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烏江深處的喀斯特畫廊 范 曉
在重慶武隆,芙蓉洞里有著因為太美麗而被永久封存的“石膏花支洞”,天生三橋有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喀斯特天生橋群”的稱號,烏江有著樹影水色疊化出來的墨綠。難怪2006年我國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項目“中國南方喀斯特”中,少不了武隆這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將與云南石林、貴州荔波一起,期待著今年7月的申遺成功。
6位在洞內歇腳的農民看到了這個石縫
于是鑿開一個小洞口鉆了進去,里面竟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大洞
自從19世紀末,歐洲學者在今斯洛文尼亞境內研究石灰巖溶蝕作用及其地貌,并提出“喀斯特”這一術語以來,人們的眼界已大大擴展,遍及全世界的精彩的喀斯特景觀,已遠遠超出了“經典喀斯特”最初的內涵。以桂黔滇川渝鄂湘為主體的中國南方熱帶-亞熱帶喀斯特,就是地球上最壯觀的喀斯特景觀帶之一,以至于國外的學者對它使用了“世界喀斯特的首都”、“世界喀斯特發育研究的最好模式”這樣的贊語。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重慶武隆被發現和研究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喀斯特奇觀,無疑給中國南方喀斯特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國際洞穴聯合會主席安迪先生評價芙蓉洞是目前中國最好的游覽洞穴
這樣一個重要洞穴的發現,應該說十分偶然,但它的蛛絲馬跡卻早就顯露于地表。武隆縣江口鎮位于芙蓉江入烏江之江口,由此沿芙蓉江上行約4公里,在江右岸高出江面約280米的石灰巖崖壁上,有一個洞穴,因常年有霧氣從洞口冒出,被當地人稱為“氣洞”。一進洞口便是一個400多平方米的洞廳,常有村民在此避雨或小憩,洞廳北側有一道窄窄的石縫,但一直未引起人們的注意。
1993年5月26日,6位在洞內歇腳的農民看到了這個石縫,他們想要探個究竟,于是鑿開一個小洞口后,打著火把鉆了進去,里面竟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大洞。消息傳出,江口鎮政府隨即組織對該洞進行探測,令人震驚地發現這是一個罕見的遍布各種奇異洞穴沉積的大型溶洞,從而揭開了籠罩這個洞穴千萬載的神秘面紗,并借芙蓉江之名,將它命名為芙蓉洞。
有幸的是,芙蓉洞一經發現,就進入了科學家的視野。1993年,以中國洞穴研究會會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朱學穩研究員為首的專家,開始對芙蓉洞進行系統的科學考察與研究。自1994年起,中英美三國聯合科考隊、英國牛津大學紅玫瑰洞穴探險隊等也慕名而來,對芙蓉洞及其周圍的喀斯特洞穴系統進行了探查。
