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文化,何以為家?
生活在南方的我,老家那邊確實是幾乎同一個姓的幾個村都有一個宗祠,每個村那倒不至于。去北方古村旅游倒是沒看到有很多宗祠。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還是有錯綜復雜的原因的。
泱泱大國,南北為政
秦嶺淮河以南我們稱之為南方。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定都南方的比較典型的就是兩宋了,其他幾個基本都是北方。而且兩宋也只是統一了南方大部北方局部,所以也沒有唐元明清面積大。這也可以看出,兩宋定都在南方可能在某種情況下是不情愿的,因為北方已經被其他政權控制。南方長期被穩定政權控制,家族宗廟思想更濃厚,宗廟修建的也更多。北方更靠近政治中心,國家的思想應該更為濃厚,南方更多的遠離政治中心,家庭的思想應該深入人心。
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紛爭不斷
從古至今,每次大型的戰亂都導致了衣冠南渡。從晉朝后面的五胡亂華晉元帝渡江定都建康到北宋末年宋高宗渡江定都臨安。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舉入侵,導致原來生活在北方的文人百姓不得不遠離家鄉,往南方遷移。我們從晉朝的衣冠南渡可以看出,當時的世家大族王謝在永嘉之亂后帶領了大量的士族南逃。在異鄉生活的文人百姓為了團結抵御外民,聯合本姓。甚至本民族之間為了爭斗,為了利益,也有很多矛盾,為了生存,同姓抱團一致對外。宗祠文化也就盛行了。北方在戰爭的摧殘下,連自己都顧不了,更別說顧宗祠了。
地勢地形
南方基本多是山地丘陵,甚至山地。在這種地勢地形下,人們出行也不方便。交流溝通起來也很難。正如老子所期盼的“雞犬之聲相聞,民之老死不相往來”。這種情況在南方是有可能的,陶淵明也描寫了《桃花源記》。很多古文古詩中,都寫出了南方地勢的曲折復雜。這也就讓在同聚集地的百姓,團結一致,共同對外。宗祠文化也是這種情況的體現!
姓氏文化 源遠流長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悠久的姓氏文化。《百家姓》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產物。古代姓氏代表的是血緣關系,你和我同一個姓,那我們就是兄弟姐妹。皇帝賞賜權臣也有很多賜姓,比如鄭和原來就姓馬的。還有明朝田藝蘅在《留青日札·江彬》中寫了“彬亦建功,漸謀進用,賜姓朱氏。”這也是皇帝籠絡人心的一種方法。姓氏文化的重視,必然導致了,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祭祀祖先的文化。南方宗祠很多也是這種文化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