種桔,相邀筑室藏書,文字交把酒對談,枉費幾番籌劃,豈奈遭時不偶,致教夙愿難酬,此別已吞聲,萬里煙云齊慘淡;
共憐世道崎嶇,共憤人情冷暖,古今事和盤打算,終歸一塌糊涂,此來退掃閑軒,漫擬專攻進學,前程空想像,百年心跡付蹉跎。
——此長聯為“平頂平、仄頂仄”的標準格式,每兩分句為一層意思,八分句恰好完成兩個單元的重復,形成“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
第八講 《楹聯通則》基本規則之六——形對意聯
中國楹聯學會《楹聯通則》第六條:形對意聯。形式對舉,意義關聯。上下聯所表達的內容統一于主題。
楹聯要做到上下聯之間形式上相對仗、意義上相連接。對聯作為一種文體形式,是表達某種主題的工具和載體,對聯文化在形式上表現為上下聯的“對舉”,即并列的兩個事物互相襯托。這種對舉包括對應字詞的類別一致與平仄的對立。但在語意上,上下聯必須圍繞著同一主題展開,為表現這一主題服務
屬于廣義對聯范圍的各種巧趣類聯語以及短小的巧對,可以視為楹聯文體形成前的初級形態,這種形態沒有因為楹聯的形成而消失,而是與楹聯文體并行發展。這種以文字技巧和趣味性為主的對聯形態與一般文字游戲一樣,意義僅在于自身的趣味性,并不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所以,我們在理解“形對意聯”這一條時,有必要把這類巧對、趣聯特別是無情對,與一般的對聯文體作出明確的區分。
有些些字面上看似不關聯的古聯,其實在宏觀上或內在邏輯上都是相關聯的,所以這種關聯也存在表面的關聯和內在的關聯兩種形式。
上下聯意義關聯的最緊密形式,就是上下聯語意極其連貫,差不多就是一句話分為兩句說的所謂“流水對”。
聯語示例
(1)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上下聯重復表現主題。
(2)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上下聯并列表現主題。
(3) 自古英雄多磨難;
從來紈绔少偉男。
——上下聯正反表現主題。
(4)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上聯鋪墊,下聯點題。
(5)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聯
門外湖光十里碧;
座中山色四圍青。
——此聯上聯寫水,下聯寫山。“水”與“山”同為自然景物,主題是描寫西湖三潭印月之美景。
(6) 清康熙皇帝挽鄭成功聯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1年,鄭成功抗清失敗,率師四萬渡海東征,鏖戰九個月,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鄭成功逝世后,其靈柩遷葬福建南安石井鎮故里。康熙因其功在不滅,題聯挽之。上聯寫鄭成功堅持抗清,下聯寫鄭成功收復臺灣。上下聯內容統一,康熙帝對這位民族英雄作出恰當的、較高的評價,顯然是出于鞏固統治秩序的需要。
第九講 《楹聯通則》第二章:傳統對格
中國楹聯學會《楹聯通則》第七條:對于歷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屬對格式,例如,字法中的疊語、嵌字、銜字,音法中的借音、諧音、聯綿,詞法中的互成、交股、轉品,句法中的當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傳統修辭對格,即可視為成對,體現對格詞語的詞性與結構的對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則從寬。
