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野馬:比大熊貓更珍稀的“活化石”
祖 遠
演化史長達五六千萬年的野馬,比大熊貓、鴨嘴獸等“活化石”更具有動物演化研究價值,其學術意義使它成為今天世界上的珍稀物種“大明星”。
在十二生肖中,馬被列為六畜之首,但被馴化為家畜卻是最晚的。它的祖先是野生始祖馬,保留著地球上唯一馬的原始基因,具有別的物種無法比擬的生物學意義。據考證,始祖馬高僅二三十公分,足五趾,后演化為三趾又到單趾,成為草原野馬。動物演化史學家們研究發現,地球上的野馬曾經多達350多種。
普氏野馬原產于我國新疆的準噶爾盆地和蒙古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帶,因此又被稱為準噶爾野馬或蒙古野馬。它體型健碩,長約2,8米,高1米以上,體重約為300公斤。體毛為棕黃色,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馬垂于頸部的兩側。野馬頭部較大而短鈍,脖頸短粗,腿短粗,尾巴粗長幾乎垂至地面。此外,普氏野馬的染色體為66個,比家馬多出一對。幼仔剛出生兩小時后即可吃奶和奔跑,3歲左右性成熟,壽命為30歲左右。現在,全球野馬僅存在中國發現的1種,即普氏野馬。此野馬因是俄國探險家尼古拉·普爾熱瓦爾斯基1878年在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并采集到標本的,故被俄國學界命名為“普氏野馬”。中國學界有人主張稱其為“中國野馬”。過去,世界各地的野馬,由于生態環境和生物鏈長期被人類破壞,漸漸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生活圈子越來越窄,不得不退縮到人類較少出沒的荒漠半荒漠地帶,且地盤越來越小,以致最終滅絕。從區域上來講,非洲的野馬滅絕最早,歐洲野馬的最后1匹在1876年烏克蘭的荒原上閉上了眼睛。蒙古國在1947年曾經捕捉到1匹,當時送到烏克蘭動物園飼養起來,那以后就再也沒有發現過野馬。我國對野馬的存亡是十分關注的,1974年、1981年和1982年,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大學等單位先后組織考察隊,深入到準噶爾荒漠、烏倫古河、克拉麥里山、北塔山等野馬產地考察,并配合進行過航空調查,力求找到野馬,但是無果而終。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如果自然界還有殘存的野馬,其數量也少到不能形成種群,因而不足以保證一個物種的生存,所以到今天為止,我國的專家們比較認同的觀點是:真正意義上的野馬已經不存在了。
野馬,在我國歷史上也是有過不少記載。先秦文獻《穆天子傳》里稱:“野馬走五百里”,說明當時野馬不乏眼見。此書中還記載說,周穆王西游東歸時,西王母十分熱情而依依惜別,慷慨奉送了周穆王不少西方土地上的寶物,其中就有“野馬野牛四十”。先秦典籍《逸周書·王會》里也有這樣的記載:“請令以橐駝、白玉、野馬、駒、馬央駔良弓為獻”,說明當時野馬也十分珍貴,被當作王公貴族往來酬酢謝答的厚重禮物在使用。《本草綱目》里也有記載:“野馬似家馬而小,出塞外,取其皮可裘,食其肉如家馬肉。”另據文獻記載,成吉思汗的軍師耶律楚材在隨成吉思汗西征時的軍旅詩里,也有對野馬的描繪:“千群野馬雜山羊,壯士彎弓殞奇獸”。說的是成吉思汗當年西征中亞,路經準噶爾盆地時鼓動將士們大批獵殺野馬的場景。當時軍中有個規矩:準獵殺得更多野馬,誰就被眾人擁推為英雄壯士,大量野馬因此死于成吉思汗軍隊所過之處,成為西部生態史上黑暗的一頁。
野馬的存在,在我國西部各地的壁畫和豐富的古巖畫中也有反映。新疆、賀蘭山、陰山、甘肅、烏蘭察布等地的巖畫中,大量畫面上有野馬的足印。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里就多處提到巖畫里的馬及野馬形象,所涉畫面有射獵、群陟、蹄印、對馬交媾等。
