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5日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高調并亮相了在人工智能領域多年的研究成果,推出DuerOS和Apollo兩大開放平臺。當日,百度集團CEO李彥宏乘坐百度無人車,實地演示了真實路況下的百度無人駕駛技術,引起了廣泛關注。百度的該無人駕駛技術背后,是百度的Apollo(阿波羅)系統,即基于深度學習自動駕駛算法演示和算法評比的Road hackers。
隨著基礎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的不斷拓寬,人工智能將幫助人類在醫療、交通、環保、金融、教育等諸多領域實現更多目前看來不太可能的事情。雖然人工智能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才剛剛起步,但產生的顛覆性影響卻不容置疑。
一、我們的生活如何被人工智能包圍?
從當前的趨勢來看,現在該討論的不是人工智能會不會來、何時來的問題,而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速度有多快,哪些領域將會融合得更深,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改變是什么,甚至在倫理層面會否失控的問題。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已經出現了不少人工智能的痕跡。比如在蘋果手機相冊輸入藍色,會出現藍天、藍色衣服等的照片,就是這個原理。其技術基礎,就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分支——計算機視覺識別,讓設備具有觀察的能力。
當然,人工智能除了讓機器具有觀察力,還有感知力、思考力并作出應變決定。從應用來看,人工智能可以為你推薦新聞,幫你掃地,幫你駕駛汽車,甚至幫你管理健康狀況。數字科技行業預言家、《失控》《必然》的作者凱文開利認為,這一切需要基于人工智能與各個產業的融合。未來將有數以萬計的創業公司,從事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某一具體領域的工作。而這一切,都將意味著人們的生活會被人工智能所重重包圍。
在我國,人工智能已經上升為一項國策。
7月20日,國務院正式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人工智能規劃,具有里程碑意義。規劃對人工智能發展進行了戰略性部署,制定了科技引領、系統布局、市場主導、開源開放四大基本原則,并提出三步走目標,力爭到203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政策的引導,無疑將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添加一把火。
二、巨頭們怎么發力人工智能?
從國外來看,谷歌、亞馬遜、Facebook、英特爾、IBM、微軟等公司正嘗試制定關于人工智能的有關標準,但這些公司的研究和應用也還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壟斷格局。
而在國內,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IT巨頭公司已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重兵部署,并在無人駕駛、智能語音識別、無人超市等多個方面推廣應用。此外,國內越來越多的科技型龍頭公司轉入人工智能領域,并試圖開發相關應用。
百度發力人工智能,致力于形成一站式提供語音、文字識別、人臉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視頻分析與理解等基礎服務,以及人臉閘機、智能語音助理、圖像審核等豐富的解決方案,助力各行各業快速接入頂尖的人工智能技術,改進產品體驗,提升業務效率。同時,還收購了一批人工智能相關的創業公司。
騰訊布局人工智能,則主要專注于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
具體來說,計算機視覺的研究分支包括圖像視頻的分析、理解與編輯,人臉的檢測與識別,基于視覺的增強學習等;語音識別的研究分支包括語言前端處理、語言解碼和語音合成等;自然語言處理的研究分支包括語義分析、知識推理、智能問答、機器翻譯等;機器學習的研究分支包括優化算法、大規模分布式計算、以及創新監督等研究。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重點放在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搜索/推薦算法上,偏重建立平臺的方向。
正如百度高層所說的“AI是百度的機會,百度將All-In AI。作為老牌PC機生產商的聯想,也開始全面轉型人工智能,希望成為由AI驅動的智能變革的推動者和賦能者,通過設備+云,與基礎設施模式賦能產業和行業。從技術和產品兩個角度,聯想提出智能設備、智能云平臺和智能服務。
而行業巨頭之間,也在聯手加速人工智能的落地。比如聯想與京東就啟動了大數據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打造AI大數據平臺,同時牽手迪士尼聯合開發《星球大戰》為主題的全新AR(增強現實)游戲產品
三、巨大的市場機會與挑戰
此外,還有更多產業鏈上的公司也紛紛投入研發,致力于搭上人工智能的快班車。總體而言,人工智能的市場非常巨大,應用非常廣,沒有哪家公司可以做到通吃。比如國內視頻圖像抓取識別的龍頭海康威視、語音識別技術的科大訊飛雖然都有進入對方領域,但都堅守各自的主業優勢。再如語音識別領域,科大訊飛會面臨來自百度的競爭力,但百度聚焦于無人駕駛,關注領域也有差別。
隨著深度學習、思維邏輯等方面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服務在非結構化環境的實時建模、自然語言理解、精微安全操作甚至情感交流等問題都將得到攻破,這意味著人工智能與人類之間將不斷接近。
隨著越來越多的技術和資本投入到人工智能領域,一個問題被提出來了:哪些人的工作將被替代?
《未來簡史》作者、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認為,未來將出現一個多達十幾億人的無用階級,包括大會速記、口譯員、出租車司機、醫生等職業將會落后于人工智能。比如新聞采編行業,目前騰訊、今日頭條等企業,已經在研發相關的撰稿機器人,其模式是通過對接數據庫信息生成新聞稿。
在語音識別技術方面,AI的準確率已經非常接近人類。比如阿里云人工智能小AI在準確率方面就戰勝了第50屆國際速聯速記大賽全球速記亞軍。而隨著語音處理規模的膨脹,機器語音識別的成本在不斷下降,AI比人工速記將更具優勢。
所以很多人開始擔心自己失業的問題。但正如克勞斯施瓦布所說的,趨勢永遠沿著最悲觀和最樂觀中間的路線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確實會導致部分行業減少就業機會,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會。在人工產業鏈中,包括算法、芯片這類基礎性技術,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基礎應用,以及無人駕駛、智能家居等應用場景等整個鏈條,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沒有人會懷疑人工智能的前景,甚至也沒有人能測算出人工智能的蛋糕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在TI圈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但是在大企業都在大舉殺入人工智能的時候,卻會發現人才的巨大缺口。有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高達500萬,供求比例僅為1:10。而美國的人工智能能一直站在高地,就是因為集聚了大量高端人才。實際上,人工智能人才爭奪已經白熱化,百度和滴滴在硅谷設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以吸引當地人才。
正如在工業生產鏈條中機器替代人一樣,還掉了部分簡單重復的工作,卻增加了機器操作和管理的崗位,從而實現人本身的升級。
而人工智能無論如何發展,也依然有對人類高度依賴的地方。比如人工智能行業需要審核人員,這些審核人員將確保網站內容符合法規和道德,不違背人類基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