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玩的孩子,就是很有出息!”91歲于漪破例再受訪,看完請對孩子和自己再好一點
于漪 1929年2月生,江蘇鎮江人,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長期躬耕于中學語文教學事業,堅持教文育人,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主張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同步創新,許多重要觀點被教育部門采納,為推動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突出貢獻。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等稱號。2019年9月獲“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疫情期間,我們上海的文化藝術,特別是“云上”一些活動,對居家休息的人的心靈,有很多滋潤和安慰。這其中,我特別感動的,是交響樂。比如上海交響樂團,演了八場的“在線場”系列音樂會,線上觀看人次據說達到八百幾十萬。音樂藝術的美,在疫情防控困難期間,能夠發揮這樣一種引領的、美好的作用,我非常感動。交響樂是了不起的。整個樂隊,有眾多樂器,各種各樣。但是所奏的樂曲,不管是激越澎湃的,或者是寧靜舒緩的,你就覺得,配合得那么美好,它能夠愉悅人的心靈。什么道理呢?和諧是一種美。它讓所有人都引起共鳴。演奏者也好,傾聽者也好,所有人都沉浸在里頭。所以有的人講,美,能夠團結所有的人。美的本質是和諧。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事物和現象各個方面完美的配合、協調和多樣中的統一。其實和諧,就是中國美學的“和而不同”之道,也就是西方美學的“多樣統一”的法則。中國人對和諧是思考很深的。費孝通先生不是有句名言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當今時代,社會轉型,價值多元,文化多樣。很多人的適應力滯后,認識力還達不到那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水平,因此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矛盾。面對矛盾,我們應該從容對待,靜下心來,深入思考。所以我覺得,學校也好,家庭也好,做老師、做家長的人,應該直面這個問題,來很好地認識,來很好地破解。我是做老師的,我想得最多的是學生,因為教師的生命是在學生身上延續的,學生是我的寶貝。我深深感到,上海這樣一個超大城市,我們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群體,幾乎是全國中小學生群體的濃縮版。很多人根本就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我們一說學生,腦子里往往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未成年人,他們有些未成年人的共性。殊不知我們的學生群體,真的就是全國中小學生群體的濃縮版。遺傳因素不一樣,學生的個體特征不一樣,家庭的經濟狀況、文化層次、成長環境,諸多條件差異極大。但我們往往只看到學生就是學生,不知應深入了解他們的狀況,有針對性地、實事求是地因材施教。于是就出現兩個很明顯的問題。第一,學生的千姿百態、來龍去脈不清晰,不掌握,就胡亂攀比。不管是什么學校,什么樣的學生對象都比。比是要在一個層面的,否則就不存在比。胡亂攀比,教師心中焦躁,學生心中焦躁,家長心中焦躁。其實比是有很多規則的。我們無視這些規則,忽略這個差異,不同層面去亂比。不是比出好的心態,比出愛自己的學生、愛自己的孩子,而老是埋怨你怎么回事啊、怎么回事啊。