無論歷史的記載還是真實的發現,野馬在各大洲滅絕時間顯然比中國要早。到十九世紀時,世界上忽然聽到在中國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發現尚有野馬種群存在。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立即帶探險隊到中國尋找,在準噶爾東部吉木薩爾縣境內的將軍戈壁卡拉麥里山發現了真的野馬群,抓不到活的,他們就射殺了9匹,由標本制作師做成了完整的野馬皮標本帶回國內,并送到巴黎博覽會上進行了展出,一時轟動整個世界。后來,沙俄又多次派隊進入中國捕捉中國野馬并販往歐洲。德國總督哈根別克電因此而知,遂于1900年春夏之交野馬產仔季節,派探險家格里爾率隊到準噶爾盆地成功捕捉到80匹野馬幼駒,歷盡8個月的長途跋涉,運抵羅馬時80多匹野馬已死了一半。野馬最終運達德國漢堡,存活28匹,后來有11匹成功繁衍了后代。這些圈養野馬,以后又不斷繁衍后代,擴散到英、美等國,現已是第八九代了,全世界共約有1000匹,仍比大熊貓數量還少。國際自然與自然保護聯盟(IUCN)組織因此將其定為第一級,即瀕于絕種危機的物種。
從現在圈養有野馬后代的歐洲、蒙古等國家的野馬繁衍性狀來看,普氏野馬由于火去了野外的生活環境,生理種性在急劇退化,肌肉發達、肺活量大、善劇烈奔跑、聽覺敏銳和性情兇野等固有特點在明顯減退。專家們說,代之出現的是腿變粗了2~3公分,個體體重增加了50~70公斤,奔跑速度下降了一半,性情變得溫順起來,沒有了百年以前野馬的那種警覺、躁動和野性的強健。甚至2000年春天,新疆野馬繁殖中心引進的一匹最好的盛年母馬“準噶爾1號”因肥胖死于難產。
鑒于此,國際野馬組織的專家們在1978年,提出了一個“野馬還鄉保種計劃”,目的是讓野馬重回中國故鄉,在原態的生存環境中繁衍保種,強化復壯,然后視條件實施大自然放歸,最終目的是重建野生種群。此計劃得到中國方面積極響應。1986年,我國引進的第一批18匹野馬先后從德圍、英國和美國正式回至故鄉新疆,生活在建在準噶爾盆地荒漠地帶吉木薩爾縣境內的占地9000畝全亞洲最大的野馬飼養繁殖中心。據了解,目前新疆野馬中心已繁育出亞洲數量最大的野馬種群,中心已有117匹野馬,分為8群。之后,甘肅也分兩批引進了31匹野馬后代,建立了兩個飼養野馬的基地。除新疆和甘肅外,北京、上海建立野生動物園。據統計,至2007年,我國的野馬飼養基地其圈養野馬近300匹。
據新疆和甘肅從事野馬繁殖和研究的專家介紹,從目前野馬種性來看,雖然有退化,但基因沒變,仍保持著野生動物的基本種性,體型較小,立鬃,性情仍然較兇野,善奔跑。
圍際野馬組織“野馬還鄉保種計劃”的本意,是在過渡性放還中國原生態生存環境,進行一段適應性生活并對種群繁殖擴大之后,進行最終真正意義上的放野,這個時段需要多長時間,專家們意見不一。
新疆是野馬還鄉計劃實施最早的地方,在從國外引進野馬并圈養了16年之后,2001年8月28日,他們進行了第一次試驗性放野,由準噶爾ll號頭馬帶領,放出去27匹到卡拉麥里山自然保護區野外荒漠。這里的原野,東西南北四向不出20公里都有水源,并且還有野馬的近親野驢,有野馬的朋友鵝喉羚,當然也有野馬的天敵狼。野馬中心調配了最優的馬組成了馬群。頭馬是公馬準噶爾11號,它的父母是兩匹英國功勛馬的后代,它繼承有父輩的優良基因,十分強壯,放野時為它選配了7匹健壯母馬。準噶爾5號,也是英國馬的后代,13歲,正值生育高峰,它已成功地下了6個馬駒。另有13匹未成年的公母馬和6匹才幾個月的小馬駒。但已經圈養了一百年的野馬放野的結果不理想,由于對天然荒漠嚴酷環境難以適應,營養不良、疾病、寒冷和狼的侵襲,死掉了3匹。為減少損失,放野5個多月后,中心只好將所剩24匹野馬收回。實踐說明,野馬對于環境的適應較差,但也有人說,大部分野馬能基本渡過大半個寒冬,本身就說明是基本成功的,少量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的。由于第一批放歸不甚理想,國家林業局后來決定將第二次放野計劃暫停。
關于普氏野馬,在歐洲主要是在進行分子結構方面的研究,即致力于搞野馬基因的檢測,科學家們期待成功后,對野馬進行有效的提純復壯,并把這種技術應用到家馬身上去,以改良家馬的種性。
野馬的滅亡并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是人為濫捕濫殺造成的惡果,因而恢復生態和還鄉保種的意義特別重大。目前對動物的保護,人們太注重對單個動物的保護而不注重保護他們的棲息地,野馬放野,不能忽視的一個方面是要保護野馬的棲息地。保護一種動物,其實是保護這個鏈中的所有動物,即與它一起共生共死的競爭對手。保護野生動物不從它們生存的環境人手,走的就是一條治標不治本的道路,因為即使這個種群的數量增加了,但一回到野外,由于野外的環境已遭到破壞,它們還會一步步走向滅亡。但我們仍然相信,全球唯一的珍稀瀕危野馬,在國內外科學界的共同努力下,保種、擴群和恢復原始野生種性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