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述略
文/華人德
––
佛教自東漢初期傳入中國內陸,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帶來了佛經、佛像,并在京城洛陽建造了第一座寺院——白馬寺。當時,漢明帝曾令畫工圖寫了佛像以供養。故造像自佛教傳入,就作為宣揚和信奉佛教的一種方式。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自漢末就逐漸內遷,西晉八王之亂以后,少數民族的貴族乘機起兵,先后爭奪和建立政權,這就是歷史上的十六國時期。十六國大多是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政權,他們認為佛是胡神,故對佛教虔誠崇奉并大力提倡,借助佛教來維護統治,而佛教也需要依附于國家權力來取得存在和加以弘揚,因此北方的佛教更具有政治色彩,其規模和勢力也較南方為大。北方佛教的修行方式偏重于觀像禪定,故大量開鑿石窟,石窟都由國家經營,規模宏大。
王史平吳造像記
石窟為佛教寺廟的一種形式,印度早在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時代就已開鑿興建,而到公元三世紀,在西域(我國新疆地區)也開始營造了。由于石窟寺更適合西北氣候環境,堅固而不易毀壞,故數百年間在西北“絲綢之路”沿線大量興建。西北地區石質粗松,不適合雕像,故洞窟內大部分是泥質塑像和壁畫。北方逐漸為北魏所統一,太武帝因出于政治和信奉道教等原因,曾一度廢佛。文成帝繼位后,下詔恢復佛教,并命沙門統曇曜主持在云岡開鑿石窟。
祖上僧敬等多人造像記
太武帝在平定涼州后,曾遷徙北涼人于京邑平城,其中有許多能工巧匠,他們成了開鑿石窟的技術力量,使佛教藝術進一步向東部地區傳播。著名的曇曜五窟建成以后,促使北方地區開鑿石窟之風勃興,并且都以雕刻石像為主。孝文帝從代北平城遷都到洛陽后,洛陽開始成為新的政治中心,興建石窟于是在龍門又大規模地進行了,自孝文帝遷洛前后始,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諸朝,歷時長達六百年。
楊安族造像記
龍門石窟在洛陽南郊,龍門在北魏時習稱伊闕?!端涀ⅰぢ逅吩疲骸耙了直比胍陵I,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伊闕西東龍門、香山兩山的峭壁上,先后開鑿的石窟、石龕共計兩千一百余個,佛像十萬余軀,碑刻三千六百余塊,其中北魏石窟約占三分之一。石窟藝術雖從印度來越多地融合進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北魏時的龍門石窟造像,除了形象清秀,褒衣博帶等特色外,還出現了大量的題記。漢魏時,洛陽地區曾刊刻過大量的碑碣以及石經,雖曾有過多次碑禁和大規模人為毀損,但這種在石上刊刻文字的傳統意識始終保持著,較其他地區為強。促使造像刊刻題記的另一因素是伊闕的山石都是石灰巖,石質細堅牢固,適合刊刻,文字能永久保存。前此,石窟因多是砂巖,絕少刊刻題記,或僅用墨書題記。
比丘尼僧達造像記
出資營造石窟,雕鑿佛像的有帝王貴戚、上層僧尼、信奉佛教的中小地主和平民。那些皈依三寶、持受五戒的在家佛弟子稱為清信士、女。這些信士也往往按地域等關系組成團體—邑義。邑義中有作指導的名僧法師,即邑師,成員稱邑子,為首者稱邑主,管理事務者稱維那。出資造像的有個人,也有邑義組織。他們或為國家、皇帝,或為祖宗、父母、兄弟、子孫等,或為在世或為亡故,追善祈福,發愿造像。而在佛像或石龕的旁邊、周圍建碑或直接刊刻,以記造像緣由、題材及造像者姓名、籍貫、官職身份等,這就是習稱的造像記。
比丘尼法行造像記
造像記直接刻于巖壁,或在高處,為造像的附屬性刊飾,故刊刻時多用雙刀平切或單刀直走,點畫并不表現書丹用筆的細微處,甚至有的可能不書丹而直接湊刀。北魏時期的龍門造像記充分體現的是刀法而非書寫筆法,形成了其時代、地域和碑刻類型的強烈特色。唐宋以后因承襲“二王”筆法,視北朝碑刻獷悍拙陋,故龍門造像記掩郁沉寂而無人問津。
比丘法興造像記
□和寺尼道僧造像記
清代考據之學盛行,金石可以用來證經訂史,故學者紛紛搜訪收集、著錄考辨。造像記雖內容大多雷同,文句鄙俚,訂補史傳作用不大,但作為石刻中的大類,也廣加搜羅著錄,并有擇其精善者椎拓以為臨池玩賞。《始平公》《孫秋生》《楊大眼》《魏靈藏薛法紹》諸造像記皆有乾嘉時拓本,此即龍門四品。嘉慶間,阮元作《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首先為碑學派書法提出了理論依據,既而經包世臣、康有為、葉昌熾等先后著書提倡,碑學書派的理論漸成體系。
北魏清信女宋景妃造像記
比丘尼道慧法盛造像記
總其要,碑學書派能以新變的目光來看待書法藝術的發展,突破了千年以來『二王』牢籠書壇的樊籬,不再因襲名家書法,而取法于晉唐以上,取法于古代民間書法,在欣賞標準、用筆技法,甚至書寫器具等方面皆有所變革,大大拓寬了書法藝術可以回翔的范圍。當然自碑學書派興起,即有碑帖之爭,碑帖自古分為二途,若持所謂“二王”筆法為準繩,用以反對碑學,無異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故碑學書派自嘉道以來,興盛而不衰。和帖學取徑名家書法不同,不斷出土和發現的碑刻,衍及銅器、簡牘、磚瓦、甲骨,皆可涉獵取法。因此,龍門造像記自清代道光、咸豐、同治、光緒間曾先后集拓北魏迄唐代有十品、二十品、三十品、五十品以至千五百品,愈演愈繁,多多益善。
楊元凱造像記
邏陽主和道恭造像記
比丘僧力僧恭造像記
蘇方成造像記
北魏趙化為亡父母造像
北魏比丘慧樂造像記
北魏安定主爲女夫閭散騎造像記
北魏邑主魏桃樹等造像記
北魏仇保錦等造像記
北魏沙門惠誇弟李興造像記
北魏尹顯安尹陵姜等造像記
北魏黨法端土資造像記
北魏比丘釋法興造像記
北魏邑師道暈等造像記
東魏強弩將軍掖庭令趙振造彌勒像記
北齊延軍舍合邑廿二人等造像記
歡迎點贊+關注!
轉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