對于傳統的對偶辭格,如:
“文字修辭”中的“疊語對”、“嵌字對”、“銜字對”等;
“語音修辭”中的“借音對”、“諧音對”、“聯綿對”等;
“詞匯修辭”中的“互成對”、“交股對”、“轉品對”等;
“句法修辭”中的“當句對”、“鼎足對”、“流水對”等。
只要在聯語中使用了上述修辭方式,即可視為滿足了對偶的形式要求,不必再從語法學角度分析上下聯相對詞語的詞性是否相同和結構是否相應,個別情況下因使用辭格而造成的平仄要求從寬,也不應視為出律。
疊語對
原指相同文字在上下聯中相對的格式,最初常用于古風體詩歌的對仗句。因為楹聯的對仗嚴格禁止同字相對,所以在上下聯之間只偶爾出現“之”、“其”等虛字同位相對的情況。疊語對在對聯中應用較多的另一種情況是在句中自對時,含重字的句中自對一般均為疊語對。如蒲州關帝廟聯:
先武穆而神,大漢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東一人,山西一人。
(上下聯“而”相對,上聯“大”和“千古”相自對,下聯“山”和“一人”相自對)
嵌字對
即嵌名對,是把專用名詞鑲嵌到對偶兩句中的格式,專用名詞整體嵌入稱為整嵌對,拆成單字分別嵌入稱為分嵌對。我們常說的嵌字聯一般為分嵌,因為所嵌部位的不同,又分成名目繁多的格式,如鳳頂格、燕頷格、鳶肩格、蜂腰格、鶴膝格、鳧脛格、雁足格、蟬聯格、魁斗格、鼎足格、碎錦格等。如:
(1)四川劍閣姜伯約祠聯
九伐竟無成,心師武侯,能繼祁山六出志;
三分不可恃,計誅鄧艾,已復陰平一敗仇。
(此聯分別嵌入“武侯”、“鄧艾”兩個人名和“祁山”、“陰平”兩個地名。為整嵌。)
(2)挽秋瑾聯
悲哉,秋之為氣;
慘矣,瑾其可懷。(此為分嵌中的“鳶肩格”。)
(1) 題長沙也可園(改清朱彝尊山曉閣聯)
也不設藩籬,恐風月畏人拘束;
可大開門戶,就江山與我品題。
(此聯為鳳頂格分別嵌入“也”、“可”二字。)
銜字對
一句之中同字連用(非疊音詞),謂之銜字。這與連珠對不同。連珠對是同字疊用構成疊音詞,中間不可以停頓,如杭州西湖湖山春社聯:“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而銜字對的兩個同字之間可以頓開,如新都寶光寺大雄寶殿聯: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上聯“法法”相銜,下聯“了了”相銜。)
借音對
是用假借字音的方法,造成相對詞語同類工對的格式。即字面上相對本來不工,但借用與此字讀音相同的其它字來相對,則構成了工對的變通形式。如:
福州半山亭聯
眼中滄海小;
衣上白云多。(“滄”與“蒼”同音,借來與顏色詞“白”相對。)
諧音對
運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字面上表示一個意思,實際上別有所指的一種語義雙關的對偶格式。如常用“晴”諧音“情”,“藕”諧音“偶”等。
(1)清才子金圣嘆因哭廟案受株連,臨刑前與兒子出聯作別:
蓮子心中苦;
梨兒腹內酸。(以“蓮”代“憐”,以“梨”代“離”,別有一番滋味。)
(2)送汪精衛聯
昔具蓋世之德;
今有罕見之才。
(汪精衛賣國求榮,充當了日本羽翼下的偽中央主席,在人贈送了他這副對聯。“蓋世”諧音“該死”,“罕見”諧音“漢奸”。)
(2)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還在孔子上;
眉先生,須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長。
還有一種諧音巧對,是利用同音字的連續使用以構成對偶的難度和趣味,如“今世進士盡是近視”等。
聯綿對
