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子航
1
依云是我認識十年的一位朋友。
高二那年,她就去加拿大讀書了。后來,又在那邊上大學,參加工作,直到入了籍。
雖然生活中不乏追求者,甚至很多都是英俊瀟灑的外籍人士,但36歲的她卻對談婚論嫁興味索然。
記得兩年前我問她為什么恐婚?她的回答與眾不同:“如果我結婚了,卻離婚了怎么辦?萬一我想要的都得到了,我厭世、憂郁了怎么辦?”
這兩年因為工作的關系,她總是頻繁穿梭于中加兩國之間。沒機會見面,但遇到雙方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總會在微信里聊上幾句。得知她依然單身,我忍不住又問,微信語音里的她,聲音聽上去云淡風輕:
“只要活著自在,我覺得一直單著不也挺好?省得結婚又離婚,被人禍害,也把自己耽誤了,何不趁著現在多享受一些自由?”
看來,又一位女性準備將單身進行到底了。
我一位表妹,因丈夫出軌,12年前離婚了,在接下來跟二三十名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男士漫長而無趣的相親之后,她決定不再進入那個可怕的圍城了。
這些年,她除了正常上班,業余時間跟閨蜜喝茶,看畫展,看自己喜歡的歐洲文藝片,每年出國旅行一次,日子過得充實而豐富。
她覺得她失去了婚姻的枷鎖,卻找到了完整的自己。如果選擇再婚,很有可能將會是另一場完全不同的人生,她難以想象。
最近,大V咪蒙在她的微信公眾號發了一篇文章,題目很有趣,居然叫“小時候不好好學習,長大可是要結婚的”。里面提到一個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回避的一個事實:那就是越來越多的人不想結婚了。
至于為什么這么多的人不想結婚,咪蒙說她采訪了150個人,發現,每個人不結婚的理由都不一樣。
有人說:不結婚的好處太多了,結婚的好處嘛,至今沒有找到一個經得住推敲的。
有人說:感覺自己還年輕,一結婚就老了,從少女秒變已婚婦女。
有人說:見了一次男朋友的媽,我就決定孤獨終老---
還有人說:決定不結婚的理由只有一個:因為在北京生活買不起房。
居然,還有人不婚的理由是:樓下有個24小時成人用品店,根本不需要男人!?
2?
大叔想起了去年曾經出版過的一本書:《來者不懼,去者不留:都市單身女子情感口述實錄》。在那本書里,曾經采訪了生活在北京和上海的31名單身女性。在采訪中,大叔深深的體會到,歷史的時針在飛速旋轉,人們的觀念更是日新月異。
倒退七八年,一個30歲左右的女人,如果還是單身一人,那得多么焦慮、多么苦惱啊!父母和親戚會成天逼婚,輿論也會給你貼上“剩女”的標簽,同學聚會,看到別人拖家帶口,你更會有著無形的人壓力。
可是,大叔見到的31名受訪者,90%跟我坦承,雖然我單身,但是我很享受,我并不著急結婚;甚至有40%的采訪對象表示根本不想結婚,愿把單身進行到底,不再把結婚作為感情的唯一歸宿,不再視單身為洪水猛獸,這無疑是時代的巨大進步!
