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生于303年,死于361年,他是東晉瑯琊人。其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是王羲之酒后書寫,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特別是其中的20個“之”字,竟無一雷同,成為書法史上的一絕。然而這天下第一行書,究竟是毀掉了,還是藏身在什么地方?
據(jù)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超級的書法發(fā)燒友,尤其喜愛王羲之的墨寶,經(jīng)常派人在民間為自己搜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雖然收集到的真跡不少,但《蘭亭集序》始終沒有找到,每當(dāng)唐太宗想起這樁心愿未了,都是搖頭嘆息,引為憾事。
王羲之在酒后寫完《蘭亭集序》后,曾經(jīng)多次想嘗試著將其重寫一遍,可是不管使出多大的力氣,都無法復(fù)現(xiàn)第一次書寫的神韻,不可重復(fù)的《蘭亭集序》也就成了王羲之自己都無法超越的書法高峰。
王羲之對這幅作品十分珍惜,于是就當(dāng)做傳家之寶,代代相傳,傳到了他的第七代孫輩智永和尚(本名王法極)手中。智永和尚死后,就將《蘭亭集序》傳給了弟子辯才和尚。
辯才和尚得到《蘭亭集序》后,小心翼翼的保管,并在臥室的屋梁上開鑿了一個洞,將其藏了進去。世上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辯才和尚藏有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消息傳到李世民的耳朵里,李世民多次派人強索,可是辯才和尚卻以不知下落為借口進行了推托。
李世民決定智取,便派能說會道的監(jiān)察御史蕭翼,假扮書生混進寺廟。一段時間的接觸后,蕭翼完全取得了心思單純的辯才和尚的信任。
最后蕭翼拿了幾幅王羲之的作品與辯才討論,騙出了辯才所藏的《蘭亭集序》,獻給了當(dāng)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
唐代史學(xué)家劉悚在其著作《隋唐嘉話》中,記載了上面《蘭亭集序》的流傳經(jīng)過,李世民得到《蘭亭集序》分外珍惜: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公元649年7月10日,唐太宗駕崩后,太子李治將《蘭亭集序》當(dāng)做李世民的陪葬品,一同葬于昭陵。
可是五代后梁耀州節(jié)度使溫韜覬覦昭陵的寶貝,他手握兵權(quán),有恃無恐,便開始了瘋狂的盜陵行動,
歐陽修《新五代史·溫韜傳》中,這樣寫道:韜在鎮(zhèn)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nèi)者,悉發(fā)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
可是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最著名的一幅作品《蘭亭集序》,卻再也沒有了消息,這就讓人感到懷疑,溫韜果真將《蘭亭集序》從李世民的昭陵盜竊出來了嗎?
在野史中是這樣說的:溫韜只是一個不通文墨的武夫,他只對昭陵中的金銀感興趣,卻對書畫作品一百個瞧不上眼,他竟命手下將書畫作品背面裝裱的綢緞撕下來,而書畫作品全部丟棄。
其實這種推斷純屬是想當(dāng)然的一種論調(diào),溫韜在五代十國時,他曾出任耀州節(jié)度使,這個官職相當(dāng)于今天陜西省軍區(qū)司令員,他是個粗人不假,但唐朝雖然不比戰(zhàn)國年間,每一位大臣家中,都養(yǎng)著一大幫“士人”,但他作為封疆大吏,手下的家臣謀士也是必不可少。
盜竊昭陵這樣大的事,一定會有高人給他出主意。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在唐朝絕對很值錢,這個他不可能不知道,故此,溫韜毀掉書畫一說,實屬站不住腳。
我們在往下推,即使溫韜是個大老粗,對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不屑一顧,但他毀掉的書畫作品中,也沒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因為王羲之寫《蘭亭集序》,到溫韜盜墓之間,已經(jīng)有300左右年的歷史,歷經(jīng)這么多年的書畫作品,絕對不可能——鐘、王紙墨、筆跡如新。
很顯然,溫韜盜出來的鐘繇和王羲之的作品,根本就是贗品。真正的王羲之寫《蘭亭集序》藏在哪里,有專家稱:《蘭亭集序》根本沒隨葬在昭陵,因為李治也是一個書法愛好者,李世民死后,他將這幅書法作品掉了包,陪李世民的是一幅贗品,而真品在李治手中,后來歸了武則天,武則天死后,《蘭亭集序》隨葬乾陵。
這個判斷,更是一個不靠譜的論斷,在那個皇權(quán)第一,父命為天的唐朝,李治絕對不敢掉包《蘭亭集序》,(在唐太宗死前,還有:親自囑咐太子李治將《蘭亭集序》一同殉葬一說)要知道李治一旦在《蘭亭集序》做了手腳,消息泄露后,他不僅會背上忤逆罵名,還會被寫進歷史,受盡文字的鞭撻,皇位甚至都有可能不保!
故此推斷,《蘭亭集序》應(yīng)該還在被洗劫后的昭陵之中——或者是藏于地下的石盒,或者藏于墻壁的石龕,或者是藏在某一個不容易被盜墓賊發(fā)現(xiàn)的地方,總之一點,盜墓的溫韜并沒有發(fā)現(xiàn)《蘭亭集序》的藏身之地,相信假以時日,《蘭亭集序》定能復(fù)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