地下的巖層中之所以會形成洞穴,就是因為水在巖石裂隙中流動時,對巖石進行了溶解和侵蝕,帶走了部分物質,留下了空洞。當地殼上升或地下水位下降,原來為地下水或地下河通道的洞穴,就會抬升到地下河水位之上,此時,洞內就會生長形成各種鈣華堆積,不斷充填著洞穴,它和早期洞穴形成時巖石被掏空的情況恰好相反。
芙蓉洞在許多方面都有它的獨特之處。首先,洞穴位于寒武系至奧陶系的石灰巖層中,不同于多產在泥盆系至二疊系石灰巖中的華南喀斯特洞穴。一般人常誤以為洞穴所在巖層的地質時代,就是洞穴形成的時代,因此會說芙蓉洞形成時代更早。對此,朱學穩先生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我今年七十多歲,蚊子在我身上叮了一個包,你不能說這個包的年齡有七十多歲,實際上這個包的年齡很小。芙蓉洞和我們現今能看到的許多洞穴一樣,都是在最近的地質時期,即200多萬年以來的第四紀中形成的。
其次,芙蓉洞的石灰巖中夾有泥質巖石,結構不均勻,加之巖層有較大的傾斜角度,所以在洞穴的演化過程中,伴隨著強烈的崩塌作用。崩塌物覆蓋了洞底面積的92%,并在洞內形成5座大的崩塌山,其地形起伏最大達87米。復雜多變的洞內陸貌,對洞穴沉積的多樣性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芙蓉洞最有價值的,正是在特殊背景下形成的類型極為豐富、形態極為精美的洞穴沉積。它幾乎包括了已經過科學命名的所有喀斯特洞穴沉積類型。
喀斯特洞穴沉積都離不開水,一類和重力作用的水有關,例如:形成于滴水的石鐘乳、石筍、石柱、鵝管等;由洞壁和洞頂流水形成的石旗、石幕、石瀑、石幔等;洞底流水會形成石田、石珍珠等;洞中飛濺的水,會形成石葡萄、石瘤等。另一類和非重力作用的水有關,例如在洞壁或洞穴沉積表面,因毛細管作用或自由結晶作用形成的晶霜、晶花、石花等。
芙蓉洞的洞穴沉積不僅種類極其豐富,而且有許多世所罕見的精品。其中,池水沉積堪稱精華之一。例如洞中的“珊瑚瑤池”、“犬牙晶花池”、“貴妃浴池”等,在清澈透底的池水中,碳酸鈣析出成為十分完美的方解石或文石晶體,它們或呈葡萄狀、糖粒狀,或呈犬牙狀、梳狀,而且不同形態的晶叢、晶簇層層疊疊,厚可達50厘米左右,晶瑩剔透,玉潔冰清,讓人如入夢中瑤池。
在芙蓉洞的東端,有一個向南延伸的支洞,當專家們探查這個支洞時,既感到震驚,也不忍心踏入。因為在這個被命名為“石膏花支洞”的洞穴中,晶霜、晶花、石花幾乎遍及每一塊巖石表面,投足下腳都會不可避免地讓它們受到損傷,特別是那些潔白如玉而又十分脆弱的葉片狀、豆芽狀、絲縷狀、花瓣狀的石膏花和卷曲石,一旦不小心將它們碰斷碰碎,其代價絕不亞于一件國寶級的文物被損毀。例如,石膏花支洞中發現的鹿角狀卷曲石的枝長可達到57厘米,為世界已知最長者。因此,當專家們考察了石膏花支洞,并仔細拍照以后,建議把這個洞封存起來,現在這個支洞也未納入開發計劃。雖然游客也許永遠沒有機會走進這個支洞,但畢竟有機會使這些稀世珍寶能夠與世長存。
石幕、石瀑、石筍、石鐘乳這類景觀,常見于許多喀斯特洞穴中。但芙蓉洞的這類景觀卻讓人難忘。被譽為洞中一絕的“巨幕飛瀑”,是芙蓉洞石幕景觀的典型代表,它那種流暢如水、細膩精致的線條,使人想起古希臘的雕塑,而這種風格的石瀑正是芙蓉洞的一道“招牌菜”。被稱為“霸王巨盔”的景點,是一個曾懸掛于洞頂的直徑10米,長15米的巨型石鐘乳崩落的結果,它把下方的一個直徑7.8米,高6米的石筍砸為三截,二者均為我國已知體量最大的石鐘乳和石筍。這個崩落的石鐘乳上面已生長了新的石筍,據對這些新石筍的同位素年齡測定,可知巨型石鐘乳崩落的時間大約在10萬年前。
