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匠和錫匠,因在鑄造銅器或錫器用具過程中,要支爐熔銅或錫,故他們所尊奉的祖師,也是傳說中首先建爐冶煉的李老君(即太上老君)。
習俗
李老君即老子李耳,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著有《道德經》,后被道教奉為祖師,尊為太上老君。《西游記》等神話說他善于建爐煉丹。筆者訪問過揚州得橋一年逾古稀的唐姓老鐵匠,問他鐵匠的祖師爺是誰?答:“李老君。”再問他:“為什么是李老君?解放前鐵匠在哪一天祭拜祖師爺?均答“不知道。”那么,鐵匠的祖師爺為什么是李老君?筆者以為,當是太上老君首開建爐冶煉之故吧。揚州的鐵匠于農歷二月十五日,到道教宮、觀中聚會,祭祀祖師李老君。
傳說
梅、葛二圣,又稱梅、葛二仙,就是梅福和葛洪二人。梅福,西漢末年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曾任南昌尉,因不滿王莽專制,棄家到廬山學仙。葛洪,晉代句容人,曾任散騎常侍,后棄官到廣東羅浮山學仙煉丹,號抱樸子,著書頗多。傳說梅、葛二人在未進入仕途之前,在日常生活中,由偶爾的發現到注意觀察和研究,發現和發明了黃、藍、綠等好幾種染布的染料,遂被后世的染色者尊為祖師爺。染業祭祀祖師的時間為農歷的四月十四日和九月初九日。祭祀時很少用塑像或雕像,大多數是用印有梅、葛二圣的紙質畫像。至祭祀時,同業人員聚在一起,點香燃燭,叩拜祭奠,飲酒相慶,以求行業興旺,后繼有人。
染織業的祖師爺梅、葛二圣。舊時染織店鋪祭祀之時,常焚燒一種“紙馬”。“紙馬”用五色紙或黃紙制成,上面還印有梅、葛二圣的神像。
傳說
這梅、葛二圣就是染布行業的兩位祖師爺。提起“二圣”,傳說不少,大體有兩種:其一:一種傳說講的是“二圣”發明染料,用以染布的故事。起初人們用棉布、麻布縫制衣服之時,衣服都是灰白色的,單凋得很,比不上獸皮和羽毛漂亮好看。有一次,一位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在泥里,泥水弄臟了白衣衫。他很懊喪地到河里去洗衣服,結果怎么也洗不干凈,等干了一看,白色變成黃衣。穿上一試,村上的人都說好看。這個梅小伙兒把這個秘密告訴給了姓葛的小伙子,從此黃泥染布的消息一下子就傳開了,人們也就開始用黃泥染白布做衣服穿了。后來,梅、葛二人又開始尋思用別的顏色染衣服,但百思不得其法。有一次,他倆把白衣染黃掛在樹枝上,忽然刮起了風,布被吹落在草地上。等他倆發現之后,拾起黃布一看,竟成了“花”布,青一塊,藍一塊。他倆蹲在草地上琢磨,到底這青藍色是如何被染的呢?倆人一塊想到了青草。青草莫非能染藍衣服?倆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割了一筐青草回家,把青草搗爛,放到水坑里,然后將白布放進去浸泡。不一會兒,白布果真變成了藍布。后來這種染布法又流傳到了民間,人們不但學會用“蓼藍草”染衣服,而且又從蓼藍中提取了一種名叫“靛青”的染料。傳說后來二位祖師在喝酒喝嗆了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酒吐到了染缸里,沒想到“歪打正著”,染缸里的布竟被染成了鮮亮鮮亮的藍色。從此梅、葛二祖師染藍布時,就改用一種酒槽發酵,用蓼藍沉淀物還原的方法染藍布,又省時又省力,顏色純正,久不褪色。染業工匠們為了紀念梅、葛二祖師開創染業、發明染料的功績,將他倆尊為染布業的祖師爺,敬稱為“梅葛二圣”。其二:另一種傳說更為荒唐有趣。說“梅葛二圣”并不是什么先師,而是一鳥一果。古人原來都是穿素白色的衣衫,當然皇帝也不例外。有個皇帝愛慕虛榮,老想穿一件跟太陽一般鮮紅的袍子。他手下的工匠一籌莫展,研究了好些日子,大紅袍也沒做出來。皇帝一氣之下,殺了那工匠。后來皇帝連殺了好多位工匠,可是紅袍還是做不出來。皇帝下令在各地選聘手藝高強的工匠,卻沒有一個工匠敢揭黃榜應征,工匠們惶惶不可終日。一天,一位老人進宮求見皇上,他對皇上說:“我能制紅袍,但得需要一些時日。”老人其實用的是緩兵計。一天,老人在山林里踱步,思忖怎樣給皇上制做紅袍。沉思默想之時,忽見一只葛鳥在樹上啄吃梅果,吃得很香甜,一邊吃,一邊得意地啼叫。沒想到紅紅的梅汁從鳥嘴里滴落到老人的白布衫上,落下點點紅跡。老人受此啟發,不久便用紅梅汁染成塊紅布,為皇上趕制了一件紅袍。皇帝穿上紅袍,很是歡喜。沒料到,一件紅袍竟救活了眾多的刀下冤鬼!工匠們十分感激老人,稱他是活神仙,非要給他立廟奉祀。可是老人說什么也不同意,他說:“做紅袍不是我的功勞,是玉皇大帝派了葛鳥、梅果兩位神仙下凡成就了此事,這才把大家從刀口下救了出來。要謝,該先謝二位神仙。”于是,國人就按照老人的模樣塑造出了梅葛二圣像,建廟供奉。
地位
介紹