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而這把尺子又不對,不是衡量學生在成長過程當中“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我們一把尺子聚焦在學業上,更糟糕的是聚焦在分數上。這樣,學校、班級就會有些雜音出來,不和諧的聲音。所以作為老師、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對學生,真的要盡心盡力去研究,研究他的全面成長。這是你的寶貝啊,是家庭的寶貝,國家的寶貝啊。產生不和諧的聲音,跟我們認識的不到位、行為的不得當,有關系。首先是認識不到位,停留在概念化的學生與孩子。其實每位孩子都是藝術品,一個學生就是一個世界,而我們不知道他的世界是什么。這些年來,我們的教育事業,從量上講是大發展,從質上講,跟先進的教育比照,我們也確實不斷進步,有的是大步前進。但不能否認,從我們基礎教育來講,“唯分數”“唯升學”這樣一個頑疾、痼疾,真的是頑瘴痼疾,纏繞著學校和家庭。考試是一種手段,沒錯的。它第一個功能是檢測教和學的狀況,對教學加以改進。第二個功能是選拔。因此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教育最高尚的目標是培養國家有用人才,對國家對世界做貢獻。錯把手段當目標,好像押寶一樣,都押在分數上、押在升學上,陰魂纏繞著,就給老師、家長帶來無窮的煩惱、焦躁,乃至無奈。每個孩子都是活潑潑的生命體,人是有天性的。我記得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陽明,曾經寫封信給學生說,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你呢,要他背這個背那個(笑),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他受不了。結果是什么?孩子以學堂為牢獄,以師長為仇寇。這個很深刻啊。原本孩子天性里頭就有求知,就有好奇,本來是很歡樂的。我們現在給他增加了許許多多的、不必要的負擔。我們主要受什么思想支配呢?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就超前再超前,就搶跑道。現在社會上一些教育現象真是“妙”了。比如語文,對小學生就開班講授文學知識,搶跑道。實際上小學生是根本不能夠理解的,囫圇吞棗,不消化。但是文學知識到高中又必須要講,變成炒冷飯。學生耳朵聽得發膩,討厭死了。這個可怕在哪里呢?和諧,是有序的。而我們人為地把這個“序”破壞掉了,以為“深”就是好。這是不對的。適合,才是最好的。教育的“適切性”是最好的,最好的教育是正好“適切”于這個孩子。我有體會:六歲的孩子學五歲半的知識,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五歲半的孩子學六歲的,吃力得不得了。超前啊,他沒有辦法做到的。如果是在游玩當中,開心開心,唱唱山歌,無所謂。但作為任務去要求,孩子負擔重得不得了。玩里頭其實有很多學問,四肢好運動,心智會發展。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它是全面發展的,不能認為玩就是不好的。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也講過天性的問題。他說,一株葡萄結多少果實,不是園丁決定的,是葡萄本性決定的。它有遺傳因子,它的生命力是怎樣,園丁是不是按照它的本性來愛護,呵護它的發展。如果不顧它的本性,拼命施肥澆水要增加產量,結果反而使產量降低,毀壞它的前途。我們的教育對孩子的本性要透徹地、充分地認識。他是什么年齡,他就喜歡什么。什么年齡說什么話、唱什么歌,是有規律的。人只能順規律而行,而不能忽視規律。超前,或壓制他的積極性、拖后,都是不行的。只有充分地、透徹地認識孩子本性,適時加以呵護,他才能開花結果。大提琴家王健,很有名的音樂家,他講小時候學拉大提琴,父親規定他每天不得超過五分鐘。這是培養他的興趣,培養他專注的能力。