即聯綿詞與聯綿詞相對的格式(與音法中的雙聲對、疊韻對有重復之處)。聯綿詞又稱連綿詞、連綿字,是由兩個音節聯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單純詞。它分為雙聲聯綿詞、疊韻聯綿詞、雙聲兼疊韻聯綿詞和非雙聲疊韻聯綿詞。如:
(1)孫中山挽蔡鍔聯
平生慷慨班都護;
萬里間關馬伏波。(“慷慨”為雙聲聯綿詞,“間關”為疊韻聯綿詞。)
(2)祝賀吉林省楹聯家協會成立聯
門楹新對聯,花炮紅燈光燦爛;
雪域大風景,白山松水氣氤氳。
(此聯中“燦爛”一詞,韻母相同,為疊韻聯綿詞;“氤氳”一詞,聲母相同,為雙聲聯綿詞。)
(3)福州春意亭聯
鶯啼燕語芳菲節;
蝶影風聲浪漫詩。
(此聯中“芳菲”為雙聲聯綿詞,“浪漫”為非雙聲疊韻聯綿詞。)
(未完待續)
第十講 《楹聯通則》第七條“傳統對格”
(續講第講第九講未完部分)
互成對
一句之中連用兩個同類詞語,再兩兩對舉的偶對格式。如用“山川”對“花木”,把形式上的異類寬對變成為事實上的同類工對。
互成對可分為實字互成對(如“風雨”對“春秋”)、虛字互成對(如“磨礪”對“苦寒”)、虛實互成對(如“天地”對“有無”)三類。例如:
楊慎題昆明西山華亭寺聯
一水抱城西,煙靄有無,拄杖僧歸蒼茫外;
群峰朝閣下,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
(“煙靄”、“雨晴”同小類實詞互成對;“有無”、“濃淡”反義連用虛字互成對;“蒼茫”、“畫圖”同義連用虛字與同小類實字組成的虛實互成對。)
交股對
兩對詞語在上下聯不同語法位置上交錯互對的格式。如李白詩“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春與秋,日與夜,皆交錯相對。又如賀知章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其中,“碧玉”對“綠絲”,“一樹”對“萬條”皆為交股對。
吉林北山公園曠觀臺聯
登高遠望,四面云山,千家煙樹;
長嘯臨風,一川星月,萬里江天。
(登高“與“臨風”交錯相對,“遠望”與“長嘯”交錯相對。)
轉品對
指在詞語的應用中,把本來屬于某一詞性的詞語臨時活用為其它詞性的偶對格式。如“春風風人”,第二個“風”便從名詞臨時轉為動詞。例如:
(1) 集句聯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
(轉品,即詞性的轉變。此聯中,第一個“衣”、“食”、“風”、“雨”為名詞詞性,而后一個相同字則均轉為動詞詞性。)
(2) 福建長汀朝斗巖聯
人在北斗以南,可小天下;
月在東山之上,且坐靈根;
當句對
又稱當句自對。原指詩歌中一聯兩句既兩句互對,又本句自對的格式。在楹聯中被廣泛應用后,發展出了豐富多彩的自對形態,一般認為只要本句自對工整了,兩句間的互對可以放到很寬,甚至可以不予考慮。
當句自對的可以是一對詞語,也可以是兩個句子,還存在字數不等的兩個短語參差自對的情況。例:
(1) 柳侯祠聯
山水來歸,黃蕉丹荔;
春秋報事,福我壽民。
(黃蕉、丹荔,兩個偏正結構相對;福我、壽民,兩個動賓結構相對)
(2) 滕王閣聯
興廢總關情,看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
古今方一瞬,問江上才人,閣中帝子,比當年風景如何?
(“落霞孤鶩”與“秋水長天”相對;“江上才人”與“閣中帝子”相對。)
(3) 清代余小霞題桂林五詠堂聯
異代景前修,想石榻攤書,竹林懷友;
新堂還舊觀,對半潭秋水,一柱奇峰。
(上聯中“石榻攤書”對“竹林懷友”;下聯中“半潭秋水”對“一柱奇峰”。)
(4) 畢沅自挽聯
讀書經世即真儒,遑問他一席名山,千秋竹簡;
學佛成仙皆幻象,終輸我五湖明月,萬樹梅花。
(“讀書”、“經世”自對;“學佛”、“成仙”自對;“一席名山”、“千秋竹簡”自對;“五湖明月”、“萬樹梅花”自對。)
