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孩子,長大后會怎么樣
一個在嫌棄和忽視中長大的孩子,以后會怎么樣?
是會成為一個對這世間充滿怨恨的人吧。很多人都這樣認為。
的確有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的孩子,過著糟糕的一生。比如《小偷家族》中的“媽媽”信代。
信代
信代的前半生很糟糕,電影中并沒有細說,但可以從她對女孩玲玲的表現反差中推測出來。
一開始,信代拒絕接收這個原名叫樹里(后改名為玲玲)的女孩,直到她發現這是一個被親生父母虐待的孩子,她的態度立馬改觀了。
送玲玲回家,剛剛走到悶酒,她就聽到玲玲家里摔打的聲音,和歇斯底里的爭吵——玲玲的親生媽媽嘶喊“不是我愿意生下她的”。
那一刻,信代臉上閃過痛苦的回憶。她抱緊了熟睡的玲玲,并毅然決然地將玲玲帶回自己的家中。
亞信、治和玲玲
大家都當信代是家中的主心骨,無論何時,信代都是一副無所謂的堅強的表情。
看起來,玲玲是信代撿回來的,治也是信代好心照顧的,連奶奶和“妹妹”亞紀也是信代照看。
信代、亞紀和玲玲
實際上,從收留玲玲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到信代一步步自我救贖的歷程。
“無法選擇父母”是一些人一生悲劇的開端。
因為不是生下了孩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母親。至少玲玲母親這樣的人就不是。
信代的父母應該也不是,她和玲玲身上同樣被熨斗燙過得傷痕都表明了她們曾經共同經歷過什么。
這一切導致信代看起來冷血甚至冷酷,實際上外強中干,內心柔軟而脆弱。
父母不愛我,不是我的錯
那些不被善待的孩子,長大之后容易遇到的第一關,就是像亞信一樣在婚姻情感上失敗。
因為缺愛,他們對情感的期待到了饑渴的狀態。稍微有人一示好,跟著就去了。
這樣的情感關系,使得他們與對方的交往狀態處在一種不平等的狀態:
你什么都不用給我,你只要在乎我就行。
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家暴中的女人,是怎樣一步一步地陷入到無可反抗的境地:
“他不喝酒也對我挺好的”
“每次他打之后會悔過,會加倍對我好”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姑娘在民政局,因為一言不合被未婚夫暴打頭部,但是下午仍舊開開心心來辦理了結婚證。
還有被男友捅了幾十刀,仍愿意和對方白頭偕老的,不知道以后會過得怎么樣。
旁邊的人看得義憤填膺:
他都打你了,你還留戀。
別人不懂,或許打反而讓這些女人感覺到了在對方那里的一種存在,這種斯德哥摩爾癥候群就是在一種長期固定形成的模式里面,思想意識早就被固化了。
就像信代教玲玲:
“你不要信那些人說喜歡你才打你”。
信代不知經歷了怎樣的掙扎才從固化的思維陷阱里面跳出來。無論如何,她付出的代價也是沉重的——因為防衛過度導致一刀捅死了前夫。
你以為信代就真的跳出了這個坑嗎?沒有。
可以感受到,信代心里一直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女人。
這種潛在的想法并不僅僅由于她對前夫的反抗,更早的根源在于她母親對她的否認:“我是媽媽都不愿意生下來的孩子”。
這種說法對孩子的影響可謂深遠,一直到她成人,一直到她結婚生子,一直到她老。
如果這個孩子不自我成長,那么她很可能一輩子都在這個陰影里面。別人如何對待她,如何打她,都是理所當然。
即使信代是難得一見的堅強女人,她的勇氣讓人稱贊,她的內心也一直在彷徨困惑,直到遇見玲玲。
玲玲讓她幡然醒悟,“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父母”。
而這句話的深層次含義就是:我們沒有必要一直依靠父母,如果他們不愛我,不是我的錯。
沒有任何人有理由因為愛而打我們,愛就是應該緊緊地抱住我們!