33歲的采訪者陽陽告訴我,從小她就生活在一個爭吵不休的家庭里。“我五歲那年就跟我父母說,別吵了,你們趕緊離婚吧。結果,他們沒離婚,卻始終在吵,吵到我二十八歲那年,跟第三個男朋友分手,決定不結婚了…”
那本書采訪和寫作期間,正好看到了國內一家婚戀網站發布的2015年中國都市男女婚戀狀況的調查報告。里面提到,到2015年,中國22歲以上的單身男女,已經超過兩億。北京、上海、廣州,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三個城市,22歲以上的單身男女青年,已經突破400萬!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是選擇單身抑或婚姻,是他(她)個人的意愿,也是他自己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只要不妨礙他人,都是可以尊重和理解的。但是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中國傳統婚戀觀的影響下,似乎只有結婚才是青年男女的唯一出路,不結婚就是“不正常”,就是離經叛道。
這些年,出現了所謂“剩男剩女”的說法,給不少處于婚戀十字路口、或者在單身的道路上悠然自得的青年男女以很大的壓力,而各大衛視風起云涌的相親交友節目也不由自主地在給我們樹立一個風向標:好像單身是種“錯”,只有結婚和“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才是王道。
這兩年,經常出國旅行,在飽覽各國名勝古跡之余,也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婚喪嫁娶進行了一番粗略的考察。
忽然發現,在歐美不少發達國家,生活方式非常多元,你可以結婚,也可以選擇單身,那里沒有“剩女”之說,女人哪怕到了40歲不結婚也是司空見慣,甚至40歲的單身女人很受異性歡迎,從20歲的年輕帥哥到60歲的頂級富豪都對她趨之若鶩。
總之,在歐美發達國家,女人是四十一枝花,在各式各樣的男人面前光榮綻放,且搖曳多姿。
可在咱們中國,別說一個年近40的女人還沒嫁人,父母會飽受壓力,朋友和同事也會向她投來異樣的目光,就是年過30的單身女性,也會“壓力山大”,面臨擇偶空間越來越窄的難題。
十年前,臺灣歌手林志炫的一首《單身情歌》唱碎了多少單身男女的心,十年后,33歲的單身女人陽陽在我面前提到這首歌的時候,她很坦然的一笑:“誰都想找一個最愛的、相愛的、深愛的人來告別單身,但如果實在找不到,一個人選擇單身的生活也未嘗不可。如果兩個人在一起總是無盡的矛盾和傷害,單身也能活出一份精彩!”
大叔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身邊已婚的過得幸福的并不多,單身的反倒活得有滋有味,精彩紛呈。
3
在社會觀念日趨多元化的今天,為什么我們不能允許和尊重更加多元的生活方式呢?在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達兩億的情形下,有社會學家宣稱,中國已經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迎來了一次大規模的單身潮,而都市的單身女性如今正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群體,一個社會符號。
據紐約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克里南伯格調查統計,截至2010年,超過50%的美國成年人處于單身,有3100萬人獨自一人生活,其中女性1700萬,男性1400萬。
日本的單身主義也在迅速崛起,有統計,截止50歲還沒結過婚的男性為20.14%,女性也有10.61%。
全世界范圍內,每七個年輕人就有一個選擇單身獨居,尤其在北歐,單身的比例更高,挪威,芬蘭,丹麥,乃至中國和巴西,都有大批單身獨居者興起,其中瑞典是世界上獨居比例最高的國家,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獨居比例高達60%。
城市化的進程,使服務業,尤其是細分領域的服務,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手機上不但可以隨時叫外賣,還可以雇傭廚師,醫生,律師,心理咨詢師……;網上購物,小到新鮮蔬菜大到家用電器,同城快遞幾小時內就能送達;還有新興的各種家政服務……
這些變化,使原本需要家庭才可以保障的某些生活質量,現在個人也可以達到,客觀上,為單身和獨居創造了條件。
網上各種社交軟件,隨時讓各類宅男宅女不出門也能海闊天空聊起來,所謂“單身必然孤獨”的觀點已然落伍。當高學歷、高收入、高層次的女性不再把“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當成人生的唯一目標,當像成龍的女兒決定選擇比自己大10歲的同性出柜,傳統的婚姻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所以,如果你對父母的婚姻失去信心,如果你始終找不到你的真命天子,如果你覺得他更適合戀愛而不是結婚,如果你更享受獨居的生活,不愿意被另一個人打擾,你可以有理由選擇自己想過的那種生活,不必擔心被戴上“剩男剩女”的緊箍咒。相信,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因為,過不了多久,單身將成為一種時尚和潮流。
追求心靈的那份自由和灑脫,是我們每個人應屬的權利。
傳統的婚姻不再是人們情感的唯一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