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唐開元年間(713年)的大理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西北1.5公里處,寺廟面向洱海,背靠蒼山,被譽為大理的標志和象征。金庸著作《天龍八部》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書中“天龍寺”的原型正是大理崇圣寺。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額聞名于世,但其中的四大重器均毀于歷代戰火,僅三塔尚存。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公元824年,千年來歷經數次大地震竟安然無恙。
大理國當年佛教盛行,素有“佛都”之稱,崇圣寺作為佛教活動的中心,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傳佛教于一體,自古被譽為“靈鷲勝地”。上圖觀音殿內供奉著一尊9米高的藏傳佛教十一面觀音像。
雨銅觀音殿內供奉一尊鑄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的銅鑄貼金雨銅觀音。相傳當年銅像鑄至觀音肩部時,銅就已用盡,一籌莫展之時,天上突然降下銅雨,滿地銅屑正是鑄造觀音所需之銅。于是銅像被命名為“雨銅觀音”。
8.6米高、重達11噸的雨銅觀音頭著寶冠,細腰跣足,神態莊嚴靜美。令人遺憾的是唐代原物已于幾十年前被毀,現在的銅像是根據清末遺存照片精心復制而成。如今雨銅觀音殿前香火極旺,善男信女們絡繹不絕。
觀音閣前的噴泉以九龍浴佛傳說為題材,有趣的是大理國22代皇帝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當和尚,其中就包括第十五世皇帝段正淳(段譽之父);第十六世皇帝段正嚴(段譽),如此多的皇帝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也是罕見的現象。
始鑄于公元871年的南詔建極大鐘,高3.86米,重16噸,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可惜原物于清咸豐年間毀失。如今的鐘樓及大鐘是1997年按照遺存照片及資料重鑄而成,被譽為云南第一大鐘、中國第四大鐘。
在崇圣寺三塔附近還有一塊神奇的蛙鳴石,只要拿起一塊石頭拋入蛙鳴石上面的凹陷部位,就會聽到類似青蛙鳴叫的聲音。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蛙鳴聲并非來自石頭本身,而是在千尋塔的塔頂,據專家分析是三塔反射回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