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老子其人”的史料記載,一般是從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起。太史公本著“疑則傳疑”的學術態度,一口氣羅列了“三個老子”,給后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我們梳理所載內容,有一個是老聃,這個人就是《莊子》中所記載的老子,錢穆先生認為《史記》在為老子立傳的時候,抄襲了《莊子》,并混淆了人物生卒年月。以至于當時流傳有160歲或200多歲的傳說。把春秋晚期是老聃跟周幽王的史官太史伯混淆成一人,其時間跨度大約就是200多年。把春秋晚期的老聃跟戰國時期的周太史儋混淆為一人,其時間跨度大約就是160年。這種長壽的傳說,是把兩個人的歷史事跡安在同一個名字下導致的。
周幽王的史官太史伯,是早期的智者。按照“陰陽學說”的考證,太史伯是第一個使用“陰陽二氣”來解釋地震現象的學者。這是用抽象的自然觀念來解釋自然界的具體現象,是對西周時期“天命”思想的反叛。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已經不是很相信,有著主宰一切的,有意識的天命了,風雨雷電不再是鬼神的神力,而是自然發生的。
戰國時期的太史儋,曾西游秦國,預言了秦國將王霸天下。而真正被稱為“隱君子”的是是這位史官。《莊子》中所老子死在秦地,很有可能也是這位史官的故事演繹。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即使是戰國時期這個太史儋,也不可能西出函谷關。
在秦獻公時期,并沒有或許有函谷古道,但是沒有設立關隘,沒有城防。再次之前的兩次秦晉之戰可以證明,其戰場遺址都在函谷關以西。也就是說,晉國是穿過函谷關西行了兩百里,殲滅秦軍的。從此秦國不敢東顧,圖謀西戎稱霸。秦國要想在函谷關設置城防,這得到商鞅變法之后了,先得把地盤搶過來,才有設置關隘的可能性。《過秦論》大家都背過,西漢的賈誼說的:“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這已經是關于函谷的最早記載了,而另外的史料記載,秦國跟魏國的河西拉鋸戰,一直打到秦惠文王時期,是張儀出使魏國,完成的正式交割。另外的作證是,除了紫氣東來這個被神話了的故事之外,其他圍繞函谷關發生的故事比如雞鳴狗盜、比如蘇秦入秦,這都是戰國時期的時期。
太史公分的最清楚是老萊子,他首先肯定了老萊子不是老子。老萊子是被編入“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其典故是“老萊娛親”。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子,為了哄九十多歲的父母開心,把自己捯飭得跟三四歲的孩童一般,用童稚的言行來逗父母開心。這一家人有長壽基因啊。老萊子是楚國人,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跟孔子是同一時期的人。在《仲尼列傳》中,太史公說了孔子去周拜會老子,去楚國拜會老萊子。這里講得很清楚了,老子不是老萊子。
真正的老子,跟周幽王時期的太史伯一樣。只有只言片語的傳說,并沒有太多是史料記載。《老子列傳》是把不同的傳說雜糅成了傳記,其中有很多無法考證的時期。西漢讖緯學流行起來后,關于老子的時期傳的神乎其神,尤其是道教成長起來后,奉老子為教主,開始了系統的“造神運動”。
從只言片語的傳說來看,老子跟王子朝之亂有著莫大的關系,似乎這次的動亂是導致老子失業的直接原因。老子在周的官職是國家圖書管理員,王子朝造反失敗后,把周代的典藏全都卷走了。老子沒有書籍可以管理了,不得不提前退休,這跟看到周朝衰落選擇隱居避世不是一回事。失業后的老子也并不是隱居避世,而是去沛地教書。《天道》《天運》篇都記載了孔子去沛地向老子求學。
在老子當時,不存在函谷關,因此《道德經》不可能是在出函谷的時候寫的。而很大可能性是失業之后,在沛地教書期間寫的。至于老子有沒有寫成五千言,也是缺乏史料佐證的。目前發現最早的《老子》版本,郭店出土的竹簡只有今本《道德經》五分之二的內容,總共兩千來字。因為沒有其他材料了,于是又可以猜想,兩種可能性,一是老子沒有寫成五千言,但是開了個頭,建立了框架,郭店《老子》是有完整下解構邏輯的,其他部分是后來的道學者相繼補充完成的。二是老子寫了五千言,但是傳到戰國時期,已經亂了,不完整了,不系統了,后人重新整理編纂了一下。不管是哪一種可能性,今天我們看到的《道德經》都不是老子原定本了,而是經過后人編輯整理后的書,里面有不少重復的句子,以及不合理的分章。這是今人學習,應該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