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就像達芬奇畫蛋一樣,從不同的角度去讀,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就像……就像眾人看我一樣,我媽媽看我是個聽話的孩子,老師看我是個淘氣的學生,寢室人看我是好哥們,讀書也是一樣,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重要的不是我們讀書的角度,而是我們讀完之后,我們從書中得到了什么!我們看問題和讀書都要全面,要從多個角度思考,這樣我們才能可到書中的精華。 我說完了!歐了! |
向治古籍,方法大概有三:考證、注疏、訓詁。
“注外有解”,濫觴于漢之“微言大義”,成于魏晉之“玄學”,后多沿襲。
今治古籍,亦多注重“注外有解”,其著名者如李澤厚《論語今譯》,又書架上所見各種“現代意義”,又今論壇上所見諸生之作。
所謂“注外有解”,就嚴格理性意義而言,條件有二:“注”經得起考究,“解”經得起推敲。現見諸生所作,環節有三:一是引出原文,二是做白話翻譯,三是發表見解。于前兩個環節,少見考證、訓詁,于第三個環節,更是不見交代前提。
于是,其“注”和“解”,多可視為自以為是、自言自語。其所作既少理論之創見,更無益學術之積累。其足可沾沾自喜之外,并無可觀之處。
西學東漸,其精神于治中國古籍,多為消極;其方法于治中國古籍,則可為積極。“新儒家”則兼而取之,故其所治學問不可一概觀之。錢中書作《管錐篇》,于此可視為對“新儒家”之一反動。
吾治古籍,取西學之方法,從文本出發,從學術發展之角度,考察文本本身之“能指”和“所指”,試圖首先給予充分之理解。
(此問題牽涉太多,還沒有完全想明白,又是急促而就。就算是拋磚引玉吧。)
讀古書很費時間和精力,徐特立從不貪多,他遵循著兩條原則: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說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讀兩個,計劃一年讀完。他認為光貪多,不能理解和記憶,讀了等于不讀。他在教中學生的時候,也是這本書,要求學生每天課余記一字,兩年學完,有些學生偏要星期六同時學6個字,結果,到默寫的時候,多半人都寫不出來。他說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經常學習的害處”。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師教書的時候,他發現一般學生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閱讀時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長期刻苦自學得到的經驗介紹給大家。他認為,不怕書看得少,只怕囫圇吞棗不消化。他教育學生,讀書要注意消化,要學會思考并評定所讀的書的價值。他教給學生,讀的時候,要標記書中的要點,要在書眉上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和意見,還要摘抄自己認為精彩的地方。這樣讀書,讀一句算一句,讀一本算一本。那時,他的學生中實行這種方法最堅決、最有成績的是毛澤東。他幾年中就寫了幾網籃的讀書札記,文學和思想修養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讀《聯共黨史》的時候,開始書店只出了上冊,他就買了一本閱讀。后來聽說有了蘇聯版本的上下冊,他就借了下冊抄讀,因為是節抄,就要做詳細分析后再抄,結果,他對于《聯共黨史》下冊的了解比上冊深刻。于是,他再回來把上冊節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個結論:買書不如借書,讀書不如抄書,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歲的徐特立已經是一位在湖南省頗有聲望的教育家了。但是,當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發起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時,又積極地加入了這個行列。許多人表示驚訝,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慮后才決定的。勤工儉學的宗旨是“勤于工作,儉以求學,以增進勞動者之知識”,徐特立很贊賞這個宗旨,他說:“我今年43歲,不覺就到44、45,一混60歲就來了。到了60歲,還同43歲時一樣無學問,這17年,豈不枉過了日子?這17年做的事情,豈不全無進步了?到了60歲時后悔,那更遲了,何不就從今日學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師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學生的姿態,和青年們一起奔赴法國,去學新知識、新本領了。
筆者沒有文化,但是即懂得讀古書的竊妙,一、是對于專用名詞的廣義認識解釋。二、與現在的語言文字相似或雷同之處在什么地方。三、一句話或者一段話的意識和主要內容與目的是什么?四、不是電報碼分文抄的學習方式。五、讀書明確他的目的,是理解讀活書而不讀書死死讀書。六、學習、讀書要先做學生、后朋友、再做老師。七、懂得別人與自己在認識上,的分歧是與非所在之處。八、不迷信任何人,拿所謂的圣賢、專家、學者的雞毛去令箭。九、越是不懂的書,越要多讀,反反反復復的讀直到懂為止。
有道是:無古不成今,古人不見今時月,而今月存經照古人。人間有滄桑,代代新篇章,妙解古人義,而不著字意。才學三天怪話連篇,在學三年啞口無言!