英國牛津大學紅玫瑰洞穴探險俱樂部艾琳·林奇多次進入亞洲最深的汽坑洞
芙蓉洞全長2846米,由于受兩組裂隙控制,洞穴平面上呈東北偏東、西北偏北兩個走向的折線式延伸。從發現芙蓉洞之初,人們就一直在尋找芙蓉洞的另一個出口,從旅游開發的角度,也希望另有一個洞口,以避免游客走回頭路。但芙蓉洞的其他出口始終沒有找到。據筆者實地觀察,芙蓉洞之所以被稱為“氣洞”,是因為洞內空氣濕度常年高于洞外,且洞內溫度十分恒定,由于洞內空氣只能通過洞口與洞外進行交換,所以在洞外濕度偏低、氣溫偏低的情況下,出自洞內的空氣因水汽凝結作用極易在洞口形成大團氣霧。這說明芙蓉洞內的空氣對流十分微弱。這種高濕度和靜風的環境,使游客在進洞之前都被告知要盡量減少身上所穿衣物,尤其是在冬季,不然在洞內行走很容易大汗淋漓。這也反映出芙蓉洞可能的確只有一個洞口,即使還有可能存在其他出口,其通道也應十分復雜和較為閉塞。
雖然沒有發現芙蓉洞的其他出口,但為了形成一個環形的游覽通道,人們還是趕在1995年5月1日芙蓉洞正式開放以前,鑿通了一條由芙蓉洞中部通往芙蓉江邊的隧洞,作為游覽路線的出口。這個人工洞口打通以后,人們很快發現,不僅洞內的氣流、濕度和溫度有了明顯變化,而且有的洞穴沉積景觀也出現發黃變干的跡象。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洞內景觀的不利影響,人們在這個人工洞口構筑了厚實的洞門,除了游客出洞時短暫開啟以外,平時嚴格關閉。
來自中外的洞穴探險隊,不僅對芙蓉洞內那些精妙絕倫的洞穴沉積著迷,也對芙蓉洞及其附近的幽深曲折的洞穴系統感興趣。這些探險家意想不到的是,經過1994年至2001年的探查,在芙蓉洞附近的天星鄉境內,竟發現了世界上罕見的喀斯特豎井群。在約2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至少散布著50個大小不一的豎井,深度均超過100米,其中,汽坑洞的深度為920米,排名居中國乃至亞洲第一。
豎井,顧名思義,就是洞道近于直立的喀斯特洞穴。在地殼強烈抬升時期,喀斯特地區地下水的垂向流動加強,沿著巖石中垂直裂隙集中的部位,就極易形成直立的洞穴,并成為連接不同高度的水平洞穴的通道。豎井一般先在地下發育,芙蓉洞石膏花支洞的南端盡頭,就有一個深達229米的豎井。由于地下水沿豎井集中滲流,會導致地下洞穴的擴展,并引起地表塌陷,這樣豎井就會暴露于地表。2002年3月,在芙蓉洞附近的山頂,筆者就曾考察過一個剛塌陷不久、暴露出來的豎井口,深不可測。天星鄉的豎井中,是否有與芙蓉洞相通者,仍然是探險者們感興趣的問題。
以艾琳·林奇(Erin Lynch)小姐為首的英國牛津大學紅玫瑰洞穴探險俱樂部,曾多次進入亞洲最深的汽坑洞,并趕在江口電站水庫蓄水淹沒下部洞穴通道以前,于2002年11月基本完成了對汽坑洞的探測。按照洞穴探險者的習慣,他們也用了一些即興應景的詞語,來對洞穴的各個段落命名。汽坑洞洞口海拔1162米,位于天星鄉政府駐地南410米處,由洞口向下,是一段深達707米的豎井狀洞道,豎井底部向北轉為水平洞穴,首先是一段海拔454米左右被稱為“時間耗盡段”的平臺,隨著洞穴緩緩下延,經過“信仰丟失段”和“真誠保持段”,達到海拔382米的“上游水塘”,這是汽坑洞的第一個大轉折,洞穴走向由東北偏北突轉為西南,進入“地獄之河”。