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是漢字書法藝術的主要書體之一。楷書是由漢代隸書往方正、整
齊方向演變的新字體。原稱今隸,又叫'真書''正書'。
'楷書'還有一種含義,指具有法度、可作楷模的法書。唐張懷瑾《書斷)中說:'本謂之楷書,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據此,凡有法度之書,皆可稱為楷書。規整的篆書、隸書也曾在盛行期稱為'正書、真書'。所以古時楷書又叫作'隸楷'。現在一般都是把隸書簡約演變而來的法度嚴謹、點畫分明、布白齊整的'真書'稱為楷書。
楷書始于魏而成于晉,至唐代趨于成熟并走向巔峰階段。傳說楷書是后漢上谷人王次仲所作。晉衛恒在《四體書勢》中說:'上谷王次仲,始為楷法。'北魏王惜《文字志》中說:'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唐李陽冰說:'王次仲制八分,鐘繇謂之章程書,鐘繇善隸書,始為楷法。'以上所說,雖有出人,但都說明楷書是從隸書、隸草演變而來的。顯然,楷書最初產生于民間,其后由文人學者加工整理,使之規范,而后經過漫長的演變創新而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