小孩子思想很容易渙散,要他半個鐘頭一個鐘頭,專心不了的。就五分鐘,每天只好拉五分鐘,拉出興趣來了卻不好拉了,一直吊他的胃口。后來他對這個就非常有興趣。這尊重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很成功啊,王健作為大提琴家簡直首屈一指。所以我們真的要蹲下身來,好好地了解兒童,尊重他的天性。他是一個獨特的、完整的生命體。我們現在很多孩子學小提琴、學彈琵琶,父母不停地說“你再給我彈”,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孩子他不要,厭了呀,小孩子不可能這樣專注的。哪怕是到了初中,特別男娃娃,他還是喜歡玩呀。頑皮搗蛋的孩子,我教下來,覺得起碼有兩個優點。第一,身體好(笑),身體不好他玩不動啊。他調皮搗蛋,一刻不停,走路都不會好好走的。他要跳的,走兩步跳幾跳,可愛吧,真的可愛啊。第二就是點子多,思維活躍,這是他的天性。我們總要求,你要坐好了,你不能動。這怎么可以呢?有的時候,他必須要“正襟危坐”,要培養他的專注力。但是少年時代,很多時候,你要讓他玩,讓他雙手雙腳全部放開來(笑),這是歡樂啊,他生命的歡樂啊。是不是好老師,關鍵在能不能把孩子的潛能發現、發掘出來我做老師,對自己有一個要求,必須鍛煉出敏銳的目光,要能夠敏銳地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每位孩子身上都有優點的,關鍵看老師會不會發現。要發現美,感知美,跟學生一起體驗美。學生世界是五彩斑斕的,是“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的,是立體的多維的生命體。我們往往只看到某一點,你作業做得怎么樣。其實并不是如此。孩子突出的、外顯的優點,比較容易發現。老師的眼光要會挖掘,發掘他內在的美,潛能,潛在的優質基因。是不是好老師,關鍵在能不能把孩子的潛能發現、發掘出來,把他的潛能變成發展的現實。我這都是有根據的。心理學家喬治·拉伯薩特曾說:“人是帶著一堆潛能,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一堆”,什么意思?多種多樣啊。它不僅是數量多,還是五花八門的。我們培養下一代,不少人只看到習題、分數,這糟糕了,真的把多少美景都丟失了。中國人是很聰明的。特別是小男孩,別看他調皮搗蛋,有時候一語驚人。你根本想不到,他“嘣”一下出來了。很有趣。我有次看到一篇文章,說阿爾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側風景極佳,美景如畫,路上插了一個標語牌,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啊。”我突然就想到,我這個老師在學生、孩子當中,看到的也是美景如畫,目不暇接,關鍵看你是不是靜心、用心、精心去發現。那么多美好的東西,有時我們確實視而不見。我看到每個孩子的臉,就覺得非常有趣。天工造物,真了不起。每個孩子都是兩道眉毛、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也都是按這個順序來組合的,但各人就不一樣,各有特點,各有長處。羅丹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不只是用眼睛看,還要用心去觀察。我一輩子做老師,真的是經常處在驚喜中。我跟什么孩子都處得來,因為我從心底里覺得他們非常可愛。比如說有個孩子不喜歡語文,數學比較好,而且很內向,寡言少語的。一個偶然的機會,大家講圓周率,他一下子脫口而出,背到小數點后28位。我真的驚喜啊,馬上抓住這件事,在同學當中表彰他驚人的記憶力,而且請他跟大家介紹怎么記的。這就給他一種肯定,一種信任。發現了潛能,要愛護。有的孩子背不到那么多的,就對他投以羨慕的眼光。要不斷呵護這種苗子。他坐在最后一排,有次我上課,發現他把擦眼鏡的手帕咬在嘴上,眼睛一直看著我,身體朝前,專注聽講,進入了忘我的境界。課堂小結時我就贊賞說,真是美麗的風景啊。這看起來是很小的細節,但細節往往決定成敗。叫孩子去做驚天動地的事,這是不可能的呀。