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約旦的第3天了,上午去瓦地倫沙漠,下午去佩特拉。
途中,小蓋介紹了約旦的歷史。以小蓋講的打底,再看一點資料,我理解的約旦歷史匯總在這:古時候的迦南就是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包括現在的約旦和以色列,所以摩西率子民回到“流著奶和蜜的地方”,就往這邊走。
公元前十三世紀末,希伯來人逐漸征服了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來王國及以色列王國。巴勒斯坦地處亞非兩大洲的交界處,是中東地區的咽喉要道,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八世紀被亞述帝國吞并,后來又被新巴比倫王國占領,新巴比倫比較狠,地方占了,猶太人還成了“巴比倫之囚”。公元前六世紀波斯帝國強大了,滅了新巴比倫,成了主人。過了200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如旋風般橫掃中東,蕩平波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統治延伸至現今的約旦地區。公元前64年羅馬人來了,又成了羅馬帝國的行省,在杰拉什古城看到了當年的威儀。公元四世紀成了東羅馬的行省。到了公元七世紀,阿拉伯興起 ,于是納入了阿拉伯帝國的版圖,之后經歷了阿拉伯三大王朝的更替和突厥及蒙古的入侵,還有聲名狼藉的十字軍東征,最后還是被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收編了。公元16世紀,奧斯曼帝國接手統治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以約旦河為界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西部還叫巴勒斯坦,東部建立了外約旦酋長國。1946年外約旦獨立了,改國名為約旦哈西姆王國。
真主!太恐怖了。看得我都快哭了,這是什么地界呀,三千年沒有消停,刀光劍影,生靈涂炭。千萬別住在什么戰略要地,就是找死。
聊完悲催的歷史,說點高興的事。
小蓋管瓦地倫叫瓦迪拉姆,阿拉伯語的Wadi意曰“河谷,山谷”,Rum是“酒紅色”,意為“瓦地倫酒紅色山谷”。瓦迪拉姆沙漠浩大,一望無際,又被稱作“月亮谷”,因為它像月球表面一樣寧靜沉寂。這片面積720平方公里的沙漠與眾不同的既是沙漠,又是峽谷。并非寸草不生,而是有很多低矮的植被。相比一望無際的連綿沙丘,這里分布著高聳的峭壁和巖石。所以有兩部著名的電影在這里拍攝外景,近的是《火星救援》,遠的是《阿拉伯的勞倫斯》。
小蓋囑咐都戴好圍巾,凡有漂亮大紗巾的女士,她都給圍個阿拉伯式,圍好了,就誰都不認得了。
進沙漠六人一組分乘貝都因人的小皮卡車。為了管理方便,領隊早就把這24個驢友分成4個組,正好一組乘一輛。
瓦迪拉姆沙漠是雅丹地貌,沙子微微發紅色,與在埃及看到的撒哈拉沙漠和甘肅、寧夏的沙漠有不同,那些沙漠看到的是如波浪般連綿起伏一眼看不到頭的沙丘,這里到處可見如同城堡般矗立的被風化的巨巖。巍峨壯觀。風沙在巖石上刻出一道道深溝,掰下一塊塊巖石。遠古時這里大概都是山巒,地震把山崖撕裂掰碎,日復一日的風沙把大塊巖石磨成小塊,再把小塊磨成砂粒。與眾不同的是瓦迪拉姆告訴人類,這里原來有什么,將來會怎樣,遠古與未來并存。
進了沙漠,第一個節目是爬沙丘,小蓋說光腳丫踩在沙子上會非常舒服,鞋里也不會進沙子。OK,馬上照辦。細沙踩在腳下確實舒服,一步步往上爬,邁一步,腳陷進沙子里,拔出來再邁一步,又陷進去了,沒走多遠就開始“拉風箱”,站下來往前看,體力好的都在前邊呢。接著深一腳淺一腳地爬,發小姐姐告訴我踩著別人的腳印走會輕松一點,果然不錯。