在“地獄之河”中段海拔309米處,洞穴又急轉為一個深達60米的豎井——“龍嘴”,洞穴中的水流在此形成壯觀的“龍嘴瀑布”。經過“龍嘴瀑布”段的豎井,“地獄之河”的洞道又轉為平緩,前行不久,便是汽坑洞的第二個大轉折,洞道由西南突轉向北,并直至汽坑洞底端,海拔242米的“終點水塘”,這段洞道西側有支洞分出,與垌壩洞相通。垌壩洞的結構與汽坑洞類似,深度達到656米。
由于地表水與地下水是相通的,因此按照芙蓉江江口電站水庫海拔300米的最高蓄水位推測,現在汽坑洞內升高的水位已淹沒了“龍嘴瀑布”的大部。有意思的是,汽坑洞雖然離芙蓉江較近,離烏江較遠,但探險者卻發現洞內水流是流向烏江的。因此專家們認為,蓄水以后江口水庫的部分庫水極有可能通過汽坑洞向烏江滲漏。
朱學穩認為天生三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喀斯特天生橋群
喀斯特地區的地下水流,有點像土壤中的蚯蚓,它通過對巖石的溶蝕,把地下搞得千瘡百孔。不僅在地下形成復雜的洞穴,還極大地影響了地表的地貌,形成如天生橋、天坑、地峽等喀斯特景觀。
出武隆縣城,沿烏江右岸的支流羊水河上行約30公里,即可見到另一項世界級的喀斯特奇觀——天生三橋。從字面上即可了解,橋是天生,且有三座。自上游往下游,依次為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皆由三疊系的石灰巖組成。天龍橋上端至黑龍橋下端直線距離僅1500米,在同一河流上竟連續出現規模極其宏偉的三座天生橋,全世界僅此一地。
天生三橋所在的羊水河段原來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下暗河,暗河造成了規模宏大的地下洞穴,并因溶蝕發展、洞穴擴大,終于導致洞穴頂部發生串珠狀的塌陷。在洞頂塌陷的地段,形成巨大的天坑,暗河暴露成了地表河。而在若干天坑之間尚未塌陷的窄窄的殘留洞穴段,便形成了天生橋。
如果殘留的洞穴段較長,那就不成其為橋,而應該叫穿洞。以什么標準來區分呢?澳大利亞喀斯特地貌學家J.N.Jennings認為,應以陽光是否能到達整個橋孔通道作為界定天生橋的標準,并提出天生橋的極限寬度是180米,因為歐美的天生橋孔高都在70米以下,當橋寬超過180米,陽光便不能穿透橋下孔道。
天生三橋中黑龍橋的橋寬雖然超過180米,達到193米,但由于天生三橋的平均孔高達到96米至116米,所以即使通道長度超過180米,整個洞道仍然十分明亮。因此Jennings的觀點應做適當修正。
世界上的天生橋很多,但并非都是喀斯特作用形成,如美國猶他州的砂巖天生橋(Natural Bridge National Monument),我國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中的變質天生橋等等,但這些天生橋的規模一般都無法和喀斯特天生橋相比。唯一例外的湖南張家界武陵源的石英砂巖天生橋,高達357米,但它不屬于喀斯特天生橋。
徐霞客早就注意到中國南方的喀斯特天生橋,并名之為“石梁”。他在黔游日記中,就曾記敘在一日之中見到的多個“石梁”:“五里,有溪自西谷來,東注入南大溪,有石梁跨其上,曰太子橋。大溪自西南峽中來,至此東轉,抵東峰下,乃折而北去。有九鞏石梁,南北架溪上,是為華仡佬橋,有溪自西北峽中出,至此東轉,石梁跨之,是為青崖橋;。”