細節標志著他的成長,他慢慢就開朗起來,跟同學關系也很融洽。所以要善于發現,不僅是學業,興趣愛好,方方面面,包括生活上。哪怕是穿件衣服、穿個鞋子,這里頭都有學問,你都可以發現表揚的細節、成長的契機。我們的表彰,一定要實事求是,以事實為根據,而不能凌空。要讓孩子能夠做得到。“適切”的就是最好的。又比如有的孩子喜歡攝影,我就搭平臺,請他們表演、表現。他可以把自己怎么選景,怎么構圖,怎么用光線,什么角度好,如數家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要在眾人當中,能夠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的。因此,教師一定要在很多時候搭建平臺,讓他有展示的機會,增強他的自信力、自強力。所以發現美,欣賞美,是師長教育下一代很重要的一條。比如小孩子吃完以后,把飯碗拿到廚房,這個就要表揚。家長不能看成是小事。人的教育,就是這樣點點滴滴入心頭的。人總是有優點有缺點的,何況未成年人。他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粗糙,不周全,丟三落四,這樣那樣地不規范,這是常態,不是品德壞。不能夠過分地責備,過分地批評,這是不行的。老師要有本事,不僅是包容,而且要把他不足的地方,變成新的成長點。缺點就是成長點。他這里不足,你呵護他,寬容他,愛護他,不斷地引領他成長。我教過一個小男孩,讀初一了,兩三百字都寫不清楚,錯別字一塌糊涂。他跟我講,恨死作文了。我一個老師聽了什么感受?你恨死我教的語文?恐怕要“好,馬上關門了”吧。不,我就要尋根溯源,他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小學一直被批評到畢業,他的積極性、好奇心、樂趣,全都被批掉了。因此我一定要在他的樂趣上面下功夫。我發現,這個男孩子,一天到晚褲子卷到膝蓋下一點點,一雙球鞋常常沾滿泥,腿上也是泥。怎么回事呢?他喜歡捉魚捉蝦,常跑到河邊去捉,學校荷花池也不放過,上課、作業不認真,該是他的缺點吧。但我看他對魚蝦那么有興趣,這就是好事。我對他說:這樣好不好,你呢,把魚蝦捉來放我辦公室臉盤里,把水草也弄來,不過你每天要來換水,不好養死。他很開心,天天認真堅持。一個人有樂趣,是不以為苦的。他也會跟我講,這個是龍蝦,那個是小烏龜,怎樣怎樣。有一次我們寫作文,題目叫《可愛的小生靈》。看了他寫的文章,我真開心壞了,生動啊。盡管三百字左右,錯別字一塌糊涂。他寫烏龜跟龍蝦大戰,蝦大戰的時候,是要先把腰蜷起來,然后再把鉗子弄出去,細致生動得很。我請他到辦公室來面批。我說老師寫不出這樣的文章啊,你寫得那么細致生動,因為你看得仔細,所以寫得出,我寫不出。我邊講邊給他改一個個錯別字。他不好意思,說老師我那么多錯別字。我說沒關系的,你重視了以后就會改掉的。然后我就把這篇文章打印出來,跟其他同學寫得好的幾篇,一起發給學生。同學大為驚訝。我說你們看,要寫得出來就要仔細觀察,他是觀察入微啊。這樣表揚,他很開心,雖有點受寵若驚,但覺得自己是大大進步了。同學看到他這樣進步,也要你追我趕。這就變成了他的一個轉折點。后來我記得有次帶他們去看市里的燈展,他看完了以后跟我講,于老師我還沒有看夠,我星期天再來看,我說好啊。他對寫有了興趣。就這樣,一點一點地,缺點變成生長點。他逐漸放下了小學一些經歷給他帶來的壓力,在學習上的好奇的星火又旺盛起來。有了學習樂趣,語文明顯好了起來,他后來還考取了大學。所以我覺得,老師真的是要跟孩子共鳴,心心相印。他的事就是你的事,他的不足就是你的不足呀。教師字典里頭,老是否定詞,“不能”“不可”“不行”,怎么教育他?教師字典里應該是你怎樣才行,你怎樣做,就可以更好、可以更行,你是教他、引導他。我教過一個班級,真的奇怪了,有四位口吃的孩子。我作為語文老師,不僅要教他們書面表達,還一定要他們的口頭表達也好。我就很精心地去尋找原因。一位聽課的青年教師著急地說,于老師,你講你的,你不要叫他講,他也講不清楚。我說不行啊,他將來要生活,要工作,口頭表達一定要清楚。后來我發現,他是生理上有點小毛病。我聯系他母親,說孩子舌頭下的一根筋是不是短了點,是不是帶他去醫院看看。