有道是:無劍似有劍,怨已莫怨天!磨刀不誤砍柴功,學習實踐理亦同,看見幾多讀書死,不悟本始之融通。王必掃象……什么陰陰、爻、卦、炁、胎……亦不過是,古人代名詞者也!亦不知象生數,無象數無生之綱要,……什么是陰陽學說?即是古人對男女性生殖器、父母與我或血緣、非宗親血緣的補素認識。什么是變化?人的形態象狀(色聲形)各異的相互不同補素認識。
……這就人我的智性原始認識。經擴展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再擴展就是陰陽家的總結認識。
咱們的老祖宗說:善言古者,必驗于今。原來猶太人也懂的,還做得很好。歷史,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老古董。歷史,是豐富多采的,充滿著智慧的,而且有著重要而現實的作用:告諸往而知來者。關鍵看你有沒有讀和會不會讀。
其實,知識爆炸論的引進,我們并沒有實質的損失。至多被人笑話:真傻,居然把別人的傻當杰作,沒有辨別和思考能力,可憐而悲哀的民族。然而,下面的情況就大不同了。
學問和事業本來就是如此:研讀經典,領悟之,變通之,踐行之。這就是我們學習文化和歷史的原因。現在看看前面說的猶太人,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猶太民族所做的,僅僅是:研讀,領悟和踐行《塔木德經》,然后根據不同的時代環境,變通一下。”書,是不能死讀的。自己笨卻說前人的不是,是不應該的。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筆者驚奇地發現:東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居然是相通的。東西方的偉人,跨越了時空,走到了一起。真是讓人驚嘆。
從這里可以看出,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的:“知識就是力量”,其實是騙人的。不要因為培根的名氣大就相信,也不要因為說的人多就相信。知識到底是什么?從現代人的角度看:一張紙上印了一些字,那些字就是知識。一陣風過來,紙就被吹得沒影兒了。連自己都保護不了,知識哪兒來的力量?知識本身是沒力量的,真正的力量是人。那些能夠靈活運用知識的人才有力量。記住:知識貴在靈活運用,要不然就是書呆子。
真正的學問就在我們身邊。因為太淺近,而被我們忽略了。忽略了,就會覺得很遙遠。曹雪芹懂這個理,所以他說:“處處留心皆學問。”老子也懂這個理,所以他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你,明白了嗎?
技術如果沒有理解,就成填鴨了。而智慧的種植,在先期,是需要灌輸的,然后才能慢慢地領悟。隨著生活積累的越來越深,有一天,就會豁然開朗。毛主席和周總理就是讀古書長大的。他們的智慧與魅力,不用說了。
于敏,理論物理學家。每天至少拿出3個小時讀《資治通鑒》《史記》《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紅樓夢》,靠古詩詞安眠。看到這兒,你是何感想?
如果用心了,你會發現:這些天才的成長軌跡是完全相同的。
①小時候,背誦中國的經典古籍;②稍大些,學習自然科學或者西方哲學;
③東西方思想碰撞產生一些疑問,或者觀察自然和社會產生一些疑問,并想辦法解決。
需要說明的是:小時候背誦中國古籍,是為了打好根基,培養一個好頭腦。背過經典的孩子,領悟力和吸納力往往特別好,學東西特別快。快得讓西方的大科學家震驚。
經典還能給人帶來靈感,帶來快樂,帶來凝聚,帶來……
以上為摘抄,用來說明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