驢友們紛紛開始留影了,蛙妹也在前邊美呢,我也趕緊表現一下。蛙妹和大鄧跪在沙子上,做感謝真主狀,還挺唬人的。最早爬上去的都在巖石上擊掌慶賀。大家都特別高興,不知此生還有沒有爬瓦迪拉姆沙漠的機會了,這不就是在火星上行走嗎。
小皮卡第二次停在大巖石前,巖石上刻畫著駱駝和文字,小蓋說這是兩千多年前的商隊經過沙漠時留下的,特別有意思的是,駱駝有畫成空心的,有畫成實心的,空心駱駝的肚皮上刻著商隊主人的名字,實心駱駝肚子下面刻著商隊的記載。
有人發現巖石上有粉筆字“中華”,太丟人了,驢友們議論紛紛,很氣憤。我們組的兩位組員撲在巖石上用濕紙巾把粉筆字擦掉了。與其說不如起來行。
貝都因人牽著駱駝等著游客騎,不少白色的單峰駱駝。這個地方盛產駱駝,阿拉伯人就是騎著駱駝打仗的。阿拉伯的勞倫斯領著阿拉伯騎(駱駝)兵穿過瓦迪拉姆沙漠打敗了土耳其人,拿下了阿卡巴港口。
最后來到一個峽谷里,只見山勢險峻,空地上有一塊巖石,在兩面凹進去的地方刻著兩個阿拉伯人的頭像。一個是阿拉伯的勞倫斯,另一個有胡子的是阿拉伯王子費瑟爾,也是約旦第一任國王。這兩個不怎么精致的頭像是100年前刻在巖石上的,不知道作者,想是敬重崇拜他們的人刻的吧。
勞倫斯是個英國情報軍官,小蓋說他是英國間諜。對于中國人來說勞倫斯是因為《阿拉伯的勞倫斯》那部史詩電影而聞名,對于阿拉伯世界來說,他是個為了阿拉伯的獨立出生入死,奮斗過的圣人。一戰期間,奧斯曼和德國是一撥的,英、法、俄是另一撥的。勞倫斯奉命去找阿拉伯人,因為阿拉伯人想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英國和法國則想利用阿拉伯人打擊土耳其人,派了阿拉伯語專家勞倫斯上尉去看看阿拉伯人到底怎么打算,并向阿拉伯人提供援助。有著“騎士精神與正義的信仰者,同時也是蛇蝎般的陰謀家與自我造神者”的勞倫斯卻一心一意幫助阿拉伯人爭取獨立,他本來就是個歷史學家,到敘利亞考察十字軍的城堡,他熟悉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認為沙漠中的阿拉伯人純粹而高尚。勞倫斯非常盡心地幫助阿拉伯人打擊土耳其人,尊重阿拉伯人,不止是王公貴族,也包括平民。他與費瑟爾王子互相欣賞,精誠合作,身穿阿拉伯長袍率領阿拉伯軍隊揮師北上,所向披靡,兩年后他們勝利攻陷了大馬士革,與英軍會師。但是當阿拉伯人的勝利在望的時候,英國和法國秘密簽訂的塞克斯——皮科特協定被披露了,協議的內容是協約國一旦勝利,英法兩國將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所有土地,阿拉伯人被出賣了。1918年,勞倫斯筋疲力盡、心灰意冷回到英國寫出了《七根智慧之柱》。
電影里阿拉伯的勞倫斯是英國著名演員彼得·奧圖飾演的,他完美地表現了勞倫斯戲謔而憂郁的氣質,神經質而極富表演性的儀態與浪漫理想化的性格。影片是由英國著名導演大衛·里恩執導筒。一舉奪得35屆奧斯卡7項大獎。瓦迪拉姆沙漠是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的主要外景地,電影里,勞倫斯帶領被土耳其打得潰不成軍的費薩爾王子的駱駝軍,穿過這片沙漠從背后奇襲亞喀巴的土耳其守軍,奪下紅海要塞,英國的海軍得以長驅直入,為英國贏得一戰起到關鍵作用。回到北京后請一位小朋友幫我下載了這部經典大片,看過一遍,覺得必須還得再看一遍。
山根下用黑底白道大布圍起來的帳篷,小蓋讓大家去帳篷里喝貝都因人的鼠尾草茶,每人一杯。鼠尾草茶沒什么異味,好像也可以續杯。幾個貝都因男人坐在邊上,不吱聲看著我們,地當間是用大石頭摳出來的灶,燒著炭火,煨著幾個水壺。
貝都因人在給蛙妹化妝,他把一根細長黑色的東西放在蛙妹下眼瞼上,然后讓上下眼瞼閉攏,抽出那根黑色的東西,一道黑黑的眼線出現了,頓時蛙妹的眼睛有點像埃及人了,就是這么簡單。
帶著對瓦迪拉姆沙漠的贊嘆,回到了出發的地方,按小蓋的囑咐,每人給貝都因司機一美金小費,問能不能合個影?司機很爽快地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