這位家長很配合,帶去一看,真是短了一點,做了小手術。我再訓練他講,日子一久就很流利了。大學畢業后,他有次寄本雜志給我,上面有他的文章,說他在廣州做外貿,做出成績。做外貿,你說要口頭表達嗎?孩子的成長,是奇跡。千萬不能用凝固的、一成不變的眼光來看。他是有潛能的,只不過有時潛能受到了影響。剛才這位是生理上的影響,另一位是習慣影響,學人家口吃學壞了。我跟他說,你慢慢地,一個字一個字講。第三位是家庭影響,太寵了,媽媽跟十幾歲的兒子講話,跟與幼兒講話一樣,不成句子的。因此孩子講話亂七八糟,只有詞和詞組,沒有完整的句子。每個人都不一樣。口頭表達能力是他將來生存、發展的本領,是我作為教師的責任。我就要精心地去了解:他們這些說話的潛能,是被什么東西遮蔽了,我要幫助他們去掉這些遮蔽。第四位又不一樣,一位女孩子,課堂上我說某某同學講的什么,請你復述一遍,她總講不出來,結結巴巴。有次下課見她跟同學跳橡皮筋時,說話卻流利得很。我發現了,她原來是思維跟不上趟,抓口頭表達是沒有用的。因此我對她的辦法是,抓思維訓練,促口頭表達。她每天來上學要走20分鐘到25分鐘,我給她布置一個不要檢查的作業,不是書面的。我說你每天走的時候,你看到對面一個什么人,馬上腦子里頭就要出現,這是個什么人,出現詞:是大人還是小孩,是母親牽著孩子在走路,低下頭她大概在講什么話,要求她看見什么腦子里馬上反應什么,看到什么講什么。半年一年下來,孩子上來了,反應快了。到最后,她參加全國作文比賽,還得了三等獎。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孩子是有潛能的。我們沒有發現什么把它遮蔽了。教育就是對人的存在之謎和成長之謎進行勘探。你是勘探者,他的存在之謎,有的是顯露的,有的是隱藏的,你要把它勘探出來。他的成長之謎是什么,你要能夠深入進去,逐步把握。教育做的是這樣一種神圣的事情,把這些都勘探出來,持續地揚長避短。他優點不斷增加,慢慢地,在成長過程當中,那個不足的地方就克服了。我們真的要明白,每位孩子不是帶著空腦袋到教室的。他有他從生活當中,從不知道什么地方,學到的一些東西,一些“緘默的知識”,已經在他心里了。有的是生活經歷,有的是環境啟發,有的是學習積累。教師一定要學會贊賞孩子。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兒童的時候有兒童的夢。為什么,一幅漫畫,小孩子坐到月亮上面,就能夠那樣地打動小孩子?他有上天的夢呀。初中孩子有初中孩子的夢,青年有青年的夢,這些夢都是色彩斑斕的。要發現它,就勢呵護他成長。其實孩子的那些叛逆,都是有緣由的。一定要追根溯源。有的在班級里頭,很叛逆。他不服老師啊。深入了解,會發現有的書讀得比較多,興趣愛好廣泛,家里的文化氛圍又濃,他覺得你懂的太少,對不上號。所以教師要不斷學習。我總的一個感覺是,我做教師,幸福感很強,經常被孩子的一些潛能、一些表現所感動,經常處在驚喜當中。我看到一些有才華的學生,真是由衷地高興,這是家庭之福,國家之福啊。他的潛能發揮出來,對家庭、對國家都是福氣、福祉,千萬要愛護他。什么叛逆不叛逆,你只要設身處地站在他的位置上,想一想,體驗一下,你就明白了。你就覺得,他們真的是無比可愛,有的真是要非常珍惜的。那些獨特的想法,獨特的做法,都是了不起的成人成才的火苗,是火種。我深深體會到,教師、家長對學生的愛,實際上是一種溫暖。莊稼成長要溫暖,人的成長也是。我們的愛應該是一種溫暖,一種關注,一種包容,一種理解,一種體貼,一種動力,一種引領,讓他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趣味無窮,熱愛生活。這里十分重要的是,教師絕對不只是一個人發光,要和諧,要讓每個孩子發光。一種樂器奏不出交響曲,它的和諧來自于每一樣樂器的發光。教師非常重要的一條,是要制造和諧的氛圍,讓每個孩子發光。每個孩子都是發光點,他有他的世界,你要讓他世界里最好的東西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樣他就能夠不斷地成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