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也逐年提升,我們國家每過幾年都會進行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學調查,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18歲以上的人群中,城市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為4.5%,農村人口為1.8%【1】,而到了2015至2017年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在全國31個省進行的流調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11.2%【2】。短短的二十年間糖尿糖尿病的發病率已經提高到了7-8百分點,不要小看這幾個百分點的,以我們國家的人口基數,這是近1億的患病人口。這對我們國家的醫療衛生方面的支出是極大的負擔,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已經成為我們臨床面臨的重要課題。在增長的糖尿病患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貢獻了大部分的數據,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中,老年與中青年的發病率是不同的,同樣在糖尿病控制標準方面也是不同的。本篇筆者即討論一下老年與中青年的控制標準的異同。
在講控制標準之前,我們必須要明白老年、中年、青年的定義。WHO現根據現代人生理、心理結構上的變化將人的年齡界限又作了新的劃分: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59歲為中年人;60~74歲為年輕老人;75~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非常老的老年人或長壽老年人。中青年指的是年齡在18-59歲年齡階段人群,老年人則是59歲以上年齡階段人群。
明白了中青年與老年的定義,我們還要清楚需要監測的指標,監測的指標在中青年和老年也是不一樣的。中青年主要測量空腹、非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而老年人主要監測空腹或餐前血糖、睡前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在監測的指標中,中青年人側重于餐后或者隨機血糖的達標,而老年人則側重于預防低血糖風險的發生。糖化血紅蛋白則是這兩個年齡段人群需要共同關注的,說明了糖化血紅在2型糖尿病患者監測的重要性。
我們先看一下中青年血糖控制標準,2020年版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要求成年指尖空腹血糖要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指尖血糖要小于10.0 mmol/L,同時要求糖化血紅蛋白小于7.0 %。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情況的最主要指標。2020版的指南中指出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降低與糖尿患者微血管并發癥的減少密切相關。當然并不是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得越低越好,要根據患者的年齡、病程、健康狀況、藥物不良反映的風險等因素分層管理,同時要對血糖控制的風險/獲益比、成本/效益比進行評估,以期達到最大的獲益。這句話通俗地說就是,根據患者能承受的最大風險和經濟壓力,獲得更大的收益。相對于一些年輕人,由于其病程短、預期壽命較長、無并發癥,對風險的承受力更強,我們應當控制得更嚴格一些,完全可以要求小于6.5%,甚至接近正常。老年人應當適當的放寬要求。
我們再看看老年患者的血糖標準,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標準也是遵循考慮獲益風險比,但是略有不同。2021年版的《中國老年糖尿病診療指南》首先依據國老年人健康綜合功能評價量表、《中國健康老年人標準》評估量表和老年健康功能多維評定量表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狀態,包括共患疾病情況、肝腎功能、用藥情況、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和工具性ADL(IADL)、認知功能、精神狀態、營養情況等多方面綜合評估,將每一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狀態分為 “良好(Group 1)”、“中等(Group 2)”和“差(Group 3)”三個等級。
同時依據患者健康等級以及是否應用低血糖風險較高的藥物兩項指標,參考獲益風險比,制定了血糖控制目標。低血糖風險較高藥物主要包括胰島素、磺脲類和格列奈類。不過老年人的血糖監測的指標更加注意低血糖的風險,因此在選擇的監測指標中側重于餐前血糖和睡前血糖,這兩項指標也能更好的發現老年患者低血糖發生的風險,同中青年一樣的是糖化血紅蛋白也是非常重要的監測指標。
《中國老年糖尿病診療指南》中指出在未使用低血糖風險較高藥物的患者,依據健康等級良好、中等、差,糖化血紅蛋白分別控制到小于7.5%、小于8.0%、小于8.5%;空腹及餐前血糖在分別控制在5.0-7.2mmol/L、5.0-8.3mmol/L、5.6-10.0mmol/L;睡前血糖控制在5.0-8.3mmol/L、5.6-10.0mmol/L、6.1-11.1mmol/L。在使用低血糖風險較高藥物的患者中依據健康等級良好、中等、差,糖化血紅蛋白要控制到7.0-7.5%、7.5-8.0%、8.0-8.5%;空腹及餐前血糖要控制在5.0-8.3mmol/L、5.6-8.3mmol/L、5.6-10.0mmol/L;而睡前血糖需要要控制在5.6-10.0mmol/L、8.3-10.0mmol/L、8.3-13.9mmol/L。
當下隨著技術的進步,持續葡萄糖監測的普及,一些新的監測指標引入到臨床中,比如TIR(葡萄糖目標范圍時間)、TAR(葡萄糖高于目標范圍時間)、TBR(葡萄糖低于目標范圍時間)。CV(血糖變異系數)。其它的好理解,這個血糖變異系數比較難解釋,筆者不講他的計算公式,大家只要能理解這個指標體現的是血糖高低變化的幅度。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忽高忽低的血糖對血管和身體的損害更為嚴重。
我們先看一下這些指標在中青年患者中的應用,中青年由于健康狀況好、合并癥少,預期壽命長、對抗風險的能力比較強,要求控制血糖在3.9-10.0mmol/L的時間范圍應該不低于70%,血糖低于3.9mmol/L的時間不應超過4%,低于3.00mmol/L的時間不超過1%,高于10.00mmol/L,不高于13.9mmol/L的時間應不超過25%,而高于13.9mmol/L的時間范圍應不超過5%。
老年人相對寬松一些,血糖要求控制在3.9-10.0mmol/L的時間范圍應該不低于50%,低于3.0mmol/L的時間不超過1%,高于13.9mmol/L的時間范圍應不超過10%。而且還提出每天持續時間,每天在3.9-10.0mmol/L的時間范圍要達到12h以上,低于3.0mmol/L的時間小于15分鐘,高于13.9mmol/L的時間范圍應不超過144分鐘。
總體來說中青年人監測指標的要求要嚴格些,老年人的指標可以適當寬松一些,當然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論,老年人如果病程短、身體狀態好、沒有嚴重的并發癥、無嚴重的低血糖史,也可以控制嚴格一些。控制標準不能只看一朝一夕,要看長久的獲益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