反映天生橋規模的參數有多個,在比較不同天生橋的規模時,怎樣綜合評價是一個問題。與其他的天生橋相比,天生三橋雖然在平均孔跨等單項參數上不是最大,但平均孔高名列世界前四,而在橋高、橋寬、橋厚等方面,無可爭議地包攬世界前三,加上三橋組合成群,因此從多項指標來看,天生三橋無疑可以得到“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喀斯特天生橋群”的稱號。
天龍橋與青龍橋之間、青龍橋與黑龍橋之間,分別為兩個巨大的天坑——青龍天坑、神鷹天坑。其深度和直徑的范圍分別為276米-285米和300米-522米,它們和天生三橋相得益彰,使人可立巨橋之上,俯瞰深坑細流、絕壁臨淵;或者穿行于橋洞之下,仰望奇崖環峙,飛泉天降,不能不為自然之力的鬼斧神工所驚嘆!青龍天坑、神鷹天坑還和天生三橋附近的中石院、下石院等天坑一起,構成了一個規模巨大的天坑群。
那一道色綠如墨的江流……
烏江,這條長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由烏蒙山東麓的貴州高原奔騰而下,橫切七曜山的褶皺山脈,在涪陵匯入長江。在它經過的這塊石灰巖廣布的區域,烏江及其支流不僅雕塑出了令人驚嘆的喀斯特奇觀,也造就了碧水翠峽、青山綠野的生態天堂。當我沿烏江而行,看到那樹影水色疊化出來的那一道如墨玉般的深綠時,總是揣想這也許是“烏江”之“烏”的來歷。
但每一次來到這里,心情的沉重也會增加一分。和西部地區的其他河流一樣,整個烏江流域的水電開發正如火如荼,不僅烏江干流已規劃了11個梯級,芙蓉江等諸多支流也在大干快上之中。緊鄰芙蓉洞洞口的芙蓉江上,已矗立起高達110米的江口電站大壩。2003年1月26日,在水庫開始蓄水后的第29天,就發生了3.5級地震,造成芙蓉洞洞內部分巖石及鐘乳石崩落。而更值得關注的是,水庫蓄水使芙蓉洞一帶的地下水位抬高了100米左右,這對地下水循環系統以及喀斯特景觀的演化造成的影響還難以估量。另外,在芙蓉江還生活著已被國際紅皮書列為瀕危物種的黑葉猴。據重慶綠色志愿者聯合會調查,作為我國黑葉猴種群最北緣的棲息地,江口水庫蓄水已淹沒了黑葉猴約三分之一的食物源面積,迫使黑葉猴向高處遷徙,其生存空間受到進一步的嚴重壓縮。另據最新消息,烏江上最著名的古鎮——龔灘,也將因為電站大壩的修建而永沉江底。當地民眾將被迫告別江邊已有數百年歷史的祖居,向更高的山上遷移。當鋼筋混凝土的箍子讓一條條綠色的脈絡支離寸斷時,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思索與擔憂。
深入黑暗 只因向往光明 老 馬
探洞的魅力,在于你所探索的是一個無法預知的空間。
探洞的恐懼,來自于地下百米黑暗和方向感的喪失。
探洞是一種挑戰,滿足你無限的想像,不斷探索的欲望,還有對“黑客地國”那絲光亮的追索。
(一)
關了頭燈,周圍一片死寂,幽深而黑暗。遠處那豆昏黃的燭光,此刻竟如此奪目!
整個世界突然變得很不真實。
下意識地往背后石頭再靠一靠,四周似乎全是深淵,一不小心就萬劫不復。意識混沌,不禁又一次浮現起問了自己多次的問題:大老遠來,冒那么大的風險,降落到這地下百多米深處,到底為什么?
