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出鋒,是米芾在他的《海岳名言》一書中提到的。要了解八面出鋒,就要從米芾的書法和他的書籍中尋找答案。
八面出鋒,一句話,就是:筆直鋒正。說只要四個字,做起來,四年,甚至四十年,都不一定能成。
你提出的問題,是一個執筆與用筆統一不統一的問題。我是千千千里馬。書法的用筆,古人認為王羲之執筆正,所以“字正”。字正,不是端端正正的意思,而是“好”的意思。
也就是說,你如果筆桿基本處于垂直狀態寫字,那么字就能夠寫好。
這是基本有道理的。也就是說,筆桿垂直,能夠保持用筆行走狀態下,中鋒與紙面形成等距,所以,筆畫的中鋒用筆,就會有保障。
書法家一直不同意寫字出現“偏鋒”,所以,如何保障中鋒用筆,基本是書法家的一種自律。
米芾膽大,用筆汪洋恣肆縱橫飛馳,但是又筆筆中鋒,人家問米芾,你這個家伙寫字,為什么癲癲狂狂的?米芾就說,我這是“八面出鋒”。
不管米芾怎么八面出鋒,大家還是垂直執筆規規矩矩的。
那么,米芾是怎樣“八面出鋒”的?其實,所謂的“八面出鋒”,不過是用筆的“取勢”之法而已。就是借助于像畫家那樣側勢順勢下筆,不拘一格中鋒運行的方法。
例如,寫一橫的起筆,米芾先寫的是一個“點”的筆畫。最容易的點畫,就是像畫家那樣側鋒取勢點出一個梅花瓣,這樣的用筆容易變化多端,形成“八面來風”之勢。
注意米芾的起筆與收筆的筆尖在哪里。這就是他的“八面出鋒”用筆理念。你找到了他的每一個字的每一個筆畫的筆尖位置,就是他入筆出鋒的方向。
書法的任何一個筆畫,都是從點畫開始的。點畫不拉長,就是一點,點畫下行,就是豎畫,點畫右行,就是橫畫……這樣,點畫的取勢,按照米芾的用筆,就可以“八面出鋒”了。
八面出鋒是筆法取勢,不要去死摳八面是哪八面,古人的說法不過是說,用筆可以像畫畫那樣搖曳生姿,也同樣可以做到“筆正心正”的結果罷了。
在實際的書法創作實踐中,遠遠不止只有“八個”出筆的方向。
如果我們簡單示意一下,就相當于我們看到用筆點出一朵梅花,注意,五個花瓣的筆尖必須在中心,這就是“八面出鋒”。
注意米芾用筆的起筆,“點”的取勢非常明顯。注意米芾的用筆,他的筆尖的方向,與筆尖相反的方向,就是“出鋒”的方向。
米芾的大膽用筆,是書法史上的一次用筆突破。不但對書法用筆表現,有了豐富的技法,也把書法和繪畫的用筆結合起來了。
不過,初學書法,不要一開始就“八面出鋒”,那是容易偏鋒的。
傳統書法深受儒家學說影響,講究含蓄,用筆要“藏頭護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使筆鋒常在畫中行,不偏不倚,實際上就是“中庸之道”深入骨髓,在書法上的外在體現。
宋代書家米芾,以其對古人書法臨摹精熟的功夫,對筆鋒熟練的運用,對用筆有獨到見解,對用筆進行了總結,書法上稱為“八面出鋒”。
“八面出鋒”是一個專業術語,主要指行筆時使用筆鋒的具體方法。也是人們對宋代書家米芾的一種贊許之詞。
米芾自己也曾自信地說“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按今天的話說,就是指四面八方都能熟練運用的“八面出鋒”。
“八面出鋒”是指可以從不同方向轉換鋒面運筆,是說明用筆達到技藝高超時獨特的行筆方式。
無論筆法轉換、行筆角度、速度、力度,始終是按照墨跡線條的曲與直、方與圓、強與弱、生與澀等變化,來掌握筆勢與行筆速度,不斷用不同的筆鋒接觸紙面,形成隨心所欲,始終轉換自如,淋漓酣暢的“八面出鋒”筆法。
關鍵就是每一次轉換都要把筆鋒調整為中鋒行筆。筆向右行,起筆鋒卻朝左。筆向下行,筆鋒起筆朝上,要使筆鋒在交接轉折點調換。寫橫畫調鋒,筆鋒送足,再輕提使筆鋒挺直,再下按行筆,筆畫轉換方向時,通過對筆鋒的提按轉向調鋒,使點畫既有骨力,又顯得精神內斂而暢達。
“八面出鋒”是指中鋒側鋒并用,意在筆前,行筆方向明確,熟練運用,才能八面出鋒,細處用中鋒,厚處用側鋒,行處皆留,留處皆行,才能做到。
“八面出鋒”的效果好處是質感強,渾圓,厚實凝重如鑄如刻,筆畫線條含蓄、雋永,氣勢通達,暢而不滑,澀而不滯。歷史上“八面出鋒”做得好的,是米芾最知名。
從客觀上說,“八面出鋒”并非只有米芾一人,米芾是對古人說法,及實踐中的體驗總結比較到位,名氣較大。
唐太宗就明確提出過與“八面出鋒”同等意義的說法,清代學者楊守敬,也說過“八面出鋒,始謂中鋒”,一言說透玄機,這是對“八面出鋒”的最好詮釋。
“八面出鋒”的正確理解,就是對筆法精熟,功力深厚,下筆自然能夠隨心所欲,自由自在,變化莫測。片面理解,就容易鉆牛角尖。個人理解,供參考。
"八面出鋒"是說的筆法。是指從不同的方向運用不同的筆鋒觸紙,轉鋒換面運筆,使筆畫變化萬千。
說白了就是靈活用筆而已。
"八面出鋒"一般是稱贊米芾。米自己說"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
其實在米芾之前,唐太宗論執筆時說"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這個四面勢全就是八面出鋒。
清末楊守敬用了一句"八面出鋒,始謂中鋒",道破玄機。
所謂八面出鋒,就是保持中鋒行筆,根據筆畫走向,及時調整筆鋒,使用不同的鋒面,寫出隨心所欲的筆畫。
以上淺見,希望對你有幫助。
八面出鋒是米芾提岀的,后人也以八面出鋒比喻米芾。
八面出鋒意指毛筆運動的方向動作,是筆法。米芾提出八面出鋒,反映米書能沖破前人樊籠,側鋒入紙,中鋒行筆,膽敢獨造的創新方法,即我用我法,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有書論,八面了出鋒是用筆精髄,不可信。真正的核心是得到書寫的中鋒筆跡。米芾自稱刷字,極為自負。古人講,變則通,米字自創側鋒入紙,以拗折得挺鍵有力的銳利之氣,以跳脫放縱,奇宕瀟灑得其趣。學米字八面出鋒可忽視,但側鋒用筆卻不能不知,這是米字最大特點之一。
學書者不必沉于書論名詞,更不必做引經據典,尋章摘句的所謂學問,要活學活用,解決筆下書寫的實際問題。不可教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