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父親名激,字公宜,娶仉氏。
孟子名軻,字子輿(或子車,子居)。生于周烈王四年巳酉(公元前372年)四月二日(夏歷二月二日)。“孟子三歲而父孟激卒,母仉氏有賢德”,受仉氏“三遷擇鄰”、“斷機喻學”的教誨,孟子自幼“旦夕勤學不息”,終成為儒家正統(tǒng)學派的代表,被封建統(tǒng)治者尊奉為僅次于“至圣”孔子的“亞圣”。其后,子孫繁衍,孟子便被稱為孟氏家族的始祖。
孟子自幼好學,曾求學于鄒魯之間,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他效法孔子,打破奴隸主貴族對教育的壟斷,34歲開始講學,“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培養(yǎng)了一批有才干的學生。
孟子從44歲開始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傳播其“仁政”的治國宏論,但終不為統(tǒng)治者采納。62歲時孟子返鄒,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繼承和發(fā)展孔子的儒家學說,被后人稱為“孔孟之道”。
“施仁政,行王道”是孟子政治思想的中心內容。主張“省刑罰,薄稅斂”、“以德服人”。提倡“重民”,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又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具有進步意義。
孟子還是一個性善論和唯心主義者,認為人生來具有“良知”、“良能”,要求人們按“天命”行事,提倡“天才論”。
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正月十五日(夏歷11月15日),孟子卒于故里,享年84歲,埋葬在鄒縣城東北25里的四基山西南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