(5) 謝威風題蘭州兩湖會館聯
玉關柳色,隴上梅花,聽憑羌笛吹來,雅調都成塞下曲;
漢口夕陽,洞庭秋水,想到漁歌隊里,鄉心傾盡掌中杯。
(上聯中“玉關柳色”對“隴上梅花”;下聯中“漢口夕陽”對“洞庭秋水”。)
鼎足對
是指三個句子排比對舉的格式。在楹聯中以排比自對的形式出現。如:
俞樾賀任小沅七十壽聯
屏藩節鉞半生來,宦跡兩至吾鄉,僚友曰善,士林曰善,閭閻曰善;
香山放翁七十歲,詩篇并為公壽,富貴中人,風雅中人,神仙中人。
(上下聯三個分句排比自對)
流水對
是指出句和對句在語意上有先有后,上下相承的偶對格式。一般的平對上下聯語意并列,不分先后,可以顛倒順序而不影響意義,但流水對則是上下語意聯貫,不可以隨意顛倒。例如:
查九峰題河神廟聯
曾經滄海千層浪;
又上黃河一道橋。
此外,楹聯屬對格式中,尚有:
屬于字形修辭的:字側對、鑲邊對、離合對…
屬于藏掖修辭的:嵌名對、藏字對…
屬于語音修辭的:連珠對、雙聲對、疊韻對、拗救對、全平全仄對、同調對、兩韻對、別音對…
屬于詞匯修辭的:同類對、異類對、同語對、云泥對、借義對、人名對、地名對、切側對、偏對、實名對、虛名對、背體對、同體對、假性對、翻語對…
屬于句法修辭的除上述當句對、鼎足對、流水對而外,還有二十種之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舉。
當代學者朱承平先生著有《對偶辭格》一書,對數以百計的傳統對偶辭格進行了細致的梳理。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查閱此書。
作者系泰州楹聯專版版主
附:
祝賀王慶農老師主持泰州楹聯專版
師出有名,地連千里同稱慶
我來何意,時隔多年再學農 (王廣華)
慶翁擺陣,激活一泓春水;
農主育苗,贏來萬里秋光。 (濱江居士,曽兩獲全國性征聯大賽一等獎)
登樓望海,心潮蕩出仄平句;
會館詢賢,思緒催生憂樂天。 (紀增強,江蘇省楹聯研究會理事、泰州市歷史學會副秘書長)
望海樓高,高宜觀海,海內藏龍,龍騰文苑;
泰州城美,美可昌州,州中翔鳳,鳳舞聯壇。 (劉湘鵬,中國楹聯學會中華對聯研究院研究員、中華辭賦社會員)
王者歸來,慶賀八方,農歌聲里情飛舞
俊才匯聚,吟謳三韻,對語字間志奮揚 (夢之緣)
神九飛天,天宮對接,接嫦娥回故里,里程不遠;
蛟龍潛海,海國深探,探敖廣后花園,園景當前。
(作者 王慶農:神舟九號飛上太空與天宮一號順利對接,與此同時,蛟龍一號創造了深潛七千多米的紀錄。一個上天、一個入海,相映成趣,試用“頂針法”作成一聯頌之。)
應征光孝寺楹聯稿
王慶農 泰州光孝寺楹聯應征稿
(1)最吉祥殿
光溥人間,看蓮燈照夜,海月穿云,能自纖毫觀世界;
孝行天下,傳凍浦求魚,寒林索筍,即生寸草報慈恩。
(2)天王殿
大光明處,萬象皆空,一塵不染;
彰孝義時,清蓮喻法,白月傳心。
(3)傳汝樓 菩提堪證,貝葉相傳,為莊嚴法;
錫杖能飛,木杯可渡,是自在身。
(4)藏經樓
誦經講律,香雨霏時,天花紛墜;
入定悟心,碧云飛處,海月空明。
(5)方丈室 海雖闊乃有為法;
陵自高而無礙心。
清修通佛慧,
靜悟益禪心 (夢之緣:學作一聯)
主伴莊嚴,接引眾生歸凈土;
愿行成就,超登上品覲慈尊。 (南山寺門)
我喜歡的兩則酒肆聯 (吳陵人)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門一拱歪之乎。
(“之乎者也"都用上了,恰到好處。下聯猶生動有趣味。)
勸君更盡一杯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集摩詰太白句,渾然天成。)
人盡其才,吟壇喜遇詩翁領。
樓占斯境,雅座欣逢風月奇。 (任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