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5000年的
茶文化發展史中,各朝各代都涌現出了一些弘揚
茶文化的杰出女性,特別是在最能體現
茶文化的
茶館行業中,女性不是半邊天,而是一整片天。
女性開創茶館 我國茶館起源于晉代,就是由女性開創的。茶館最先是由在街頭賣茶水開始的,以后進室成為茶寮。再由茶店兼賣茶水,最后才從茶店中分離出來成為專門的茶館,那個賣茶水的就是女性。晉代傅咸的《司隸教》中記載:“聞南方有蜀嫗作茶粥賣,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賣餅于市,而禁茶粥以因蜀嫗何哉?”這就是我國茶館源頭的“先奏曲”。
女子發明三才碗 茶到了唐代已是非常繁榮了,茶館更是到處可見。但是,
喝茶的碗不盡如人意,經常燙手。在建中年間,蜀相崔寧之女,從小喜歡
飲茶,經常被茶碗燙手。于是她想出了用一個盤子托著茶碗的辦法,可又常滑落。她嘗試著先是用蠟固定,后用漆固定。這樣就形成了蓋、碗、托三件套。用起來很方便,不燙手,不滑落。女兒把她的發明獻給了父親。當丞相的父親很高興,稱她的發明為“三才碗”。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三者融和在一起,謂之天地人和。一副小小的
茶具便寄予了一個小天地,小宇宙,包含了古人的哲理,“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崔寧把這種
茶具介紹給親友和群臣,后又傳到民間,逐步改進,就形成了今天的“三件套”、“三才碗”。
女人詮釋
茶藝 茶藝是茶文化的精粹和典型的物化形式。它以茶為核心,把音樂、美術、禮儀儀表、環境藝術等多種藝術元素凝聚在一起,營造了一個獨特的、最具民族性的美學空間,為人們開辟了一個意境深邃、別開生面的審美領域。
茶藝名稱的由來有一個發展過程,在唐代,“藝”字就與“茶”字發生聯姻,茶藝已經進入定型和完備的階段。當時貴族們的夜生活重要內容──
品茶聽琴。仕女坐于條案四周,長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長炳茶勺,一女操勺,舀
茶湯于茶碗內。幾上
茶壺、茶碗和
茶點散放賓客面前,主人坐榻上,賓客有坐有站。旁邊有婦人彈琴吹簫,賓客們一邊啜茗品嘗一邊聽曲。
隨后的宋代,“藝”字與烹茶、飲茶聯系在一起,飲茶風氣更盛,茶藝也更為精深。明代茶藝最重要的貢獻,是瀹飲法的定型與發展。自清代以來,流傳至今的風格最獨特、影響最大的茶藝,是流行于廣東潮汕和福建漳泉等地區的
功夫茶。茶藝的詮釋,一直離不開女性的積極參與和投入。
古典生活的回歸人
“枯枝
葉底待欣陽,終是情開暗透芳。日月精華
葉底藏,靜心洗浴不張揚。悄融四海千河色,暗潤千年四季香。窗外閑風隨冷暖,
壺中清友自芬芳。”這首詠茶七律道出了茶的精髓,也將一種雅致唯美的生活方式流傳至今。
古人的茶生活
曹雪芹是一位諳于
茶道的大家,一部《紅樓夢》全書盡
茶香。書中有一位茶藝高手,也是一位妙齡少女。在《紅樓夢》的41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就記錄了妙玉高超精湛的茶藝。單看她用的茶具和用茶用水就可以窺之一斑。她給賈母泡的茶是“老君眉”,茶具是成窯五彩小蓋盅,自是不凡。
泡茶用的水是“舊年蠲的雨水”(古人稱天泉水)。
對薛寶釵、林黛玉、賈寶玉更是特殊招待,請進自己的住室
吃茶。給寶釵用的茶具是旁邊有一耳,后邊還有小字寫著“晉王愷珍玩”及宋、元豐五月四日眉山蘇軾字樣,這樣的器物是何等的珍貴。
給黛玉用的是形似缽而小鐫著垂珠篆字的“點犀”,也是一件寶貝。給寶玉用的是自己常用的“綠玉斗”。寶玉說,她們用的都是古玩珍奇,我用的卻是“俗物”。(他殊不知有位名人曾這樣說過:什么叫愛情?兩人同用一個茶杯就是愛情)。泡茶用的水更是講究,是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收入甕中,埋于地下,進行凈化和沉淀的雪水,自然清醇無比。
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貴族的氣派,大約也是最高層次的茶文化了。
這種奢靡的貴族氣派今人難以匹及,以官窯碗飲茶,怕只有劉益謙能做到。用那盞價值上億的“雞缸杯”偶爾獨斟一小口,哥喝的不是香茗,是任性!
(責任編輯: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