沒有效仿的模板,自我救贖不易
越是脆弱的人,越是有著宿命輪回的迷信。
看著父親打母親的孩子,或者是被父母虐待打罵的孩子,心里一直在想絕不重復過上這樣的日子,卻在今后的歲月中無意識地重復了這樣的命運。
芳芳的父親酗酒,醉后打她和母親,她當然不愿意找這樣的男人。
可是令她絕望的是,她的兩任丈夫在婚后不久,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狂暴粗魯令人恐懼。
這個姑娘一直在哀嘆自己遇人不淑。不清楚底細的,也覺得是她運氣不好。只有和她熟悉的人才明白:
這哪是宿命啊,都是自己的認知導致的結果。
芳芳當然知道父親那樣的人不好,也不想找父親那樣的人。但最麻煩的是,當我們在惡劣的環境里呆久了,已經分不清什么是別人的,什么是自己的,已經不知道何謂好的行為、何謂壞的意識。
自我成長談來不易,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正確的模板可以去體會。
就像《小偷家族》中哥哥祥太認為:
商店的東西不屬于任何人,有本事拿走就屬于他了;
在家里不好好學習的孩子才會去上學。
因為爸爸是這樣教的,也是這樣認為的。爸爸治沒有文化,只能打短工,也沒有見識,自然教不了孩子什么。
當我們周圍的環境都一片混亂,父母自己都沒有什么意識,我們自己想自我救贖,是一條很難的路。
所以芳芳沒有辦法從她遇見的人中找出好男人。女兒最初對異性的認知來源于父親,但很明顯,芳芳的父親顯然不是一個好模板。
即使有姑娘比較聰明,意識到父母的不足,甚至可以從反面作為教材去找表現相反的人,她們也會遇到下一個問題——與異性相處的經驗。
最初是從母親那兒學到的,可是芳芳,她的母親顯然也不是一個好模板。
就像我有一個朋友,和先生爭吵的時候,突然意識到這一幕如此熟悉,甚至她自己口不擇言吐出來的話語都是如此的熟悉。
后來她才意識到,這些言語與她父母爭吵的話何其相似。
要達到我朋友這樣的境界,覺察到自己對母親言行的無意識模仿,是非常難得的。也正是這樣的覺察,才使得她從母親怨氣重重的人生中逃離了出來。
如果芳芳有一天也能意識到自己受到的影響,她才能反應過來,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宿命。
即使被忽略
還是擁有愛人的力量
“媽媽”信代因為被控告“遺棄”奶奶尸體和“誘拐”妹妹玲玲,并因此坐牢時,對“爸爸”治說:不要為此愧疚,我覺得很值,我得到的更多。
雖然沒有血緣關系,雖然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很短暫,他們一家人生活這段日子,對于“媽媽”信代來說,救贖了她的心靈。
最后,信代一臉平靜地面對很長時間的監禁,她很坦然,也不再因覺得自己做錯而自責,因為她問心無愧。
因為愛,因為付出了愛,因為明白了愛不需要愧疚,這才是信代的自我救贖之路。
看到最后,讓人揪心的是,玲玲又重新回到了將她視若累贅的親生母親身邊,可是玲玲本身就有一種力量:即使被忽略,她還是擁有愛人的力量。
連信代都感嘆,被父母這樣對待的孩子,居然還懂得去關心人。
而且令人欣慰的是,玲玲知道了什么是愛,所以親生母親以買裙子這樣的手段來收買她時,她表現出了拒絕的態度。
這樣的女孩,長大了也會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愛。被毆打、以刻薄的言語侮辱之后,也不能用物質和好聽的話哄了就行。
玲玲長大之后,她就不會輕易地被浮于表面的“喜歡”誆走。但愿如此!
那個陽臺不高,玲玲可以通過縫隙和欄桿看到外面的世界,終有一天,關不住她的!
作者介紹:茹果,本科物理,哲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外表淑女,內心剽悍,不喜歡佶屈聱牙,喜歡擺龍門陣,想用最簡潔易懂的語言,研究最深層次的人性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