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太,年齡是28歲,某單位會計,大專學歷,從小生長在干部家庭,父親脾氣不好,對自己也很好,就是很少體會到父親對自己的關心,和母親的關系好一些,總體來講還是不錯的,沒有遭受什么挫折很苦難。劉先生,年齡是28歲,政府公務員,本科學歷。兩個人結婚4年,沒有孩子,自己兩個人住在一起,沒有和雙方父母住。
劉太太先來咨詢,訴說自己和先生結婚4年,從來沒有感到幸福過,結婚幾個月自己就生病了,花了不少錢,到處去看,弄的我現在還老是懷疑自己有病,經常到醫院去檢查,而先生一聽說我要去醫院就很反感,最讓我不能忘記的是,有一次他陪我到上海去看病,醫生說如果這個病不能及時處理好,可能會影響以后的生育問題。中午我們在黃浦江橋上他對我說:‘先說好,你如果不能生育,我就和你離婚的。那種狠心的表情讓我今天都沒有辦法原諒他?,F在他經常頭痛,我前幾天剛和他一起去看醫生,診斷是神經衰弱,我心里覺得就該這樣,我病的時候你對我是怎樣的,現在你也有病了吧!我就是要刺激他………..
劉先生第三次咨詢才和妻子一起來的,最初是不愿意來咨詢的,甚至是不允許妻子來咨詢的,在他的觀念里沒有什么人能幫自己,自由自己才是最可以信任的。在心理醫生和劉太太的一些咨詢起到一些變化讓他發現以后,他開始了解,最后來到咨詢中心的。小時侯在農村長大,家里面不富裕,到城里讀書以后非常努力,不想再過被人看不起的日子,一定要實現自己的一些理想。他老是說我愛拿她和別人比,其實也有點是這樣的,我覺得命運對自己真的很不公平,如果我不出生在農村,如果我能讀更好的大學,如果她沒有病,如果……
在對劉先生和劉太太這對夫妻咨詢的過程中我一直有一個很深的感覺,“如果自身沒有愛的能力,就非常需要愛,而不能給予就很難得到,經過努力不能得到就會攻擊,最后導致惡性循環”。
劉太太在成長經歷中雖然很順利,但沒有在心理層面上滿足愛的需求,而這種需要又是人必須要滿足的,在她成年以后,就會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去索取,那就是他的伴侶。她說這不是自己想要的婚姻,在她的潛意識里是把自己的丈夫當成兩個人的,一個是他的父親,能夠給予她父親的愛,而不需要回報。一個人是她的丈夫,能夠給她浪漫的感覺和無微不至的關心。第二個角色是丈夫原本應該有的,這里沒有什么問題,但第一個角色顯然不是丈夫應該擔當的,他會在這樣的壓力和無奈下反抗,最后采取“手段”。
這樣的問題在許多的婚姻中都存在,但這對夫妻顯然更具有典型性,不光太太沒有愛,先生也是一個經歷了一些嚴重創傷的人,他的自卑和抱怨說明什么,走進婚姻,他需要愛和關懷,可經歷的都是過去的重現。對于他來說,也是很殘酷的,但他得不到理解和安慰。
導致最后兩個“沒有愛的能量”的人,用互相攻擊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和需要?!秲蓚€爭奪愛的人》,需要我們現在的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