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湯
組成: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經(jīng)典方證:
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31)
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32)
3、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金匱要略·第二篇?十二條》)
“項背強幾幾”,即為項背強痛的古代通俗說法。用現(xiàn)代語言描述,這是一種從后頭部至后背部的肌肉拘急疼痛,有時范圍可達到腰部。同時多伴有頭痛頭昏頭暈等證。患者有主訴頭項強痛者,有主訴肩頸部酸重者,有主訴腰背酸痛者,也有但訴說頭昏頭重頭痛者,甚至僅訴說全身困重者。另外,頭面部的乃至五官的許多病癥所出現(xiàn)的頭痛、頭昏、頭暈、耳鳴等不適感,背部皮膚的毛囊炎、痤瘡等,也可以看作是項背強痛的延伸。項背強痛,既是葛根湯的重要指證,也是葛根的主治。
自下利,即沒有使用瀉下藥,大便次數(shù)多,不成形,或腹瀉。自下利,是葛根的主治。
無汗而小便少,提示患者有皮膚干燥,浮腫或浮腫貌,小便少以及困重等麻黃證。
經(jīng)驗用量:葛根30克、生麻黃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大棗20克。
體質(zhì)要求:體格壯實、肌肉結(jié)實豐滿,面色多黝黑或黃暗粗糙而缺乏光澤,嗜睡、易疲勞、咽喉不紅等。以從事體力勞動或平素身體強壯的青壯年多見。
主治疾病:
1、感冒;
2、頸椎病、落枕、肩周炎;
3、腰椎間盤突出、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
4、痤瘡;
5、腦供血不足;
6、面神經(jīng)麻痹;
7、暴聾;
8、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
9、扁桃腺炎、急性傳染性結(jié)膜炎、虹膜炎、麥粒腫等;
10、牙齦炎、牙周膿腫、牙髓炎;
11、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
12、月經(jīng)過期不至或閉經(jīng);
13、乳腺炎;
14、嗜睡、易疲勞等;
15、宿醉。
說明:本方發(fā)汗作用輕微,同時該方對皮膚、肌肉、腰背以及頭面部的病癥有一定選擇性。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組成: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生姜一兩半、人參一兩半、桂枝一兩半、茯苓一兩半、半夏二合半、大黃二兩、龍骨一兩半、牡蠣一兩半、大棗6枚、鉛丹一兩半。
經(jīng)典方證:
1、胸滿;
2、煩、驚;
3、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
4、小便不利;
5、譫語。
胸滿,是一種感覺,如胸悶,抑郁;煩,是一組癥狀,如煩躁,睡眠障礙,情緒不穩(wěn)定,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驚,為驚恐不安,為多惡夢,或為驚悸,或臍腹部搏動感。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為一種抑郁狀態(tài),如疲乏,身體不靈活,或為木僵狀,或為行動遲緩,或為意欲低下,或為反應遲鈍。患者常常訴說身體重,拖不動。小便不利,是軀體癥狀的一種,小便頻數(shù)或失禁,但檢查可無異常發(fā)現(xiàn);
譫語,可看作是思維與語言障礙,也是一種精神障礙。
經(jīng)驗用量:柴胡10克、黃芩5克、姜半夏10克、黨參10克、茯苓10克、肉桂5克、桂枝5克、制大黃5克、龍骨10克、牡蠣10克、生姜10克或干姜5克、紅棗15克。
主治疾病譜:
1、抑郁癥、焦慮癥等;
2、躁狂癥、精神分裂癥;
3、高血壓、腦動脈硬化;
4、腦萎縮、老年性癡呆;
5、慢性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礙;
6、癲癇;
7、慢性疲勞綜合征。
體質(zhì)要求:體格中等或偏瘦,營養(yǎng)狀況中等。面色黃或白,抑郁神情,表情淡漠。主訴以自覺癥狀為多,但體檢無明顯器質(zhì)性改變。大多伴有睡眠障礙,多惡夢,易驚,不安感,食欲不振,意欲低下、乏力、畏冷、大便或便秘或腹瀉,或有關節(jié)疼痛。以中老年為多。脈多弦,胸脅苦滿,兩脅下按之有抵抗感。
說明
1、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可能是古代治療恐懼癥、抑郁癥的常用方。這張?zhí)幏侥苡行У馗纳扑撸謶植话驳劝Y狀。
2、本方有效以后,要間斷性服用1月以上,以后可以改為一劑服兩天。
3、方中大黃不是用于通便,而是用于清火下瘀血。用制大黃,小劑量。
大柴胡湯
組成: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枳實四枚、芍藥三兩、大黃二兩、生姜五兩、大棗十二枚。
經(jīng)典方證:
1、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103)