隊友們都已經上去了,只能靠自己。最后再做一遍自我檢查:手升、胸升,STOP(探險表)、安全帶,對講,牛尾,備用抓結……隨手拿起山林留給我的半罐紅牛,正要張口,突然看到里邊探出一根觸須,原來是一只洞蟋跑進去了。猶豫了好久,還是沒有勇氣跟它共享。
掛上背包,連上主繩,通知隊友,開始孤獨的上升。
上升無疑是艱苦的,機械的蛙式動作,陪伴自己的除了黑暗還是黑暗。唯一給你希望的是承載生命所有重量的這小指粗的繩子。初入深洞時的那種激動已經沒有了,未知空間的探索已經結束,現在唯一的想法是回去,回到光明世界,回到我的隊友中間。
早就叮囑山林,上去后不要中斷跟我的對講,哪怕只是陪我聊天。技術上基本不會有什么問題了,而置身黑暗空間的孤獨所帶來的不安,卻需要同伴之間互相消磨。
馬上就到洞口了,再最后回望一眼遠遠的燭光,突然找到了答案:光明!
深入黑暗,其實只為了向往光明。如果沒有光明,這所有一切一切,都毫無意義。
(二)
這次探洞要追溯到去年11月我們探完廣西馬山縣永州鎮蓮花洞和龍靈洞。一次跟當地人聊天,得知兩年前,一個村民無意中見到山坡的草叢動得厲害,以為有野獸,及近,才發現是個小洞口。令草叢晃動的是洞里吹出的風。后來村民把洞口挖大,發現此處竟有一個深洞。他們曾經嘗試用約四十米長的繩子綁著竹子放下去,仍未曾到底,由于沒有合適的繩索裝備,該洞狀況一直是個謎。于是,這個未知洞穴便成了我們念念不忘的目標。
回來后,我們專門購買了一根200米的繩子,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和針對性訓練,終于在2009年元旦開始這次探索之旅。
這次大家做好了洞中生活的準備,5個人帶了8個大包。定臺到弄達只有山路,需要一小時。一路上,村民韋五哥和他侄子幫我們挑行李。
弄達屯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小村莊,只有十五戶人家,靠種植玉米,黃豆為生。屯里的青壯勞力基本都外出打工。經過一個穿洞,我們停下來休息,偶遇幾個趕集回來的老鄉。他們一聽我們是來探洞的,馬上眉飛色舞的介紹起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各個洞穴情況。
(三)
沒有太多休息,整理完裝備,立刻往山上趕。
從村里到洞口有半個小時的山路。洞口很小,僅容一人側身鉆入。韋五哥帶我先進去探看究竟。下去幾米,有個僅可容納兩人的小平臺,平臺底下懸空,下面是個20來米的洞。有點失望——這就是傳說中的百多米洞?景色一般,鐘乳石的發育已經到了后期,洞道長約百多米。在村民的提示下,向東面探索,過了一個小洞口之后終于發現了傳說中的深洞。
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滿了激動。洞里深不見底,強光電筒照不到邊。心撲通撲通跳得厲害。馬上,我們就要進入這完全未知的處女地了。深呼吸幾口,對講通知,招呼他們下來。然后,開始設置保護站。
邊上的一根大石筍提供了天然錨點。丟塊石頭下去,5秒鐘才聽到回聲,應該有100米左右深。
兩百米的繩子,按原計劃布了兩條線。我收拾整齊,打頭陣下去。從一號線下,小心翼翼的。空氣比較悶,不禁擔心起洞中的空氣質量。下了幾十米,忍不住點燃蠟燭檢查一下火焰情況。正常。約50多米處,突然出現一個蓮花狀平臺,繩子正好經過平臺的邊緣。繩子太長,由于彈性,無法避開石頭的摩擦。在石頭上做繩墊同樣難免擺動,也易磨破繩子。跟上面的隊友說明情況。只有兩種選擇,要么做人工錨點,要么換繩。
好在我們布了兩條線,換繩是最好的選擇。于是切換到2號線,繼續下降。降落的地方是個比較高的小平臺,先站穩,解裝備,接著攀到洞底。終于安全到達!
