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擾時刻?
“你都30好幾了,還單身呢?”“看一下你手機怎么了,怎么那么小氣?”“你男朋友有什么好的,真不懂你看上了他什么?”……
當別人的言行,讓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就說明對方可能冒犯了你的心理邊界。
心理學研究表明,90%的人際關系問題,都是個體心理邊界不清導致的。而這個“心理邊界”,決定了你對自己與他人互動距離的分寸掌握。
今天,我們聊聊“心理邊界”這個話題。
心理邊界的2種表現形式
什么是“心理邊界”?心理邊界這個詞最早由心理學家埃內斯特·哈曼特提出,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自我界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條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邊界,它將我們與外界區分開來,確保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在一個心理范圍之內保持舒適。
關于心理邊界,通常有兩種表現形式:
1.邊界模糊
就是沒有分寸感,交往中的一方總是有意或者無意的侵入對方的邊界,而他自己意識不到。
這種情況通常存在于親人、朋友和閨蜜之間,有些容易被發現,但有些很隱蔽,不容易被發現。
比如,親人總是會打著“為你好”的幌子,頻頻冒犯你的邊界,逼婚,詢問你的工作和收入,或者打探別的你不想宣之于眾的隱私。
再比如,丈夫懷疑妻子有外遇,于是他會選擇跟蹤或者限制妻子的社交活動的方式來消除自己的疑慮。如果妻子拒絕他的操控,他就表現的憤怒、敵對。這就是邊界模糊的表現。
再親密的關系,也應該保持一些距離。千萬不要把腳伸到別人的鞋子里。
2.邊界僵硬
與邊界松散相反,有的人遇到的主要問題是邊界僵硬,太有分寸感了,以至于到了固執的地步,反而顯得冷冰冰的,不近人情。
舉個例子,公司的老員工讓你幫忙帶一份盒飯,你頂回去,告訴他:“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幫你買盒飯的。“
這話沒問題。但從心理邊界的角度看,就是邊界太僵硬了。公司同事之間,幫忙帶點東西,本來是個很小的事情,也不算過分,如果你的邊界過于僵硬,也會導致別人的僵硬,可能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
以上,就是心理邊界的兩種體現。
沒有邊界感,你就拎不清
哈曼特說:如果自我是一座古堡,那么心理邊界強度便是古堡外的一圈護城河。當然,護城河的寬度由你自己決定。
沒有邊界感,你就拎不清。那么怎樣去調整自己的心理邊界呢?給你以下3個建議:
1.守好自己的邊界
每個人在交往時,都有一條不可觸碰的底線。你要守好自己的邊界,學會拒絕。
《邊界意識》里說:“你的界限就是你的情緒,邊界只要被打破了, 就會發出警告。”
如果你的邊界被打破了,你覺得不舒服了,那你一定要學會說“不”。
你要適當的表達自己的立場和邊界感,有意識的保障自己的權益,拒絕不合理的要求。
比如,你很介意別人拿你的身材說事兒,那你就守好這條底線,有人提到了,你就要告訴明確告訴他,“我不喜歡”。
只要別人不拿這一點來取笑你,那么你就可以愉快地與對方交往,你的心理邊界就拓寬了許多。
2.把握分寸感,尊重別人的邊界
心理學有個概念:心理越位。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底線,就是在這個范圍內,誰也不能進來,一旦進來,就容易產生矛盾,誰進來,就越位了。
你要時刻警惕,看看自己是不是處于“越位”的位置,不能讓你的“越位”給自己帶來麻煩。
人與人之間,是有情感賬戶的。不要覺得情感賬戶中錢,你是揮霍不盡的。
當你不斷觸犯別人的邊界,讓別人覺得不舒服,情感賬戶也終會有掏空的一天。
所以,你要把握分寸感,尊重別人的邊界。
3.課題分離,專注自己的事情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提出了一個“課題分離”的概念。
什么叫“課題分離”?意思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你只需要為你自己的課題負責,而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
一個人的心理邊界也會分為兩部分:
邊界內的事,能夠由我掌控,屬于自我的心理邊界;
邊界外的事,無法被我掌控,屬于他人的心理邊界。
一旦你把屬于邊界外的事情,當成是邊界內的那樣處理,這就越界了。很多人際關系上的問題,就是因此而發生。
所以,你要課題分離,你要區分好,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她的事。管好你心理邊界內的事情就行。
最后,我想說,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所謂邊界,就是讓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學會劃分和掌握心理邊界,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記住,最適合的心理邊界,永遠在你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