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氣是因情志波動,氣機不暢所致咽中有梅核阻塞感為特征的疾病。針刺治療梅核氣方法可總結如下
一辯證取穴
臨床證候分類如下
(1)痰氣互結(2)肝郁氣滯
肝郁氣滯
1取穴:上廉泉、足三里、陽陵泉、陽輔、太沖。
梅核氣,見《赤水玄珠》卷三曰:“多由肝郁氣滯痰凝,咽部痰氣互結所致”。患者自覺咽喉如有梅核堵塞(亦即《金匱要略》所謂“咽中如有灸臠”),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其病機為內傷七情而致。故治以解郁化結,疏暢氣機為大法。足三里為下合穴,合治六腑,調理脾胃。陽輔、陽陵泉分別為足少陽的經、合二穴具有疏肝利膽,清熱利濕之效。太沖為足厥陰經的原穴,能通達三焦之原氣,具有平肝理血通絡之功。上廉泉清咽利喉,諸穴同用可行氣活血,解郁化結,清咽利喉,疾病自愈。
痰氣互結
1取穴 天容平下頜角,在胸鎖乳肌前緣。
朱丹溪云:“治痰必須調氣,調氣必須豁痰。”本病由于肝氣郁滯,脾胃失于和降,痰氣交阻,上激咽喉所致。氣滯、痰凝是本病主要的病理變化,故疏肝解郁,降逆化痰散結為本病之治療大法。蓋氣本元形,憂則氣滯,聚而似有形而實則無形。梅核氣之因,乃痰氣搏結而成,郁怒則傷肝,傷肝則氣滯不暢。憂思則傷脾,脾傷則津液不得輸布,則聚成痰。痰氣相搏,三焦不利結于咽喉,如有炙臠,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梅核氣是也。所以《醫宗金鑒》云“咽中如有肉臠,咽中有痰如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即令梅核氣也,此病及于七情,郁氣凝涎而生。”《靈樞·刺節真邪》:“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于胸中,憤日真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不得息,請言振矣……”取之天容。《針灸大成》:“主喉痹寒熱,咽中如梗,癭頸項癰,不可回顧,不能言,胸痛,胸滿不得息,嘔逆吐沫,齒噤,耳聾耳鳴。”取天容穴治之。治療咽喉腫瘤、失音等癥時選用天容穴,收效神速。偶遇梅核氣患者試之,立效。遂棄常規穴位,每每一次告愈。天容穴可調咽喉部經脈,因心經“上挾咽”,脾經“挾咽”肝經“循喉嚨之后”。故針天容可疏肝理氣,消火化痰
2取穴
廉泉穴屬任脈,為陰維任脈之會,用以降逆化痰。膻中穴為氣之會,用以行氣開郁。列缺穴手太陰之絡穴,具有宣肺散結之功。合谷穴手陽明之原穴,善治喉痰。太沖穴足厥陰原穴,有舒肝理氣開郁化痰之功。膻中、列缺二穴,針后加灸有行氣開郁宣肺散結作用,取效快捷,療效顯著。
3取穴
中醫認為梅核氣是由氣滯痰郁,痰氣郁結于胸膈之上所致,人中、內關、三陰交三穴合用,補瀉兼施,調陰陽使之平衡,理氣血使之充和;并加豐隆、行間穴疏肝理氣,和胃化痰,氣下痰消,故能收到較好的療效。
二特定穴的選用
1 取太沖、三陰交、豐隆、內關、魚際,咽喉腫痛加合谷,聲音嘶啞加啞門。均用瀉法,得氣后留針20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5d,1個療程后判斷療效。
本病多由情志不遂,肝失條達,氣機不利,痰氣互結于咽喉所致。太沖為足厥陰肝經原穴,三陰交是足三陰經交會穴,兩穴共用有疏肝理氣,調理氣機之效。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交會穴,能開胸膈之郁結。豐隆為足陽明胃經絡穴,可化痰散結。魚際能清肺熱,利咽喉。諸穴合陰陽和氣血的功效。
2
針刺內關可達到清熱,寬胸理氣,降逆止嘔。太淵為肺經之原穴,肺經循行氣管、喉嚨部,橫行腋下至太淵、魚際,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太淵、魚際合用,養肺氣潤喉嚨。配以廉泉透刺金津、玉液以調氣機、利口舌。諸穴合用,起到調陰陽,和氣血的功效。
3
,照海和太溪兩穴,前者是八脈交合之一,通于陰蹺脈。《針灸大成》“八脈交會八脈歌中‘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隔喉嚨’”。由此可知,照海穴治療咽喉部的病變有獨特的療效作用,后者是原穴,《靈樞·九針十二原》曰:“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說明針刺該穴有調整內臟功能的作用。因此,針刺太溪穴亦可治療梅核氣,所以,兩穴合用,能提高梅核氣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借鑒。
三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與咽部神經官能癥比較相似,咽部的肌肉由橫行的咽縮肌和縱形的莖突咽肌構成。莖突咽肌起自顳骨莖突,位于顳骨莖突內側,向內下沒入咽縮肌,有提咽的作用。筆者認為,梅核氣源于咽縮肌痙攣所產生的局部刺激,患者保護性的空咽動作也證明了咽縮肌痙攣的存在。本病由于咽縮肌痙攣現象的存在,咽部氣機不暢。筆者建立了針刺翳風的思路。經臨床對照觀察發現,針刺翳風療效優于理氣化痰的對照組。翳風屬于手少陽三焦經,文獻均位記載其對梅核氣的治療作用,手少陽三焦經循行也未及咽喉部。翳風部位于耳后,針刺入絡可達莖突尖端后緣與軟組織的結合部,刺激該處咽縮肌,從而緩解其痙攣,使咽部縱向肌肉得到放松。
四經驗穴
梅核氣點位于手掌勞宮穴稍向下,即掌面食指與中指縫后1寸處。常規消毒皮膚,以1寸毫針針刺,進針0.3~0.5寸,強刺激,讓病人張口做深呼吸,憋住氣,持續數秒鐘后,再作吞咽動作。反復上述動作,直至癥狀消失或減輕,病人自覺咽部輕松舒適為止,然后出針。取穴宜男左女右。
梅核氣穴為經驗穴,臨床治療梅核氣有顯著療效。針此穴有疏肝理氣、利咽、鎮靜安神的作用。多數病人針時即覺癥狀消失,1次即愈。此法簡便易行,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