通知上面的隊員做準備的同時,我先到周圍轉了一圈考察地形。洞的走向為東西向,中間峰回路轉,無法一眼看到盡頭。從我們下洞處往另一面,洞底都是石頭,呈30度角向下傾斜,有很多石頭堆疊,像一座座小山把空間隔斷。
山林也下來了,拉著繩尾站在一塊大石頭旁邊。突然聽到一通咣啷咣啷聲,把我嚇了一大跳,原來是三腳架掉下來了。燈光所及,腳架已經散成慘不忍睹的幾根棍子,歪歪扭扭地攤在地。
我和山林躲在下面一塊大石底下接應悟空。突然又是一陣巨響,接著一個大包從天而降。悟空的背包提帶斷了。又是一個教訓,提帶和肩帶必須一起扎好!很多地面活動時無關緊要的細節,到了深洞里往往會成致命的威脅。
繩子長了,延展很大,彈性造成的影響是平常所無法體會到的,而洞壁情況復雜,石頭很多,也增加了諸多不確定因素。所有的環節,一定要檢查再檢查!
對講里傳來老帥的聲音,凡天下來了。過了好久,還沒見人影,呼老帥才得知凡天在過繩切換時竟然卡在半空,上下不得!卡了大約一個小時,最后只好讓他一個人回到上面的洞里留守。等最后一個下到洞底,已是午夜1點多。
大家各自找好營地。鋪好地布,防潮墊很重要。洞里沒有像樣的水源,只能收集滴下來的水。我和山林整理完營地,張羅著燒水煮姜茶。洞里濕氣重,大家忙碌了這么長時間,并且精神上高度緊張,這個時候喝上杯姜茶真是美味至極!
(四)
第二天一早煮了面條。飯畢察看洞內情況,尋找其他洞道。洞是東西走向,長約600米,寬約200米。根據洞內陸形和石頭倒向以及泥土的形狀,這個洞雨季應該是過水通道,水流的方向是自西往東。
于是我們向東面探索。遠看洞里一座一座小山,似乎已沒路可走,翻過去卻別有天地。我們每隔一段就壘石為記,洞里不像地面,迂回曲折,地貌相似,稍不小心便會迷路。從洞壁痕跡可以看出漫水時水線很高,豐水期這里應該是個積水洞。洞里很多倒塌的巨大石筍,有的累積成一座座小山。我們在這些巨石中搜索,期望能發現水流的通道。一路尋找,一個個否決。最后,在一座小山底下,找到一個洞口,下去約三四層。最底下的洞口,被幾塊石頭卡著。石頭比較干凈,泥土痕跡不多,應該是水流的一個出口,估計可以通到外邊或其他洞道,可惜洞口被大石堵住,無法進去,我們便轉而尋找進水通道。在我們下降點的附近,有一條洞道,地面有大量蝸牛碎片,應該曾有地面水流進。沿著狹小的洞道左繞右繞,上攀下爬,依然探不到出去的通道。
下午4點,整個洞基本探完,我們準備原路返回。
(五)
大家上去后,我直接從2號線上去,中間不切換。2號線果然不好上,崖頂平臺位置太小而且沒有立足點,由于掛著大包,上去很麻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全賴老帥幫忙,才終于上去。二層的洞上去就容易多了。晚上10點多,終于全部出洞。
“歡迎回到人間。”看著大家疲憊的笑臉,有一種重回生天的感覺。空氣清新,感覺真好!
感謝弄達屯的村民,他們淳樸善良,幫助我們完成了這次百米探洞,還有木森林這個強大的后援。最后我們決定把這個洞命名為一木森林洞。
備忘錄
1、活動前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包括裝備、技能和心理,保證活動安全順利進行。
2、扁帶帶多少都不為過。
3、長距離下降大洞的時候,布兩根繩是非常有必要的。
4、所有東西都應捆扎好,并且一定要確保牢靠。嚴謹是玩得安全長久的唯一選擇。
5、錨點應慎重再慎重。并且一定要交叉檢查。為了安全,怎么做都不為過。
6、不合格或有隱患的器材,堅決不用。
7、在上面洞口布錨點處的小平臺,應先設保護站。
8、后援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