2、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165)
3、按之心下滿痛者,(《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十二條》)
心下,是大柴胡湯方證的主治部位,心下急,指劍突下三角部位拘緊感或窒悶感;心下痞硬,指按壓見腹肌緊張;心下按之滿痛,是大柴胡湯證的重要客觀指征。醫(yī)生在按壓上腹部以及右肋下,常常有比較明顯的抵抗感和壓痛。膽胰疾病多見此腹證。嚴重者,可見腹痛拒按;病情輕者,則可出現(xiàn)噯氣、腹脹等。
嘔吐,是本方證的又一重要指證。這是膽道胰腺疾病的主要癥狀。
大柴胡湯方證的或然證較多,大多表現(xiàn)為發(fā)熱、便秘或腹瀉,或嘔吐,或黃疸,或頭痛等。這可能與所病變的系統(tǒng)不同有關。如呼吸道感染、膽道感染可見發(fā)熱,消化不良可見便秘或腹瀉,胰膽疾病可見嘔吐、黃疸,高血壓等可見頭痛等。
經(jīng)驗用量:柴胡15克、黃芩10克、姜半夏10克、枳殼20克、白芍15克、制大黃10克、生姜15克或干姜5克、紅棗15克。
主治疾病譜:
1、膽石癥、膽囊炎、膽道蛔蟲;
2、胰腺炎;
3、膽汁反流性胃炎及食道炎;
4、腸梗阻;
5、高脂血癥;
6、肥胖;
7、高血壓、中風;
8、乳腺炎、乳腺小葉增生;
9、泌尿道結(jié)石患者急性發(fā)作;
10、支氣管哮喘;
11、心律不齊。
體質(zhì)要求:體格壯實,以中老年較多。上腹部充實飽滿,脹痛,進食后更甚,按壓輕則為抵抗感或不適感,重則上腹部有明顯壓痛,腹肌緊張;多伴有噯氣、惡心或嘔吐、反流、便秘等。易患高血壓、高脂血癥、肥胖、膽囊炎、膽石癥、胰腺炎、支氣管哮喘等。
說明:本方具有解痙、止痛、通便、降脂、降壓、消炎、利膽等多種功效。
溫經(jīng)湯
組成:吳茱萸三兩 當歸 川芎 芍藥各二兩 人參 桂枝 阿膠 牡丹皮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兩 半夏半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
經(jīng)典方證:
1、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曾經(jīng)半產(chǎn);
2、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
3、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
4、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以上均見《金匱要略·第二十二篇·九條》)
指證的第一、第二點提示溫經(jīng)湯方證的體質(zhì)要求:女性,曾經(jīng)小產(chǎn),現(xiàn)已經(jīng)處于更年期,又出現(xiàn)久瀉,十分憔悴。午后發(fā)熱、少腹痛,手掌熱,口唇干燥。第三第四點提示本方主治女性不孕、閉經(jīng)、子宮出血或月經(jīng)過多。
經(jīng)驗用量:吳茱萸6克、當歸、川芎6克、芍藥6克、人參6克、肉桂6克、阿膠6克、干姜3克、牡丹皮6克、甘草6克、姜半夏6、麥門冬12克。
主治疾病:
1、閉經(jīng);
2、不孕癥;
3、習慣性流產(chǎn);
4、功能性子宮出血;
5、黃褐斑、皺紋;
6、口唇炎;
7、脫發(fā);
8、指掌角化癥、手足皸裂;
9、更年期綜合癥;
10、失眠;
11、反復腹瀉。
體質(zhì)要求:體型中等或偏瘦或消瘦,皮膚干枯發(fā)黃發(fā)暗,缺乏光澤,或潮紅,或暗紅;口唇干燥干癟而不紅潤,或疼痛或熱感。毛發(fā)出現(xiàn)脫落、干枯、發(fā)黃,易于折斷。腹壁薄而無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脹感。有些患者的手掌、腳掌干燥,摩擦后沙沙地響,容易裂口或有毛刺,或有疼痛或發(fā)熱感。小腿皮膚干燥,無毛。陰道干澀或外陰皮膚干燥或瘙癢,白帶少。月經(jīng)周期紊亂或閉經(jīng),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或多或少,色淡或黑色。或有痛經(jīng),或難以懷孕,或易于流產(chǎn)。性欲低下,容易疲勞,容易腰痛膝軟、容易頭痛、容易午后面部或身體有發(fā)熱感,容易失眠、煩躁等。大多有產(chǎn)后大出血、過度生育、或長期腹瀉、或久病、或營養(yǎng)不良、或絕經(jīng)年老等既往史。
說明:
1、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溫經(jīng)湯可作用于下丘腦,促進促性腺素釋放激素的分泌,具有調(diào)節(jié)性激素、改善子宮及周圍組織的生理效應、促進新陳代謝等藥理作用。可以看作是天然的雌激素。
2、本方中的藥量可以調(diào)節(jié)。腹痛明顯,加大當歸、白芍、丹皮、川芎的用量;出血者,加大阿膠用量,還可以加入生地黃。頭痛者,關節(jié)疼痛者,可加大吳茱萸、桂枝、生姜用量;大便干結(jié)、皮膚如鱗甲者,可加桃仁。如閉經(jīng)基礎體溫低的,可加鹿角膠、制附子。另外,為使藥味可口,可加入紅棗。
3、為方便服用,可加進鹿角膠、紅棗、蜂蜜、冰糖等濃煎收膏,也是女性冬令進補的保健品。平時多食用豬皮、羊肉、牛肉、豬肝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