羅祖,名叫羅楚鴻(1442—1527),山東即墨人。從小出家為僧,后以佛教思想為主,吸收儒、道二教思想,編撰成五部經文,創立了羅教,稱為“羅祖”。在他生活的時期前后經歷了六個皇帝(明英宗、明代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其時,某皇帝理發,幾次都不如意,因此而被殺掉了好幾個理發師。后來,由羅祖來理,一次就得到了皇帝的好評,因此而使不知道多少理發師免遭殺頭之災。此后,理發師們為了感激羅祖,便把他奉為祖師爺。
以前,揚州新北門內東岳巷的東岳廟中,有一座羅祖殿,殿內供奉羅祖塑像。此處也是揚州理發業公會議事和舉行祭祀的場所,故又稱理發會館。每年農歷冬月初一日,全揚州城的理發師都集聚到這里,祭拜祖師,聚餐飲宴,商談理發行業內的事務。
傳說
伏羲氏發明在地面建造房屋時,是用樹干做房架,用樹枝或竹子做房子的椽、望,用谷秸或茅草覆蓋屋面,以防雨雪的。所以,伏羲也是茅匠的祖師爺。用谷秸(麥秸或稻草)或茅草做屋面的草房,幾千年以來一直是我國農村住房的主體,直到現在在偏僻的農村仍然可見。如今,蓋草房子的茅匠在城鎮雖已不見,但在偏遠山村,茅匠仍然是蓋房子的一種手藝人。有巢氏時,發明了巢居。夏天,人們像鳥一樣棲居在樹上,以避免遭毒蛇猛獸的侵襲;冬天,人們居住在山洞里,以御寒(據《莊子·盜跖》及《韓非子·五蠹》)。到了伏羲時,開始在地面上建造房屋。雖然簡陋,卻讓人們從此結束了棲居巢穴的時代。居住在地面上,過起了居室生活 (據《拾遺記》)。因而,伏羲成了建房造屋的祖師爺。
伏羲傳說
伏羲(生卒年不詳),又稱宓羲、庖犧、包犧、犧皇、皇羲、太昊等,《史記》中稱伏犧。華夏太古三皇之一,與女媧同被尊為人類始祖,中國神話中與女媧一樣,龍 身人首、蛇身人首。他為人民作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如帶領人們用獸皮縫制衣服,抵御寒冷,結網打魚,投矛狩獵,而狩獵活動的展開又使得動物 類食物日益增加,另外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當時的人們適應自然 環境的能力,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 。傳說 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經,開華夏文明。近代之求簽或擲杯,實是易經之簡化版。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為神,尊其為八卦祖師。另有一說,伏羲即盤古。盤古,“盤”字古義為開端,“古”即葫蘆,寓意生命繁衍。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從黃河流域遷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傳說 中演變為盤古,流傳于南方少數民族當中,演變出盤古開天地的傳說 。在中國古代傳說 時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被奉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顯赫。然而,自古及今,關于伏羲氏的名號、時代、地望、族系等問題爭訟不已;伏羲是人還是神?太昊和伏羲是一人還是兩人?這些問題一直湮漫不清。但是如果我們沿波溯源,理清太昊伏羲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確立的歷史過程,上述這些問題便會自然 得到解決。伏羲(xī)又作宓羲、庖犧(亦稱庖犧氏)、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記中稱伏犧。伏羲聰慧過人,相傳其人首蛇身,與其妹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其實伏羲并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創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如右圖。又相傳他是古代華夏部落的杰出首領。伏羲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此外,他還模仿自然 界中的蜘蛛結網而制成網罟,用于捕魚打獵。關于太昊伏羲氏的記載在古籍中常見,但又說法不一。太昊伏羲生于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徙治陳倉,都于陳宛丘(今河南淮陽)。相傳伏羲教民結網,漁獵畜牧,制造八卦等,亦傳說 伏羲創文字、古琴 。
伏羲畫八卦