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聽鳥
彭廣軍
居住的小區離幕燕風景區不遠,步行去長江邊上也就十來分鐘腳程,綠化不錯,盡管入住時交通還有些不便,可住著住著就喜歡它了,原因主要是小區里有許多鳥兒。
除了常見的麻雀、鷯哥、鵓鴿,其它的我就不大認識了,很難叫上名字。鳥兒羽毛或艷麗或漆黑,或一身清灰,當然最多的是暗黃色麻雀。有空的時候,我會坐在飄窗窗臺上,看鳥兒站在柳梢隨風搖動,或隱蔽在樹葉中,或在草地上覓食……鳥兒的作息較有規律,早晚間最為活躍,流矢般飛來飛去忙個不歇氣兒。
麻雀在數量上毫無爭議地要數第一,這種被稱作“家雀”的小鳥,喜好群居,就像成群結伙扎堆聊天的平民,它們的居所就是建房預留的空調孔。也怪了,房屋的設計者設計空調預留孔的時候,根本就是個失策,因為沒有一家的預留孔能用得上的,裝空調只好重新鉆孔,可對于麻雀而言,卻是安全舒適的安居房了,它們叨來軟草之類的鋪墊物,一個像樣的小窩就成了。才搬來時,小孔入住率還不是很高,現在二樓以上已經沒有“空置”的了,還有搶房子的糾紛發生,這種事情在春夏之交鳥兒產蛋孵雛時常見。同類倒還好解決,這只跟那只有了爭議,必定有鳥兒來調解,它一來即朝著爭議雙方嘰嘰喳喳一陣,矛盾就化解了,若來了另類爭搶者基本上就是有理說不清了。曾見一窩麻雀跟身材大小相當的兩只黑羽的鳥兒爭窩,呲著羽毛互相指責了一番后,最后還得要真刀真槍干起來,結果是麻雀這方來了幾只助拳的,鳥多力量大,若干回合后對方只好落荒而逃。
我覺得小區里麻雀也自成社區,但頭兒是誰卻看不出來,因為它們不配公車,沒有秘書,也未見道貌岸然者扯著嗓子作報告。天氣晴好的傍晚,麻雀歸巢之前,一定分別聚集在幾顆固定的香樟樹上開總結大會,發言的聲音非常“民主”,我們聽來已經難分首尾,唧唧啾啾地,鳥聲鼎沸,活像一群人各各霸住麥克風在飆歌。當然,人飆歌有時候很恬噪,鳥兒的叫聲卻讓人百聽不厭。
要說叫聲好聽那還得在清晨。
大約從兒子上中學開始,我就用手機定了早晨鬧鐘,一到點手機就會丁丁當當叫起來,慢慢地都有生物鐘效應,到時候一準自然醒來。醒歸醒,賴床情結也經常襲來,慵慵懶懶閉著眼睛,哪怕是一會兒也是寶貴的。
眼睛閉著,耳朵已經醒來,窗外鳥鳴不絕,鳥兒似乎也正在起床,我看過時間,鳥叫幾乎與我的鬧鐘同時響起且是固定的。主角照例是家雀,嗓音比傍晚要清亮些,你言我語似乎在安排家庭成員一天的活動,也許是鳥媽媽吩咐孩子,小寶寶快起床,早起才有蟲子吃。鳥寶寶卻磨磨蹭蹭撒夠了嬌,才揉著惺忪的睡眼才準備出門。在麻雀家的起床晨曲中,也會夾著啾啾啾啾的清麗叫聲,不要說,這一定是有著修長尾巴、一身翠綠羽毛的小鳥,它叫聲兒氣勢雖不好跟麻雀相比,但任是多么嘈雜的聲音,它清脆的嗓音也會像合唱中傳來了叮叮咚咚的鋼琴聲。披一襲灰色蓑衣的鵓鴿常站在屋頂的避雷天線上,要么半天不動彈呆呆望定一個方向出神,要么咕咕咕咕喚個不住,和在眾鳥的叫聲中,它的聲音恰似陣陣松風里傳來的沉郁的簫聲……
鳥兒早也叫,晚也叫。細聽了卻有些不同,晚上的鳥叫就像人群中熙熙攘攘在過日子,早晨叫聲當然也是生活,卻透著一家一戶溫馨,顯得清雅而悠閑。
細琢磨,鳥的生活過得讓人向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